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是新課標推薦的重要革命文學作品,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面臨學生興趣不足、文本理解困難等挑戰。學生自主閱讀這本書的積極性不高,認為書中的生活距離自己太遙遠,不太能理解“紅星照耀中國”的精神內涵。鑒于這樣的學情,筆者分三步推動這本書的閱讀。
上好導讀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紅星照耀中國》是紀實作品。筆者曾多次拜讀過這本書,發現在這本書中,毛澤東是個很有魅力、很值得研究的偉人。于是,筆者上了一節導讀課,圍繞紀實作品的特點設置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比讀人物,探察紅星。在這個活動中,筆者把《紅星照耀中國》中毛主席當著紅軍大學校長的面捉虱子的情節展示給學生。學生認識到紀實作品的主要特點:不虛美,細節描寫見真實。可見在那個時代,外界因為消息閉塞,對于毛澤東、對于紅色中國有很多謠言。這就讓學生明白斯諾記錄式寫作,運用采訪、逐條的日記等真實記錄事實真相方式的價值。
活動二:通讀序言,走近星探。在活動中,學生通過通讀序言,知道了在國統區待了7年的斯諾,了解到的只有虛假的信息,明確了其立場轉變的根源。此環節為后續分析文本奠定了歷史背景基礎。
活動三:朗誦經典,評價紅星。通過跳讀,學生思路打開,各抒己見,從而對毛澤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生活簡樸、志向遠大,同情貧苦農民,蘇區人民擁護他。他平易近人,廉潔奉公,吃苦耐勞。他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這節導讀課中,筆者指導學生運用比、讀、誦、評、寫等閱讀策略,認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從紅星身上汲取力量,打開了《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大門。
讀寫結合,深化文本理解
導讀課之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并每日撰寫讀書筆記,筆者同步參與閱讀與批改。
師生共讀與課堂互動。筆者和學生同步閱讀,利用課前5分鐘和學生一起梳理故事情節,探討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有一次,當讀到毛澤東對體育鍛煉十分熱衷,經常用“雨浴”“日光浴”“風浴”對自己進行體能訓練時,學生反思自身,提出“強身健體為民族復興做貢獻”的目標。
以讀促寫,“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筆者要求學生積累文本中的經典語句,并結合自身感悟撰寫筆記;每周固定批改,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特色與思想內核,如討論“斯諾的立場是否客觀”等問題,強化學生批判性思維。
開展多樣化活動,拓展閱讀深度
為了讓學生對領袖人物和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有更深刻的認識,筆者組織學生參加社團讀書活動,按人物跳讀正文。兩周之后,筆者組織社團活動,主題是“你眼中最亮的那顆星”。
社團活動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學生分組行動,第一組錄視頻推薦《紅星照耀中國》,推薦者語言規范、優美,姿態落落大方;第二組寫讀后感,表達獨到見解;第三組制作手抄報,推廣、宣傳這本書;第四組畫思維導圖,把人物和事件串聯起來。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終于解開了困擾作者斯諾的問題。
為了鞏固閱讀成果,筆者讓學生背誦整理好的人物事件和人物形象,開展競賽活動,看誰記得快、記得牢。在此基礎上,筆者把《紅星照耀中國》《紅巖》兩部革命文學作品放到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多元化,通過文本提煉出“堅韌”\"奉獻\"\"創新\"三大核心精神。在一系列活動的推動下,學生點燃了閱讀熱情,從紅星人物身上獲得了前進的動力。
實踐表明,整本書閱讀教學通過“厚書讀薄”(提煉核心)與“薄書讀厚”(拓展延伸)的雙向過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導讀課激發興趣,讀寫結合深化理解,多樣化活動拓展思維,對比與背誦鞏固成果,是提升閱讀教學實效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