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旗渠精神的核心內涵與新時代教育家精神具有價值同構性。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地處紅旗渠精神發源地的將紅旗渠精神融入師范生培養全過程,構建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鑄魂強師模式,為地方師范院校培育優秀基礎教育師資提供了新范式。
紅旗渠精神與教育家精神的價值耦合
紅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指引,強調教師應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深厚的專業素養、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強烈的責任擔當。
兩者在精神內核上有深刻的時代共鳴。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依靠堅定信念和集體力量完成的壯舉,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群眾的主體創造精神。教育家精神充分體現了教師群體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是優秀教師群體躬耕教壇的真實寫照。兩者都強調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和對卓越的追求,在價值追求上高度契合。對地方師范院校而言,這種精神共鳴為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撐。
兩者的文化基因一脈相承。紅旗渠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特征,展示了黨員干部沖鋒在前、人民群眾齊心協力,為集體利益和長遠發展甘愿付出、不計回報的高尚品格。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尊師重道、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中,既是對傳統師道的傳承,也是結合新時代使命的創新發展。兩者都是對集體和社會責任的深刻踐行,體現了“以德為本”的價值追求。
兩者在實踐品格塑造上具有共同追求。紅旗渠建設歷時10年,在當時技術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林縣人民不斷嘗試、優化方案,憑借極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最終完成了這一偉大工程。教育家精神則強調教師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勇于探索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堅持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兩者強調的創新精神和躬耕態度具有內在一致性,都是扎根于現實,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創新方法,以創新的思維突破困境,以躬耕的態度實現目標。
紅旗渠精神賦能教師教育的實踐探索
(以下簡稱“學院”地處紅旗渠精神發源地,深受紅旗渠精神的滋養,長期堅持把紅旗渠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塑造了學生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培養了廣大學子扎根基層、愛國奉獻的優良品質,營造了敢闖敢干、勇于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教師教育模式。
強化“兩個課堂”聯動,以理論引領堅定信念。一是實施分層分類教育。將紅旗渠精神融入師范生課程體系,開設“紅旗渠精神概論\"等校本特色通識選修課程,大學一、二年級側重強化學生對紅旗渠修建史的深入了解和對紅旗渠精神的認知認同,大學三、四年級側重強化學生對紅旗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鼓勵學生通過主題調研、創新創業、援學助教等形式,把踐行紅旗渠精神落到實處。二是推進第二課堂實踐。選拔學生成立“紅旗渠精神我來講”宣講團,對話修渠勞模。學院多次邀請紅旗渠勞模張買江等人,深入學院、社區進行宣講。近年來,相關成果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特等獎、省高校思政工作優秀品牌等,并被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等多個科研院、干部培訓機構采用。
加大協同育人力度,以社會服務涵養道德。一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學院每年暑假組織學生代表赴林州開展傳承紅旗渠精神實踐活動,沿著紅旗渠總干渠溯流而上,徒步24公里到達紅旗渠渠首一一山西省平順縣。學生在徒步中克服困難、相互鼓勵,不僅錘煉了艱苦奮斗的品質,還直觀地體味了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涵。二是組織學生深入基層鍛煉。學院組織學生到鄉村振興的前沿陣地,深入農村、深入群眾、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支教志愿服務、基層調研等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扎根基層、樸實為民、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的優良作風。長期以來,學院為河南省乃至全國基礎教育輸送了大批“腿上有泥、身上有汗、肩上有責、心中有愛”的優秀師資,涌現出以“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河南最美鄉村教師\"任明杰等為代表的近萬名扎根農村、服務基層的優秀教師。
注重科創素養培育,以科學研究增進智慧。一是充分發揮學院在紅旗渠研究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成立紅旗渠精神傳承弘揚中心,承辦學術會議,出版學術專著,組建專家團隊帶領學生開展紅旗渠精神傳承創新專項調查研究,讓學生深層次解讀紅旗渠背后的精神密碼,做好紅旗渠精神的“代言人”“傳承人”。二是用紅旗渠精神引領學生勇于創新、艱苦創業,著力建設“競賽 + 訓練”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組建就業指導“講師團”,實施卓越教師訓練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學院在各項創新創業競賽中屢創佳績,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創業典型。
增強精神價值引領,以文化融入涵養品格。一是融入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學院建有青年廣場、學雷鋒志愿者廣場等文化地標,“紅旗渠精神我來講”宣講團每月及重要時間節點,都會在這兩個文化廣場開展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將紅色文化浸潤師生心田。二是融入文化創意作品創作。學院探索將紅旗渠精神融入教學,把話劇、豫劇等紅旗渠精神文藝作品搬進課堂、搬上舞臺。多年來,學院以紅旗渠精神為引領,建立30余個教育教學、實踐實習、志愿服務基地,200余支服務隊赴林州開展志愿服務6000余人次,連續18年赴基層小學援學助教,服務當地群眾、學生7萬余人。
紅旗渠精神融入鑄魂強師的發展進路
將紅旗渠精神融入師范生培養全過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地方院校創新培養模式的有益嘗試。這一嘗試既回應了新時代對高質量師范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為地方院校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實現特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豐富師范課程體系,將紅旗渠精神融入教師教育全過程。學院將紅旗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課程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貫穿于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一是大格局運作,推進紅旗渠精神融人師范生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使之成為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強大思想武器。二是項目化管理,實施分層主題教育,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進行不同層面的紅旗渠精神教育,深化內涵,打造品牌。三是跨學科融合,建設紅旗渠精神主題教育資源庫,包括文獻資料、影像資料、教學案例等,為師范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
構建師德養成體系,以紅旗渠精神涵養職業品格。學院通過師德教育、典型宣傳等方式,構建以紅旗渠精神為核心的師德養成體系,引導師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將紅旗渠精神納入師德師風、教育情懷、社會責任等師德養成教育,強化知信行統一。二是開展師德實踐活動。學院通過專題講座、案例教學等形式,幫助師范生深刻理解紅旗渠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內涵,使其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道德追求。三是完善學生評價機制。制定學生實習實踐過程中的師德評價機制,將師范生在教育教學中是否體現艱苦奮斗精神、是否具有團隊協作意識等納入考核。
完善實踐育人體系,以紅旗渠精神引領能力提升。完善紅旗渠精神育人工作體系需要全面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依托學院“五育\"并舉人才培養體系,匯聚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合力。一是推進資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外實踐育人資源,邀請紅旗渠建設勞模、紅旗渠精神研究專家等進校園,用親身經歷和研究成果吸引人、教育人;與地方紅色文化基地、博物館等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教學、參觀尋訪、志愿服務等。二是建設實踐基地。豐富師范生實踐鍛煉機會,整合教師教育資源,優化教師培養供需對接。三是推進協同育人。與地方政府、紅色文化機構等合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共同開發與紅旗渠精神相關的教育資源,形成校地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作者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