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教師育人品格與育人能力的體現。作為中原名師,我牢記習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深深期待和殷殷囑咐,深入領會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不斷涵養育人智慧,帶領工作室成員以課題研究推動課堂變革,用學習單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從預習、評價、思考、閱讀、整合、數字化六個維度提出“六會”目標,讓學生逐步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會預習,鏈接舊知與新知“抓之有法”
為了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落實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我帶領工作室成員潛心研究,以學習單為依托,促使學生“預習一研學一拓展\"貫通,通過課前預習單、課上學習單、課后觀察記錄單,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形成。
我們按照“課前設計一課堂實踐一課后修訂”的流程反復打磨,形成了有效的預習單模板。我們通過預習單中“理解題目一了解作者一掌握字詞一梳理層次一有感情地朗讀一暢談發現或提出疑問\"六個步驟,讓學生預習有路可循;借助內容設計,或以方法提示,或以語言引導,讓后進生有處下手、中等生有超越方向、優等生有展示舞臺,讓學生預習有力可借;針對每一個學習步驟給學生提供可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讓學生預習有法可依;通過學習評價,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以個人匯報、小組互助的方式,使學生的自學成果在小組中得到反饋,讓學生預習有的放矢。
會評價,語言運用“抓之有方”
我們借助課題“基于產出導向法小學語文閱讀學習單‘學用一體'模式構建的研究”,推行逆向設計教學,注重從課堂中生成學習單,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故宮博物院》課上學習單圍繞設計故宮一日游覽路線和選擇景點做講解兩個分任務進行。學生自己設計學習步驟,將精讀課文的閱讀策略進行遷移,學會按任務選擇合適的材料,并對相關材料進行整合。學生參與課上學習單的制定,既是對之前學到的閱讀策略的回顧,又明確了本課的閱讀策略,獲得成就感。由空白學習單到合理的課上學習單的生成,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將單元語文要素細化到具體的學習任務中,語言運用素養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會思考,思維能力“抓之有綱”
例如,學生針對《楊氏之子》從內容、寫法、啟示等角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根據課前預習單整理出學生的問題,課堂上從學生疑問集中處入手,真正做到順學而導。在學習單的引領下,學生有提問意識,會多角度提問,在有效提問中實現了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問題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觸發器,學習支架則是學生深度學習的著力點。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慧?我帶領工作室成員不斷研課、磨課,經過多次修改,最終生成的課上學習單以漫畫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對遞進式問題的思考與探索中,經歷知識發現、思維發展的過程,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會閱讀,文化自信“抓之有痕”
我將“整本書閱讀\"置于單元教學中,與精讀課、略讀課、實踐課共同構成“學用一體閱讀單元教學\"的四大課型。在整本書學習單的引領下,學生的閱讀成果既有獨立產出、合作產出的,又有文字類、聲音類、圖表類等。
根據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同,我科學安排,按照一本書的章節數,組建能力異質小組,一個小組承擔一個章節,在“孟宇杰工作室\"微信公眾號分享。每天,組長作為分享者,在微信群內發布讀書分享視頻,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推薦這篇內容,引起大家興趣;二是提出2個幫助大家閱讀的問題。組員作為應答者,在當天閱讀這篇內容,回答分享者的提問,并提出自己閱讀后產生的問題,填寫應答表。一組牽頭、一問多答、一期期分享,借助微信公眾號發布,學生讀完了一本本書。
會整合,審美創造\"抓之有術”
略讀群文學習單及實踐活動學習單的設計,借助信息技術,通過聲頻、視頻等形式將內容及成果傳輸出去。學生要在這一過程中會整合,會探究,審美創造能力不斷提升。
我結合六年級“有目的地閱讀”,引導學生圍繞“制作‘我愛故宮'班級圖書”這一核心任務,開展“我眼中的故宮”主題閱讀,按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成立9個學習小組。為了提高學生搜集、整理、展示資料的能力,我不斷嘗試后克服技術難題,線上教學二維碼制作方法,讓聲頻、視頻在紙質書中完美展現;為了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我將每個小組撰寫的文檔整合成多人編輯模式,從內容、圖片、排版多方面調整,最終《嗨,故宮》班級圖書問世。整本書從封面、目錄到內容,都由學生合作完成。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就會呈現一個個融文字、圖片、聲頻、視頻為一體的精彩講解。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掌握了搜集、整理、應用資料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獲取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會數字化,信息技術與運用“抓之有成”
自2022年6月起,我以“孟晉初心”為主播名,已陸續在幾個聲播媒體平臺建立專輯\"孩子眼中的書”,發布了600多個作品。這里既有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的閱讀分享,也有班級共讀一本書的思維碰撞。稚嫩的聲音傳達出對圖書內容的理解,流露出對人物命運的關切,傳遞出“以文化人”的正能量。這背后,是我引導學生學會用手機、電腦,借助媒體設備及軟件,對每一個作品的剪輯、配樂、后期完善。
就這樣以任務為驅動,學生在我的帶領下,結合各年級“快樂讀書吧”的內容,用聲音來記錄閱讀感悟。1100萬的播放量、209.17萬人次的收聽,足見數字化背景下新型閱讀的魅力與成效。
教育之路上,我胸中有夢,心中有情,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抓住“六會”,搭建支架,因材施教,與孩子們且行且笑共成長。
蒲松齡、卡夫卡,一位是清朝文學家,一位是奧地利小說家,他們生活的時代相隔甚遠,他們的小說卻表現出相同的創作指向,都通過“人變成蟲\"的荒誕手法批判社會現實。本文立足于比較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層級式閱讀思維,進而幫助他們理解文學批判的多樣性,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
荒誕的變形 思考人變成蟲
初讀感知:教師帶領學生梳理文本,感知兩個文本中變形的外表;大聲朗讀,體會變形的心酸。
《促織》中,主人公成名因為不能按時上交促織,被“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走投無路之際,妻子求神問卜,捕得一頭促織,一家人欣喜若狂。但成名之子不小心弄死了促織,因怕被父親懲罰而投井自盡,自殺未遂后拋棄了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化為促織,幫助父母渡過難關,為家人贏得了榮華富貴。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為了家人整日工作,從不休息。有一天醒來后,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卻仍然想去上班,擔心自己失去工作,家人的生活無著。他費盡心力打開門后,面對的卻是母親的尖叫、父親的打罵,妹妹也逐漸對他冷漠起來,最后他在絕望中死去。
成名之子在父母走投無路之時主動變形,想幫助父母;格里高爾無意識地變形,變形后還想著工作和家人。從外形上看,他們都變成了蟲,但仍具有人的思想意識,即“蟲形人心”。
這一部分的比較閱讀相對淺顯,學生圍繞“蟲形人心”的異同進行思考,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兩個關鍵細節:成名之子變形,是出于“代父償債”的孝子本能;格里高爾異化,則是當時社會狀態下人異化為工具的終極隱喻。“主動變形”與“被動異化”的對照,是解鎖文本深層閱讀的密碼。
荒誕的人性一一探究親情關系
再讀品析:教師引領學生體會主人公變形之后遭受的不公對待,思考人性的扭曲;分角色朗讀,品析人性的荒誕。
《促織》中人性的荒誕,主要是通過“人與蟲”不正常的關系體現出來的。成名之子弄死了促織,母親兇狠地對他說“死期至矣”,父親亦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