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面向航空人才培養(yǎng)的“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6):49-52.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6-0049-04
一、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經過幾年探索,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深化,在全國各高校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另一方面,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不同課程仍存在課程思政特色不鮮明、思政素材同質化的問題。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2。因此,大力推進人才培養(yǎng)與課程思政相融合,有利于加強具有行業(yè)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及人才培養(yǎng)。
航空大學是一所以航空國防為特色,致力于解決航空航天領域關鍵技術問題,為航空航天產業(yè)技術進步提供服務的高等院校。“通信電子線路\"是電子、通信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主要講授通信系統(tǒng)中高頻電路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在通信中的典型應用。此外,通信系統(tǒng)作為航空航天工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航空通信中處于重要地位。如何將航空人才培養(yǎng)同專業(yè)知識緊密融合,在具體課程教學中將思政元素溶鹽于水般融入專業(yè)課程,需要進一步探索。
二、面向航空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空強國而不懈奮斗\"3],為建設航空強國指明了方向。“通信電子線路\"課程雖在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與探索,但仍存在著重視實踐“硬教學”,忽視人文精神、道德素質“軟引導\"的現象。
根據航空大學“適應經濟社會與科技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總目標,通信工程專業(yè)確立的“圍繞航空航天和信息與通信產業(yè)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具有堅定信念、健全人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yǎng)目標符合學校定位5。當前,通信技術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處于先導地位,通信行業(yè)的發(fā)展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通信電子線路\"課程主要講授通信電路中發(fā)射機與接收機的原理、組成和作用,以解決無線通信中的工程問題。課程團隊以航空人才培養(yǎng)為方向,結合航空應用背景,從知識、能力、素質、學校、專業(yè)、個人等多個層面確定“弘揚航空報國精神,踐行航空強國使命\"為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構建面向航空人才培養(yǎng)的“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圖1),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2]。
三、“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一)挖掘航空特色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的主體是專業(yè)課程,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因而,思政元素應來源于專業(yè)課程,并作為專業(yè)課程的擴展與延伸,兩者相輔相成。通信工程專業(yè)課教師秉承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航空大學開展的書院制航空人才培養(yǎng)模式,梳理“通信電子線路\"課程各章節(jié)教學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從通信技術的最新發(fā)展、航空航天重大工程、航空領域的科學家或模范人物事跡等方面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航空特色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

(二)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專業(yè)知識
“通信電子線路\"課程具有分析方法復雜性、電路形式多樣性的特點,可通過在傳統(tǒng)的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在講授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時,結合學校辦學歷史,講述強五飛機總設計師陸孝彭校長學成歸國,毅然投身祖國航空事業(yè),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實現了自己的航空夢的故事。老一輩航空人為我國航空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此增強學生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自信心。

在學習高頻小信號放大器時,分享我國成功發(fā)射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wèi)星,為嫦娥六號提供地月間中繼通信的事例。從我國通信產業(yè)發(fā)展現狀、現代通信技術在航空工業(yè)中的重要地位、無數航空人的點滴奉獻等維度,把專業(yè)知識同時政熱點相結合,使學生切身感受通信技術在航空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激發(fā)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科技強國的家國情懷。通過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人價值塑造的思政元素,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有利于解決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硬融入\"等問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優(yōu)化教學方法
針對傳統(tǒng)教學以任課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現狀,“通信電子線路\"課程采用多種方式優(yōu)化教學方法。其一,采用問題導引法,根據每章教學內容提出具有內在關聯的引導性問題,通過問題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其二,運用案例探究法,設計不同類別的教學案例,播放通信技術的應用視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三,選用課題討論法,探討航空通信中的調制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其四,結合任務驅動法,引導學生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自主探索,培養(yǎng)學生互助協作和工程應用能力。
在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傳授通信電子線路知識的同時,還可將家國情懷、航空報國、忠誠擔當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認同感、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和自我價值感。
(四)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結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與要求,在以往課后作業(yè)、實驗環(huán)節(jié)、期末考試的基礎上,增加階段測試和項目設計2個過程考核。
在階段測試中,學生每學完一章內容,就通過學習通進行隨堂測評,共設10道題目,均從題庫中隨機抽取;在項目設計中,學生通過參數選擇、仿真測試、制作電路、系統(tǒng)調試、撰寫報告等環(huán)節(jié)完成設計,鍛煉主動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完善后的考核評價體系分別從綜合素質、基礎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評價5個方面對課程思政實施細節(jié)進行考核(圖2)。
圖2考核評價體系
圖3我國原子鐘發(fā)展歷程

