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研究通過文獻調研與企業需求訪談發現,隨著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軟件行業對軟件測試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院校作為軟件測試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現有培養體系尚未能有效對接新質生產力的需求。該文從新質生產力對軟件測試人才的要求出發,深入調研并剖析現行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從數字化教學生態構建、課程重構、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組織形式改革以及評價機制優化五個維度探索優化路徑,旨在為高職院校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軟件測試;數字化教學生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P3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6-0143-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以智能和綠色技術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正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數字化和智能化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產力深度融合,作為信息技術關鍵領域的軟件行業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2025年1月17日公布的《2024年中國經濟年報》數據顯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了10.9%,軟件測試工程師的需求也持續上升。然而高職院校軟件測試人才培養存在課程滯后、實踐薄弱及產教融合度低等問題[1]。因此,如何優化人才培養路徑,使其與新質生產力需求相匹配,成為當前高職教育改革的緊迫任務。
1 調研新質生產力對于軟件測試人才的要求
本研究通過對新質生產力領域多家企業及百余份軟件測試崗位需求進行調研,發現該崗位呈現出三大能力躍遷:技術復合化、流程敏捷化和知識迭代加速。
首先,技術復合化。測試人員不僅需要掌握功能測試技能、性能測試和安全掃描工具的使用方法,還需具備應用智能運維測試和云原生環境測試工具鏈的能力。其次,流程敏捷化。超過 80%的企業采用安全開發運維一體化體系,這就要求測試人員具備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 流水線的構建能力。最后,知識迭代加速。該崗位要求測試人員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具備上述能力的人才,是高職院校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關鍵。
2 現行培養體系的適配性困境診斷
通過對比多所職業院校的調研數據,發現高職軟件測試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產業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具體表現為:首先,在技術工具方面,企業普遍使用JMeter等工具,但部分高職院校仍以過時的QTP工具進行教學;其次,在項目類型方面,實訓項目與企業真實需求匹配度低,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測試等新興項目已成為產業主流,而高職院校的教學項目多集中在電商和管理系統測試;此外,在認證體系方面,行業認證體系在高職院校未得到足夠重視。
導致這種脫節的主要原因是,高職教育未能完全擺脫本科教育的影響,課程設置泛而不專,技能培養環節薄弱,未能及時跟進技術發展。與社會培訓機構相比,高職院校師生的項目實踐意識較為薄弱。具體原因如下。
2.1 課程滯后
課程滯后是導致培養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數院校仍采用舊版課程標準,未能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納入教學內容。傳統手工測試過程占比過高,自動化測試、大數據量性能測試等前沿技術覆蓋不足,涉及使用AI輔助測試工具進行智能自動化測試的教學內容近乎空白。在云測試平臺方面,支持多設備、多瀏覽器和多版本的云平臺工具的使用教程也未被納入教學大綱。
2.2 實踐薄弱
在高職軟件測試教育中,一方面,項目數量有限,且多為傳統電商或管理系統項目,未涵蓋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項目;另一方面,實訓環境虛擬化程度低,極少有院校建成云測試實驗室,學生實踐機會欠缺。
2.3 師資不足
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占比不足,很多高職軟件測試專業的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他們可能更擅長理論教學,但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不足。
3 基于新質生產力需求的人才培育體系探究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從新質生產力對軟件測試人才的需求出發,探索人才培養優化策略。要加強軟件測試學科的獨立性建設,避免將其簡單歸類為二級學科。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3.1 數字化教學生態建設
3.1.1 線上資源庫與平臺建設
建立線上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視頻、課件和案例[2],并按季度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和行業動態。
從企業和開源社區收集項目案例,構建項目庫平臺,實現案例的在線檢索和管理;建立題庫管理系統,實現試題的收集、編寫、管理與應用,方便試卷生成和實訓作業布置。線上平臺提供禪道等測試管理工具以及各類測試文檔模板。構建覆蓋主流場景的公共自動化腳本庫和包含歷史問題案例的缺陷知識圖譜,以便學生在學習中參考真實案例,降低學習門檻,提升實踐成效。
開發虛實結合的“測試工場”平臺,集成云化測試環境;搭建在線學習平臺,支持遠程學習和協作學習。
3.1.2 校企協同機制
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應加強合作,倡導長期共建共享實訓室和工作室,形成持續、穩定的產教融合合作模式;共建“測試技術研究院”,并聯合申報課題、共同開展活動。高職院校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服務,開展送教入企活動,針對新員工和新技術進行培訓,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培訓內容。同時,企業也可以為職業院校提供教學資源,合作開發實訓課程和項目,將企業技術創新要素融入課程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3.1.3 學生人才庫與師資建設
學生人才庫建設包括:構建技能競賽和企業實習推薦的人才選拔梯隊;建立學生線上人才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專長及參賽情況。師資建設包括:引進和培養技術與教學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通過企業合作、培訓和科研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3];線上記錄教師的實踐時間,并設定每學期最低實踐時數要求。
