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地理新課標)指出,地理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將豐富的地理素材與鮮活的地理活動相結合,促進學生在做中學,獲得并積累學習經驗,關心并樂于探究現實中的地理問題。課程內容中的“認識家鄉\"部分指出,要利用生產生活實例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南陽艾草產業是河南省極具特色的鄉土資源,是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典型案例。筆者遵循地理新課標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理念,梳理河南代表性的鄉土地理素材,創設“與‘艾相約,探究南陽鄉村振興未來”鄉土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在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中構建地理知識體系,促進初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落實。
一、基于鄉土情境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
(一)解讀課標
地理新課標對本節課的內容要求為“舉例說明家鄉環境及生產發展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并嘗試運用綠色發展理念,對家鄉的發展規劃提出合理建議,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選取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生活實際的真實案例至關重要。學生只有經歷情境的體驗、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建構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因地制宜在家鄉區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樹立人地協調觀。
(二)教材分析
“認識家鄉”一課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探究與實踐部分的內容,題目是《暢想家鄉的發展與未來》。本節課是學習區域地理的總結,與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緊密聯系,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學生經歷了近兩年的地理學習,已經熟練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對家鄉發展和鄉村振興相關的教學素材產生情感共鳴,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但遵循人地協調觀對區域發展進行深入分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四)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文化參觀和體驗農事等地理實踐活動,了解南陽艾草的歷史起源和艾草的生長習性,掌握地理調查技能;根據收集的圖文資料信息,考察本地區種植艾草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分析南陽艾草產業面臨的諸多發展瓶頸;針對實際問題,提出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發展策略,通過農游一體化來輻射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人地協調觀念;了解科學技術進步對農業的影響,認識科技興農的重要性;繪制思維導圖、氣溫曲線圖,設計數據統計表,掌握獲取地理信息、表達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在評價學習的過程和成果中,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實現深度學習,從而形成自己的創新理念。
(五)教學方法
筆者運用了情境教學法、項目制教學法、實地考察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六)活動實施
階段一:前期考察調研
南陽市艾草產品中外馳名,種植歷史悠久,但學生對這種特色作物不甚了解。為弘揚艾草文化,筆者綜合地理、生物學、歷史和語文等多學科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南陽艾草文化。
首先,筆者播放“發展艾草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視頻,讓學生了解南陽市艾草產業的發展現狀。其次,筆者結合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確定探究主題,如以“探尋南陽艾草的起源”“考察南陽種植艾草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南陽艾草產業面臨的發展瓶頸及解決策略”三個任務為主線,展開研究。最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與特長自主選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階段二:開展學習研究
學生組成團隊,教師帶隊,通過前期的各項目明細表,提前查找收集資料,制訂“與‘艾'相約,探南陽鄉村振興未來”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中期實施計劃,開展項目化學習研究活動。
階段三:成果形成與展示
在項目任務實施過程中,除了項目明細表中真實、有意義的物化成果,學生還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衍生出更多項目活動,如探究艾草土的結構、形成條件及本地鹽堿地的改造過程,繪制艾草土剖面圖(地理和生物學的跨學科融合);以艾草文化為主體,拍攝或描繪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美(地理、生物學和美術的跨學科融合)。通過項目式教學,學生多角度體驗、傳承艾草文化,增強保護鄉村資源的自覺意識,推進農業、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總結與反思
鄉土資源具有傳遞地方文化知識的功能,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家鄉,學習地方文化。以家鄉南陽艾草文化為背景開發跨學科主題學習,順應了地理新課標的內容要求。通過深入剖析家鄉艾草背景,筆者將項目任務進一步細化,將每個任務解構成多個細致的子問題,形成指導性更強的項目任務單,搭建學生自主實踐、探究、學習的腳手架,并形成豐富學習成果;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數據采集、分析等方式,學生收集歸納艾草的相關資料,初步具備地理實踐活動中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培養地理實踐力;根據當地的發展條件和現狀,學生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斷,從人地協調的角度對艾草發展路徑進行規劃,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
本活動構建了一個“特色突出、貼近生活、易于實踐\"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契合學生的興趣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形式,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深度挖掘鄉土地理的內涵,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落實核心素養,實現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