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教育作為人力資本培育的核心載體,通過知識傳播、技能提升、創新驅動等多維路徑賦能產業發展。本文以南陽市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旅游資源與政策基礎,探討教育體系在人才供給、文化創新、服務升級中的系統作用,總結發展成效與挑戰,并提出優化策略,為教育與旅游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框架與實踐參考。
一、南陽市旅游發展的資源優勢與政策支撐
南陽市地處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坐擁\"一山一水一渠\"的獨特地理格局,生態與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生態方面,南陽市以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為核心,形成北部老界嶺、寶天曼原始森林帶(森林覆蓋率高于 90% ),中部丹江湖水源地(南水北調中線核心區),南部大別山紅色旅游帶(桐柏革命紀念館等)的“紅綠交織\"格局。文化方面,作為“四圣故里”,擁有武侯祠、內鄉縣衙(現存最完整古代縣衙)等5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遺14項,形成“山(伏牛)水(丹江)圣(四圣)、城(古城)\"融合的全域旅游資源體系,為文旅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石。
近年來,南陽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旅游公路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定位,提出“一城兩帶五區\"空間布局。同時,南陽市通過“教育強市\"戰略,整合市域內高校資源,建立“旅游教育創新聯盟”,形成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發展格局,為南陽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教育賦能南陽市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
(一)助力旅游人才培養
南陽市各高校開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導游服務、文化創意等專業,培養具備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的旅游從業者,為旅游產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同時,部分高校的相關專業與南陽各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展開深度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滿足南陽市旅游人才需求。此外,這些高校還通過開展短期培訓、技能提升班等形式,為旅游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機會,提升其服務水平和職業素養。
(二)推動文旅融合創新
南陽市各高校通過開設非遺傳承、文化創意設計等課程,培養了一批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的專業人才。例如,南陽職業學院與內鄉縣衙合作,開發了“古代縣衙文化體驗\"課程,讓學生通過參與景區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執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吸引力。此外,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形式,高校在推動\"文旅 + 康養”\"文旅 + 鄉村\"等新業態的發展中持續發力,為旅游產業注入創新活力。
(三)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在人才培養中,高校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置和實踐訓練,配置高層次的師資隊伍,促使學生的專業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進而在服務南陽市旅游高質量發展中凸顯專業性特征。例如,南陽農業職業學院開設“鄉村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了一批能夠為游客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鄉村導游和民宿經營者。同時,高校的文旅專業還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旅游服務標準,推動本地旅游服務與國際接軌,提升了南陽市旅游的整體形象和競爭力。
三、南陽市旅游的發展成效與挑戰
(一)成效分析
南陽市旅游業已初步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產業驅動型轉型。2024年南陽市旅游收入達750.73億元,同比增長 15% ,文旅產業對GDP貢獻率提升至 8.3% ,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基礎設施方面,旅游公路、高速路網覆蓋率居全省前列,西峽縣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景區通信、電力配套全面升級,丹江湖環湖公路等工程顯著提升游覽便利性。品牌影響力方面,南陽入圍“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TOP20”,醫圣文化園、南陽森林野生動物世界等成為網紅打卡地,文旅IP的溢出效應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產業增收 20% 以上。此外,文旅融合的深化推動了就業增長,直接帶動10萬余人就業,間接拉動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產業鏈發展,形成“一業興百業旺”的聯動效應。
(二)現存挑戰
一是區域協同不足,伏牛山、丹江湖等景區聯動效應較弱,跨區域線路設計缺乏整合,資源利用碎片化。二是服務品質不均,縣域住宿、餐飲設施標準化程度低,部分民宿未達到星級標準,影響高端客群體驗。三是淡季客流短板突出,冬季產品以滑雪為主,缺乏溫泉療養、文化節慶等多元化體驗,全年客流分布失衡。此外,投資主體單一化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民營資本參與度不高,制約了文旅項目的創新性與可持續性開展。
四、教育賦能南陽市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深化區域協作,構建教育共同體
通過教育系統聯動周邊城市,共建“豫西南文旅教育走廊”。依托南陽市高校資源,聯合開發“生態康養 + 紅色研學 + 水域休閑\"跨區域課程體系(如串聯老界嶺生態區、桐柏革命紀念館、丹江湖濕地公園),培養具備區域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建立“政府 + 高校 + 企業\"協同機制,成立豫西南文旅教育聯盟,統籌制定《區域旅游人才培養標準》。教育機構要深度參與南陽市文旅高質量發展,開發沉浸式文旅項目,如借鑒襄陽華僑城“科技 + 文化\"模式,結合南陽三國文化、中醫藥資源,打造虛擬實景融合的研學基地。推動區域服務標準化,聯合制定《豫西南旅游服務規范》,依托高校開展“民宿管家聯合培訓”,通過“線上云平臺 + 線下實訓基地\"實現服務質量統一認證。
(二)完善服務鏈,構建全要素教育生態
教育系統需向旅游產業鏈全環節延伸,構建適配于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住宿 + 餐飲 + 服務\"教育支撐體系。高校與企業合作布局星級酒店與精品民宿,融入非遺手作、農耕體驗等當地文化;城市中心高星級酒店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定制化輸送前廳接待、宴會服務等專業人才。依托南陽市高校烹飪專業,聯合老字號餐飲企業成立南陽飲食文化研究院,系統梳理傳統美食工藝標準,開發相關主題產品,培養兼具技藝傳承與創新能力的廚師團隊。高校要主導建立南陽旅游服務認證中心,針對民宿管家、景區講解員等崗位開展分級認證考核,形成“培訓一認證一就業”一體化機制。
(三)創新淡季產品,構建全季教育體系
針對季節性短板,教育系統根據南陽市旅游業態特點,重點開發“康養 + 節慶 + 冰雪”等主題課程。聯合南陽特色中醫藥,高校開設“康養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溫泉療愈師、中醫理療師等技能人才;與丹江湖溫泉度假區共建實訓基地,學生參與張仲景醫藥文化節養生活動策劃,實現課堂與康養場景深度融合。依托高校文化創意專業,開發“古城燈會\"賒店漢服廟會等主題活動,學生參與非遺燈組制作、沉浸式劇本游設計;開設“旅游演藝\"課程,培養燈光舞美、活動執行人才,支撐淡季室內演藝項目。通過“課程研發 + 場景實訓 + 職業認證\"模式,教育系統為淡季旅游注入專業化服務與創新活力。
(四)強化科技賦能,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高校要發揮自身智能化優勢,結合南陽市旅游特色,構建“智慧旅游教育生態”,推動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技術應用。開發“VR虛擬景區\"教學系統,如在三國文化景區重現歷史場景,實現“沉浸式 + 交互式\"教學;升級“一部手機游南陽”平臺,集成AI導游、實時客流預警等功能,培養智慧旅游管理人才。高校與企業共建5G智能景區實驗室,推動景區數字化改造,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文旅消費中的應用;開設“旅游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等課程,培養從業人員數據決策能力。高校通過“數字技術 + 教育創新”,全面提升南陽市旅游體驗與管理效能。
教育系統在市域旅游高質量發展中的深度參與,是破解旅游發展瓶頸的核心動力。南陽市通過構建區域教育共同體、強化科技賦能等,實現了旅游業的全要素升級。未來需進一步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教育現代化支撐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全國同類城市提供可復制的發展范式。
(責編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