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堵點和痛點。培養高素質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和后備人才對于破解這一難題,推動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融合教育作為特殊教育理念的延伸,依賴資源整合,強調包容意識與社會適應性。(以下簡稱“學院”)堅持搶位發展和錯位發展,在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領域深耕近40年,積極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逐步總結出一套以“大愛”“優質”\"創新”\"融合”為特色的“1234\"融合育人模式。
一個主體:扎根特殊師范教育,培養有大愛之心的特殊教育教師
“大愛”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涵,無論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還是\"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抑或是“樂教愛生、甘于奉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本質都圍繞一個“愛\"字,即愛國、愛教、愛業、愛學、愛生、愛道。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大愛\"更是從事特殊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短厥饨逃處煂I標準(試行)》將“關愛殘疾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細心和恒心\"列為核心標準。學院在育人各階段始終堅持突出“一個主體”,即特殊教育辦學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有大愛之心的高素質專業化特殊教育教師。學院注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師范生培養中堅持以德為先,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鄭州市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推進思政課建設。中國教育電視臺《全國教育新聞聯播》欄目以《一一用有溫度的思政課浸潤學生心田》為題進行頭條報道。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課程教學技能“大比武”兩項賽事中,學院有3名教師獲得特等獎,2名教師獲得一等獎,2名教師獲得三等獎。
學院注重在特殊教育師范生培養中厚植大愛情懷,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雙管齊下、形成合力。特殊教育學院獲評首批全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優秀畢業生劉文婷和梁琰分別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多項殊榮,相關事跡在多家媒體“教育家精神”系列專題片播出;教師董晶晶榮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并榮登2021年“中國好人榜”;教師張杰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和\"中原‘千人計劃'教學名師”…經過近40年的積累,學院培養的特殊教育人才已作為教育教學和管理的主力軍遍布全省各地特殊教育學校和教育機構。
兩翼協同:堅持優質項目引領,探索職前職后一體化全流程育人
“優質”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和導向。《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提出,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高師范教育辦學質量,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學院高度重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堅持“兩翼協同”發展戰略,即以卓越教師和“國培計劃\"兩大優質項目為抓手,探索職前職后一體化全流程育人。2012年和2014年,學院分別獲批教育部特殊教育“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培訓機構資質和卓越特殊教育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
依托項目引來的優質資源,學院一方面大力進行改革和探索,構建“寬基礎、活模塊、重實踐”的課程體系,組建醫教結合、學科融合的專業師資團隊,積極組織卓越講堂、卓越論壇和工作坊等多樣化活動,全方位提升職前特殊教育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另一方面,打造由“長江學者”資深教授、教學名師和一線實踐專家等人員構成的“國培計劃\"授課團隊,以及由學院領導、優秀班主任、信息員、宣傳員和學生助理構成的管理團隊,著力提升和保證職后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質量,高標準完成“國培計劃\"項目任務。雖然兩類項目分別側重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階段,但在實施過程中資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形成一體化、全流程、閉環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優質項目的引領下,學院的特殊教育人才培養整體質量明顯提升,特殊教育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得河南省本科專業評價B類等次,特殊教育學院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基層組織,先后榮獲河南省教師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三條路徑:探索特色發展之路,優化創新師范生個性化培養模式
“創新”位居新發展理念的首位,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根本路徑,也是將教育家精神有機融入高校師范生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必由之路。學院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優化特殊教育師范生個性化培養模式,逐步形成醫教結合、普特融合、殘健聯合三條培養路徑。醫和教都需要“甘于奉獻”“仁愛之心”,兩者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將康復醫學、解剖生理學、言語治療學等課程嵌入各師范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升學生的康復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滿足社會對于康復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時適應特殊教育學校生源類型多元化對于復合型教師的迫切需求。普特融合不僅是全球特殊教育發展的普遍趨勢,還是我國解決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和發展問題的基本策略,也是本校特殊教育師范生培養的亮點,即注重提升學生承擔融合教育的素養和能力,滿足普通學校對隨班就讀教師的需求。殘健聯合打破了師范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壁壘,構建無障礙人才成長環境,為特殊教育師范生和聾人學生兩類群體的學習、生活、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溝通、交流、合作機會,促進他們共同成長、攜手進步。
在醫教結合、普特融合、殘健聯合三條培養路徑賦能下,特殊教育師范生和聾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學院育人成效顯著,教育碩果累累。特殊教育師范生連續6屆榮獲河南省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畢業生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多名學生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名校特殊教育專業繼續深造。聾人學生舞蹈榮獲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現代舞銅獎,2次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舞蹈類一等獎,連續4屆榮獲全國殘疾人藝術會演一等獎。殘疾人藝術團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節目錄制匯報演出13次、省級衛視9次,獲得中央電視臺“出彩中國人\"年度總冠軍,被主流媒體報道百余次。學院被教育部、中國殘聯聯合命名為\"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
四級平臺:打造融合發展共同體,帶動全區域特殊教育教師成長
“融合”是貫穿教育家精神的主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基本方式。真正的教育家需要切實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融為一體,進而自覺融入自己日常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入行。學院陸續搭建“院域 + 校域 + 市域 + 省域”的四級發展平臺,著力構建區域特殊教育融合發展共同體,在提升自身特殊教育師范生培養質量的同時,輻射帶動區域內全體特殊教育教師成長。院域平臺包括卓越論壇和卓越工作坊。校域平臺包括手語社、殘疾人藝術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市域平臺包括鄭州生命陽光體驗館、鄭州市睿夢兒童康復服務中心等。省域平臺包括河南省特殊教育研究與資源保障中心、河南省特殊教育協會等。
學院充分依托學科、地緣和人才優勢,積極拓展、整合和利用四級發展平臺。平臺的搭建和運轉,有效整合了各方資源,凝聚了多方力量,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障了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培養,大大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還能夠為整個區域特殊教育教師、特殊兒童和政府部門提供專業服務,輻射引領各地特殊教育的擴優提質,為全省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進一步優化“1234\"融合育人模式,持續提升師范生培養質量,學院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今后將在特殊教育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特殊教育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交流與合作。同時,經教育部審批,學院增設“融合教育\"新專業。在教育家精神指引下,學院將主動適應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繼續探索完善特殊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專業化的特殊教育教師,為河南建成教育強省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系副校長)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