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孤立式教學”的現象。“孤立式教學”也叫“就課論課式教學”,教學邏輯是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上哪堂課就只關注哪些內容。雖然教師每節課都制訂了詳細的教學計劃,但“點狀教學”導致學生掌握的是“片狀知識”,同一主題不同層次的知識之間缺乏內在關聯和銜接,知識的系統性遭到弱化。“孤立式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學生雖然學會了知識點,但缺乏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題海化訓練”由此產生,學生課業負擔加重。
為改革當下課程存在的這種知識掌握的塊狀化、碎片化弊端,整體性教學應時而生。《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整體性教學就是打通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將學生學習獲得的知識的“點”構成“鏈”、形成“網”,奠定學生系統性思維的基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實施整體性教學,筆者認為,教師應在每節課、每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既要“溯源而上”,也要“順流而下”;既要弄清楚知識的源頭,解決知識“從哪兒來”的問題,也要弄清楚知識進一步深化的狀態,解決“到哪兒去”的問題,從而達到前伸后延,上下貫通。
以“角的度量”為例,“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的種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是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想不到它跟哪些知識或方法有聯系,有怎樣的聯系,只是就知識教知識,介紹度量的工具一—量角器,講度量的方法。學生學到的僅是一“點\"技能。其實,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面積、質量、時間等量的知識,從整體性教學的視角考慮,教師可以“溯源而上”和“順流而下”,連點成線,打通知識環節,幫助學生形成體系化的知識。
上課伊始,教師開門見山引出新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角的度量。通俗地講,角的度量也就是角的測量。提到測量,我們并不陌生,我們以前都學過測量什么?\"學生可能回答長度、面積等。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是怎么測量長度和面積的,旨在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測量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最后得出結論:都是先確定一個測量標準,再用這個標準去測量,就能測出結果了。有了這樣的知識經驗積淀后,轉到新知的探索上:“今天我們要研究角的度量,到底要測量它的什么呢?聯系先前的經驗,你準備怎樣測量呢?”這樣,教師將角的度量鏈接到學生以往計量的學習經驗中,幫助學生梳理出計量學習的三步驟“定標準一去測量一得結果”,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推理。
在這樣的設計中,教師從整體進入,把角的度量納入“量與計量\"知識體系中去,打通關聯后,新知就附著到舊知的“錨樁”上了。在經歷了“定標準一去測量一得結果”的角的度量歷程后,教師把角的度量與其他的計量再次進行關聯,學生對計量的感受越來越通透。教師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空間:“以后我們還會學到其他類型的計量,但無論哪種計量,在方法上都是一致的,都要經歷‘定標準一去測量一得結果'的過程。”
總之,開展整體性教學的根本原因,是由數學學科的系統性特點決定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尊重數學學科的內在規律,注意運用整體系統的思維和方法實施教學,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中原名師、中原教研名家培育對象立項課題“小學數學‘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結構化教學研究”的部分成果。立項編號:JCJYC2404zy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