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學習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方法和思維方式等進行有機融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為目標的教學活動。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部分提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某地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跨學科主題學習”案例評審活動,從小學語文學科提交的案例來看,優點很多,如:大部分學校提交了活動案例,說明跨學科學習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參與展示活動的有教研員、一線教師等,說明跨學科學習受到教學、教研等各方面人員的重視;從案例內容來看,大多能夠層次清晰地闡述課程目標、教學步驟等,說明對跨學科學習的概念與理念、實施路徑與策略等方面有較為系統的思考,且突出“用中學”“做中學\"等。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沒有突出小學語文學科的主導地位,活動很多但沒有聚焦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沒有基于語文學科把相關學科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實際學情有機聯系起來,教材、教學、學情等之間的關聯性不強,融合度不高;沒有完全理解跨學科學習內涵,學習主題和內容的選擇不夠典型,活動周期過長或過短,缺乏科學性…
那么,小學語文跨學科活動開展現狀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哪些問題呢?為此,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研制出具有針對性、指向性的調研問卷,在部分地市開展調研。收集到的數據及反映出的問題,對研究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現將問卷中的部分問題梳理如下。
一、對跨學科學習的認識
對跨學科學習的了解程度。數據顯示,大多數教師對跨學科學習有一定的了解:“有點兒了解”占比最高,達到 52.38% ;其次是“基本了解”,占比 43.65% ;只有少數教師表示“非常了解”( 1.59% )或“從未聽過” (2.38% )。
對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教師普遍認為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支持率較高,分別為 88.89% 和 88.10% 。其后是“增強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 80.16% 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78.57% )。“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支持率相對較低,為 66.67% 。
這說明,教師對跨學科學習的理念普遍有所了解,認為跨學科學習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較高的意義和價值,但沒有深入系統地學習和鉆研,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跨學科學習的實施現狀
是否愿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大多數教師( 89.68% 0表示愿意,僅有10.32% 的教師表示不愿意。這說明,大多數教師能夠汲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具有創新意識,對跨學科學習持積極態度,認為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是否開展了跨學科學習活動。 55.56% 的教師每學期開展1\~3次跨學科學習活動,說明部分教師有一定的實踐或嘗試;而選擇“3次以上”的教師僅占 15.87% ,說明能夠有目標、有系統地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的教師相對較少。值得注意的是,有 28.57% 的教師表示從未嘗試過跨學科學習活動,這顯示出部分教師對跨學科學習活動參與度不足。
在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時,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在主要考慮因素中,任務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占比 92.06% ,表明教師希望設計出能夠實際應用的學習任務,注重活動的實踐性。其次,學科知識的融合度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同樣受到重視,各占比 84.92% ,表明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既關注知識的整合,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需求。任務的挑戰性和創新性占比相對較低,僅有 41.27% ,表明教師較少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深入研究跨學科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設計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跨學科學習活動,確保活動融合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同時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能否捕捉到小學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在知識、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融合點。 58.73% 的教師基本能夠捕捉到多學科教學的融合點;選“不太能”的也占據了較高比例,達到 39.68% 。這說明,部分教師結合學科教學對跨學科學習活動開展了深入思考和初步設計。
在跨學科教學實踐中,通常采用哪些教學方法或策略。實踐中,教師最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情境教學” 78.57% ),其次是“合作學習”( 76.98% ),這表明大多數教師傾向于通過真實情境和合作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探究式學習”也受到歡迎,占比 58.73% ,顯示出教師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視。然而,“項目式學習”的占比相對較低,為 35.71% 。“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或策略,都關注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自我建構。“項目式學習”則具有系統性,有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組織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及實踐活動,有反思及建構。這說明跨學科教學活動受各種因素制約,較為淺層化和碎片化。
跨學科學習活動效果評估。跨學科學習活動的效果評估主要依賴于學生作品展示、課堂觀察記錄和學生反饋這三項指標,分別占比89.68%.73.81% 和 76.19% 。其中,學生作品展示的比例最高,顯示出教師對作品展示的重視程度和該指標在評估中的重要性,體現了教師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學習成果。教師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如針對學習內容及相關環節制訂體現“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評價量表,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和提升;評價主體可以多元化,邀請相關學科教師、家長、社會人
士等參與評價。
三、跨學科學習的挑戰及建議
(一)面臨的主要挑戰
85.71% 的教師認為“跨學科教學能力不足”是一個主要挑戰,其后是“缺乏跨學科教學資源”和“學科知識整合難度大”,這兩項占比均為78.57% 。這表明教師在實施跨學科學習時,存在培訓、資源等支持不足的問題。“缺乏有效評價手段”和“關聯性思考不足”的比例分別為 57.94% 和 57.14% ,反映出教師在評價和思維整合上存在一定的壓力。
(二)改進建議
提供跨學科教學資源的選項獲得了最高支持比例( 92.06% ,顯示出答卷教師普遍認為資源的豐富性對跨學科教學實踐至關重要。構建有效評價體系( 80.16% 和加強教師培訓 (61.11% )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說明教學質量和教師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較為迫切。增加學校支持( 59.52% 0的選項雖然支持率相對較低,但仍顯示出學校在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問卷調查參與者的教齡、職稱和學歷背景多樣。大部分教師愿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但實際開展頻率較低;在對跨學科學習的了解程度上,大多數教師表示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少數教師表示非常了解,這表明雖然教師對跨學科教學有一定認識,但仍需進一步學習和培訓;在實施跨學科教學時,教師較為普遍地采用了情境教學、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此外,教師普遍希望獲得更多的培訓和資源支持,尤其是在設計跨學科教學活動和提供相關案例方面。
綜上所述,盡管教師對跨學科教學表現出積極態度,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諸多困難,需要在加強教師培訓、提供豐富的跨學科教學資源、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以提升教師的跨學科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的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B2402000702)
(責編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