
夜晚十一點,我盯著電腦屏幕上新鮮出爐的作文,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文章行文流暢、論點清晰、用詞恰當,幾乎挑不出毛病。然而,這篇幾乎完美的作文并不是我寫的,而是由AI替我生成的。看著屏幕上一行行漂亮的文字,我的心情異常復雜:既有興奮,也夾雜著一絲心虛與不安。
第二天語文老師批閱完作文,在講臺上朗讀其中一篇優秀習作時,我幾乎不敢抬頭——她念的正是我的“杰作”。老師稱贊這篇文章結構完整、論點鮮明、語言生動,引得全班同學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我勉強笑了笑,心里五味雜陳。按理說得到這樣的稱贊我應該感到高興,可此刻我只覺得臉在發燙。畢竟,我深知這篇文章并非完全出自我的獨立思考,這份榮譽并不真正屬于我。
在我身邊,用AI來輔助完成作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有人用AI寫作文、解答難題,嫌寫讀后感麻煩的同學甚至直接讓AI包辦。
我早就領教過AI的厲害。曾有一道我苦思冥想仍無解的數學競賽題,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題目輸入AI,短短幾秒鐘后它便給出了詳細的解答,令我瞠目結舌。此后,無論是理科難題還是英語作文潤色,AI都成了我隨叫隨到的“秘密導師”。有了它,我的學習仿佛裝上了加速器,這讓我興奮不已,覺得自己握住了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萬能鑰匙。
然而,隨著我越來越頻繁地使用AI,一個不安的念頭在心底滋長。一次班里有幾位同學用AI寫歷史作業,交上去的文字驚人地相似——畢竟都是AI的模板。這件事讓老師頗為困惑,也讓我心頭一緊:如果大家都靠AI生成標準答案,我們是不是正變成只會照搬答案的機器?
這種隱憂在那次“優秀作文”風波后達到頂點。那篇作文拿了高分,我卻陷入了長久的反思。回想平日的學習,我們習慣追求標準答案和固定模式:考試有標準答案,作文有固定范式,我們反復練習這些套路,說到底都是為了在考場上拿高分。可是當AI輕而易舉地給出完美解答時,我猛然警覺:我們引以為傲的那些“標準”,不過是算法瞬間拼湊出的平庸結論。冰冷的屏幕仿佛在提醒我:如果我只會按部就班地追求標準答案,那和AI這樣的答題機器又有何區別?
我感到深深的沮喪。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愛刨根問底、充滿好奇心的少年:做實驗時寧可滿手泥漿也要探究到底,寫作文時喜歡天馬行空地表達獨特見解。然而在升學壓力之下,我逐漸把自己訓練成一臺高效完成任務的“學習機器”——背誦定義、套用公式,就連寫作文也開始追求套路和華麗辭藻。如今,當AI也能以相同方式交出標準化的答卷時,我驚覺自己失去了探索的樂趣,也喪失了自主思考的空間。難道我們的青春注定要千篇一律地在一遍遍尋找“標準答案”中度過嗎?
反復思量之后,我做出了一個決定:為自己的學習“去AI化”,做回那個雖不完美卻真實的自己。我決定讓AI從“答案來源”退回到“輔助手段”。比如,用它檢查英語作文語法,或者在我思路枯竭時讓它提示新的解題角度,但決不直接照搬整段答案。剛開始這么做時,我很不習慣,還有些不安——沒有了萬能AI保駕護航,萬一自己想不出來怎么辦?出乎意料的是,當我獨立啃下幾道難題,再查看AI輸出的答案時,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思路并非一無是處,有些解法甚至比AI給出的還要簡潔。那一刻,我內心涌起久違的成就感和自信。原來,動腦筋解決問題的快樂,是AI永遠無法替代的。
我身邊也有同學開始反思自己對AI的依賴。在一次班會課上,班主任和我們圍繞“AI時代的學習”這個主題展開了討論。她并沒有嚴令禁止我們使用AI,而是語重心長地說:“人工智能再強大,也只是個工具。同學們可以借助它拓展思路,但一定要記住取其精華,而不是全部照搬。”我深以為然:與其讓AI大包大攬,不如將它當作激發思考的助推器。真正的成長,終究離不開親自摸索的過程。
走出教室時,夕陽灑在操場上,我感到輕松釋然。AI依然那么聰明,而且只會越來越聰明,但我已不再依賴它的“聰明”。學習本不該只是追求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保持質疑的精神,培養獨立思維。我甘愿做一個“不標準”的少年——勇于跳出套路,主動探尋并創造屬于自己的答案。這樣,當AI提供十個標準答案時,我們依然能寫出第十一個與眾不同的回答。
( 本刊原創稿件, 習k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