3.2 課程重構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緊密對接新質生產力行業需求。課程采取進階設計,涵蓋功能測試(用于新質生產力場景測試) 、性能測試(評估系統在高負載下的表現) 、安全測試(檢查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 、智能測試(利用機器學習進行缺陷預測) 。采用“N×3”課程矩陣優化課程體系,即每門課程均涵蓋基礎能力、專項提升和創新拓展三個模塊,如表1所示。
所有科目均采用“2+4”模式,即理論2學時,實訓4學時。加大實訓課程的比重,以體現其實踐導向的重要性。增設軟件工程綜合實踐課程,將測試流程與方法融入軟件工程項目,并納入接口測試、安全測試、性能測試及工具實操。課程教學應注重案例融入,通過完整項目(例如,小型社交媒體平臺) 的實踐,使學生深入理解軟件測試技術的實際應用。
3.3 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緊扣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并融入軟件工程方法與測試思維。
首先,教學內容應服務于職業能力培養,及時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軟件測試新知識和新技術,將測試思維貫穿于實訓全過程。例如,在計算機語言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程序編寫完成后,對有效數據和非法數據進行驗證,形成閉環;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中,引入測試類進行程序測試。
其次,教學中應融入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通過課程設計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4]。例如,布置開放性任務:對常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進行對比測試,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模型在特定任務上的表現,培養其技術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思政教育應貫穿教學全過程。
最后,高職院校應建立教學內容動態更新機制,定期評估和修訂教學內容,及時將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案例融入教學,確保教學內容常講常新。
3.4 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基于上述課程重構與內容設計的調整,須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相應改革。
在基礎教學階段,除面授外,引入線上資源庫和AI大模型等教學手段,支持學生課前課后自主學習。教學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學法強化項目經驗遷移[5];引入對比教學法(如在信創操作系統上進行操作和測試)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6]。
在項目實踐階段,教師兼任項目經理,按企業標準將學生分組(每組3~5人) ,各組承擔不同的測試任務(如移動應用功能驗證、嵌入式系統性能評估) 。項目實施嚴格遵循軟件開發生命周期規范,課堂上構建敏捷管理流程。團隊成員每天通過站會同步進度,借助測試工具分配任務,確保職責清晰。同時,依據缺陷生命周期管理規范對缺陷進行管理。通過這些舉措,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
以賽促學,鼓勵學生參加教育、人社部門組織的各類軟件測試競賽。賽后進行總結并形成模擬題存入題庫。學校定期組織模擬競賽,利用題庫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采用“師帶徒”小班化教學,企業導師與專業教師共同授課,鼓勵企業導師講解前沿技術和實際案例;引入企業文化,營造“學校 + 企業”協同育人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愛崗敬業精神;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接觸真實項目,培養基于工作任務的學習能力。
課證融合與課網融合并舉,將職業技能證書內容與考核標準融入課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行業競爭力與就業匹配度,引導學生考取證書,提升技能并豐富履歷。加強與網絡眾測平臺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小型測試項目實踐機會,積累行業經驗。
在創新教學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將教科研內容融入授課,介紹創新點,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引導學生探索新方法。建立課堂學習小組和課外興趣小組相結合的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交流與經驗分享。選拔優秀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與人才庫建設聯動,培養競賽和實習人才。
總之,軟件測試專業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應靈活多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重點,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3.5 建立健全多元評價機制
為保障人才培養效果,采用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多元評價機制。評價維度包括實訓作業、期末測評和平時表現。實訓作業的評分作為過程性評價,可及時反饋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期末測評綜合評估學生課內外的知識掌握、技能水平及問題解決能力;平時表現包含學科競賽成績與企業實習評分等,以加分形式納入最終評定,鼓勵學生提升實踐能力。
4 結束語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高職軟件測試人才培養必須提質增效。本文基于市場調研,探索新質生產力對軟件測試人才的需求,旨在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未來,將進一步探索細分領域,如工業互聯網測試、量子計算測試等前沿領域,持續提升職業教育的產業服務能力,不斷完善高職軟件測試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24年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實現[J].中國統計,2025(1):4-7.
[2] 趙大坤,趙天宇.人機協同視域下應用型高校數字化教學生態的構建[C].首屆教育數字化發展論壇論文集.鄭州,2023:90-93.
[3] 冷燃.新時代高職院?!半p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校本化的實施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4(31):77-80.
[4] 吳鴻韜,翟艷東,李智,等.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1(1):89-92.
[5] 王艷秋,池瑞楠,黃新.面向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數據庫課程改革[J].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學報,2024,23(5):37-43.
[6] 梁立新.軟件測試課程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9(23):92-95.
【通聯編輯:聞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