統(tǒng)頻率范圍,引出民用航空通信中的無線電通信,即飛機在長途飛行需要遠距離通信時可以使用HF系統(tǒng),利用高頻信號在電離層和地面之間來回反射的方式進行天波傳播,而當飛機和地面或飛機和飛機之間近距離通信時可以使用VHF系統(tǒng),沿直線視距范圍內以空間波形式傳播,不受電離層變化的影響。
通過視頻展示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執(zhí)行重慶至拉薩的飛行任務中,在萬米高空遇到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脫落的極端危險情況。機長劉傳健面對緊急情況,第一時間通過航空緊急頻率發(fā)出求助信號至地面控制臺,并立即采取措施緊急迫降。在民航各保障單位密切配合下,全體機組人員冷靜處理,最后成功備降成都雙流機場,保障了機上所有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結合典型案例,將真實事件引人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對案例的認識更加深刻,加深對通信系統(tǒng)理論知識的認知,突出航空通信中應急頻率121.5MHz、243MHz、406-406.1MHz 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從機組人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優(yōu)秀的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獲得感性認識,從而實現價值引導,增強育人實效。
(二)案例二:探索創(chuàng)新、大國工匠—頻率穩(wěn)定度
通過學習振蕩器可知,頻率穩(wěn)定度是頻率源的重要指標,LC振蕩器、Clapp和Seiler振蕩器的頻率穩(wěn)定度分別在 10-3~10-4 量級 ?10-4~10-5 量級 ?10-4~10-5 量級,頻率穩(wěn)定度高的石英晶體振蕩器在 10-5~10-9 量級。在航空領域,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為航空安全提供重要支撐,1納秒的時間誤差將會導致0.3米的距離誤差,因此需要超高精度時鐘系統(tǒng),由此分享我國原子鐘的發(fā)展歷程(圖3)。
在軌運行
1965 2003 2005 2016 2018 2022
第一臺 第一臺啟動空 天宮二號 夢天實驗
原子鐘 艷原子間冷原 空間冷原 艙冷原子噴泉鐘 子鐘計 子鐘 鐘組劃
王義道教授帶領團隊于1965年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原子鐘,穩(wěn)定度為 5×10-11 量級,600年誤差在1秒以內。2003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成功研制我國第一臺銫原子噴泉鐘,時間頻率基準達到 8.5×10-15 量級,相當于350萬年不會誤差1秒。200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冷原子鐘研發(fā)計劃啟動。2016年9月,天宮二號搭載的全球首臺空間冷原子鐘正式運行,在軌34個月,實現頻率穩(wěn)定度 7.2×10-16 量級,即3000萬年誤差小于1秒。2022年10月31日,我國研制的空間冷原子鐘組隨夢天實驗艙進入軌道,時頻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度、不確定度達到 10-17 量級,可以實現數億年誤差1秒的高精度時間測量,成為世界上在軌運行精度最高的空間時間頻率系統(tǒng)。
通過該案例,學生明白盡管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上起步晚,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奮斗,我國的時間測量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由有到強的跨越,體會到科學上的任何成就都必須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從而引導學生秉承航空報國的基因血脈,強化投身航空強國建設的使命擔當。
四、“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實踐 五、“通信電子線路”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一)案例一:忠誠擔當、敬業(yè)奉獻—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信道
在講授無線電信號頻率的劃分頻段和傳播特性時,根據高頻(HF)系統(tǒng)、甚高頻(VHF)系統(tǒng)、超高頻(SHF)系
“通信電子線路”課程從2019級學生開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通過生動的航空案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堂教學中,以探討的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學生反饋
目前,學校對2019級、2020級、2021級共3個年級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教務系統(tǒng)中學生的評教分數分別為98.48分、98.55分、98.70分,高于2016級、2017級、2018級學生評教分數97.48分、97.82分、97.21分(圖4)。

同時,課程團隊在課程結束后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進行了在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3.94%的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部分學生的評價如下:“課程內容豐富,學完后對通信電子線路的基本單元電路有了清楚了解,對于通信系統(tǒng)在航空領域的應用有了系統(tǒng)認識,對本專業(yè)的認同感增強”“多樣化的過程考核方式使我們更加注重平時課程的學習,設計性實驗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成績
在試卷難易程度相當的情況下,對近4年學生期末試卷卷面成績進行統(tǒng)計(表2)。從2019級到2021級學生期末試卷成績來看,卷面不及格率持續(xù)下降,平均成績較2018級有較大提升,說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較為明顯。
(三)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以通信電子線路為基礎背景知識,綜合運用電路優(yōu)化、通信系統(tǒng)設計等方法,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團隊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在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國家級獎項12項、省級獎項19項的優(yōu)異成績,其中包括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大賽二等獎等,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升,成績斐然

六、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通信電子線路\"課程立足工科視野,結合學校定位,面向航空人才培養(yǎng),確定“弘揚航空報國精神,踐行航空強國使命\"為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在教學中,從多個維度挖掘航空特色思政元素,完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案例和實踐體系,將傳授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統(tǒng)一,取得了一定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4-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EB/OL].(2024-05-11)[2024-07-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5/t20240511_1129968.html.
[3] 習近平:加快實現航空發(fā)動機及燃氣輪機自主研發(fā)和制造生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空強國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16-08-29(1).
[4] 習近平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20-09-22)[2024-07-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00.htm.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4-07-15].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0ntent_5551609.htm.
[6] 李璇.蒼穹拓路奔騰不息:群“星”閃耀的我國航空工業(yè)[J].航空世界,2021(9):9-18.
[7] 馮瑞娜,儲珺,何國毅,等.飛行技術專業(yè)“飛行力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航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38(1):126-131.
[8] 王占忠,肖華志,周鳳娟.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本質、建設機制與實踐思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3):54-57.
[9] 劉云,王文海,賀德晶,等.中國空間站冷原子光鐘激光系統(tǒng)[J].物理學報,2023,72(18):17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