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教師發展中心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新縣教師進修學校。2016年3月,新縣教師進修學校和新縣教育體育局師訓辦公室進行機構合并,新成立了新縣教師培訓中心。2021年11月,為適應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新縣教師培訓中心更名為,成為信陽市首個縣級教師發展中心。
根據《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河南省新時代中小學教師梯隊攀升體系建設方案》等文件精神,新縣立足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緊抓教師專業發展這一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與信陽師范大學緊密合作,深入探索新縣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利用省級課題“依托‘紅色園丁'工作室推動革命老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探索革命老區教師專業發展新路徑,積極進行實踐研究,通過建立“紅色園丁”工作室,高效推進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設,逐步形成革命老區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探索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大體系。
整合要素,構建教師發展服務保障體系
為滿足教師發展期盼,新縣聚焦教師發展的需求,將原本分散于各處室的教師培訓、師德師風建設、教師職稱等教師相關機構職能進行功能整合,成立,全方位、全過程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滿足革命老區教師發展需求,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
2022年4月,被河南省教育廳命名為全省首批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基地。新縣依托“國培計劃\"項目,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建立由信陽師范大學、信陽市教研室、新縣教育體育局、、新縣中小學幼兒園組成的五級教師發展服務保障體系。
新縣依托“紅色園丁”工作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例如,新縣引進優秀的專家學者、校內外名師等資源,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學術交流和發展指導,讓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促進其專業發展。近年邀請了陳宇、楊衛平、王啟明、孟江濤、王德軍等省內外專家,到新縣做講座報告,并進行指導,幫助教師找到前進的動力、方向和方法。
推動均衡,打造城鄉教師區域協作體系
2022年4月,新縣成功申報“國培計劃”項目縣,包含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初中語文、音樂5個送教下鄉培訓項目。新縣根據上級要求,將培訓地點搬到基層的鄉村學校,讓工作室主持人、主要成員作為培訓師,組織培訓團隊開展上門服務,及時解決一線教師難以兼顧工作與培訓的矛盾,讓教師感受到培訓的樂趣。
培訓師在基層培訓現場開展示范教學,首席教師精準地指導學員教師開展研課磨課活動。這一將項目實施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探索,使參訓教師從“被動參與\"到“主動探究”,教學水平明顯提升,并生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培訓成果。之后,培訓團隊長期進行教學指導,持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
同時,新縣結合革命老區資源稟賦和新縣學校點多、線長、面廣的發展現狀,成立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1個教研協作區,打造新縣首府實驗學校、新縣第三初級中學、新縣宏橋小學3個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集團。以教研協作區為依托,師德師風成果共建、資源共享,讓鄉村教師進城跟崗,城區教師下鄉支教,新老教師青藍結對、跨學校研修協同成為常態,形成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和整體提升的教育發展格局,讓教師發展速度更快,教育均衡成色更足。
創新載體,開辟教師培訓實踐研修體系
新縣聚焦教師研修平臺建設,創建20個“紅色園丁\"工作室,包括3個名校長工作室、2個名班主任工作室、9個名師工作室、6個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并遴選5所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學校,建設5所教師發展服務基地學校。為每個工作室安排了市縣名師、教研員擔任顧問,各工作室制訂3年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和學期工作安排,保證工作室發展有目標,活動有計劃,確保工作不流于空談,工作室發展各具特色。
各工作室堅持研訓一體、學用同步,讓教師發展培訓工作近在眼前、高效便捷。新縣以“紅色園丁”工作室為紐帶和平臺,讓教師抱團成長,實現一人帶動一片,一室帶動一校,一校輻射一區,讓教師學習有榜樣、成長有平臺、研修有陣地。
在項目縣建設中,新縣大膽利用“紅色園丁”工作室,依托教師發展服務基地學校、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學校,發揮教師發展服務載體的作用,為教師發展提質賦能。每年200萬元的培訓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我們將大部分培訓經費用于名師工作室、教師發展服務基地學校、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學校的獎勵。在每年5月中旬和10月中旬,我們分別對工作室、基地校、示范校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專項考核。
提升成效,健全教師發展精品課程體系
每年暑期,新縣舉辦校長論壇、班主任論壇、教師論壇三大基礎教育論壇,既邀請教育專家、中原名師開展高端的講座報告,又從本土的工作室主持人、主要成員及優秀校長、班主任、教師里遴選主講人。暑期基礎教育論壇已成為新縣教育的精品活動和名片。
新縣統籌紅色資源,變紅色景區為紅色課堂,打造師德師風培育基地,開展“以紅鑄魂、以紅為基”的主題教育活動,打造教師培訓精品課程,建設“紅色園丁\"師德教育精品課程庫。新縣列寧小學、新縣郭家河一貫制學校、新縣田鋪一貫制學校是全縣的師德師風培育基地校,紅田、紅軍洞、吳煥先故居、許世友將軍故里是全縣教師師德教育的基地。
新縣每年開展全縣教師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組建師德巡回報告團深人學校,引領教師以德立身、立學、施教、育德,全縣涌現出胡傳銀、金誠等一大批省級師德標兵;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演講、征文、案例評選活動,推動全縣師德師風建設深入發展;定期開展各類業務培訓,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崗位培訓、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中小學幼兒園班主任培訓、新課標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暑期大備課等。
培育名師,構建教師發展領航引擎體系
新縣借助項目縣建設,形成了“專家引領一名師示范一骨干帶動一全員提升\"的教師梯級發展模式,選培一批名校長、名班主任、名師、鄉村首席教師,精準實施\"國培\"\"省培\"\"市培\"\"縣培”“校培\"五級培訓,堅持讓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每年從一線遴選一批教師培訓師,組成70余人的培訓師團隊。這支種子隊伍已在送教下鄉、業務培訓、教育論壇、師德師風教育活動中成為全縣教育的“領頭雁”“風向標”,為新縣教師專業發展注人蓬勃動力。
新縣還設立專門的人才培養項目和卓越教師資助政策,鼓勵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和學習,為其提供更多發展的機會和平臺,有力縮短了教師從普通教師到卓越教師的成長歷程。目前,新縣教師發展成效顯著,已有中原教學名師1人、中原名師培育對象2人、省級名師6人、省級骨干教師91人、省德育專家1人、省名校長2人、市級名師9人、市級骨干教師150人。僅2023年,新縣這個山區小縣的教師就獲得省市級獎項500多人次,其中6名培訓師在省級優質課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創新縣歷史新高。
依托工作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教師培養模式。新縣積極依托“紅色園丁\"工作室,初步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大體系,加快了縣域教師專業發展,形成了教師梯級攀升發展機制,為山區小縣辦強教育的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下一步,新縣將持續建立健全工作室管理體制,規范工作室的運作機制,加強對工作室的業務指導,不斷完善工作室的成效評估機制,推動工作室高質量發展,讓工作室成為推動縣域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努力創新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切實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為構建縣域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依托‘紅色園丁’工作室推動革命老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JCJYC2325150305)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