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職院校數據治理基于數據要素間的復雜互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運作模式。隨著治理機制的不斷演變,數據賦能高職院校治理的模式也須不斷優化。為提升高職院校數據治理效能,文章構建了一個高職院校數據治理要素模型,包括支持要素、核心要素、促成因素和成果產出等關鍵構成。該模型從數據治理體系、要素配置、治理理念和風險控制四個維度出發,深入分析了影響治理效能的內在邏輯。在實施路徑方面,提出了包括數據治理層次關系優化、精細數據質量管控、專業化隊伍建設、數據驅動決策、數據安全保護等具體策略,為構建有效的數據治理機制提供了保障。此外,模型通過優化數據治理結構,提升數據應用能力,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新范式和參考路徑,也為高職院校在數據驅動的教育管理和服務提升上提供了重要支撐。
關鍵詞:高職院校;數據治理;路徑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6-0067-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1 基礎概念
高職院校治理為總體框架,數字治理是其現代化模式,而大數據則是技術支撐。大數據推動治理的科學化、數字化,使決策更精準;數字治理則是大數據在高職院校治理中的實際應用,共同推動治理的智能化發展。
1) 高職院校治理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實現現代化治理的關鍵,包括內部與外部治理。內部治理聚焦于校內管理和學術事務,保障權責平衡與管理透明;外部治理則關注校企合作、政府支持與社會資源的整合,確保政策支持和資源供給的有效性。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
2) 大數據指的是具有大容量(Volume) 、高速率(Velocity) 、多樣性(Variety) 和真實性(Veracity) 等特征的數據集合[1]。在高職院校治理中,大數據應用的意義在于為決策提供了更廣泛和實時的數據支持,使管理者能夠基于全面的數據洞察進行科學決策。例如,通過分析學生學習行為、教學資源使用情況、就業數據等,大數據能夠有效優化教學資源配置、調整教育政策,并有助于提升學校運營效率和管理質量。高職院校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教育信息化和管理流程優化,為治理的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3) 高職院校數字治理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旨在優化管理與服務,提升治理的數字化水平[2]。在具體實踐中,數字治理致力于通過數據的有效利用來提升教學質量、創新管理模式,實現個性化教育與精準管理。例如,基于大數據技術,數字治理能夠實現對學生學業進展、就業傾向的預測分析,從而調整教育資源投放,支持教育的個性化發展。數字治理不僅支持教學質量提升與個性化教育,還面臨技術異化、數據濫用等風險,須構建數據安全體系,以實現治理的精細化和現代化。
2 數據賦能高職院校治理場景和要素
2.1 數據賦能的治理場景
1) 數據化決策。高職院校傳統決策多依賴個人經驗,缺乏科學性。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數據決策”逐步取代經驗決策,成為治理的核心。基于數據倉庫和AI技術,數據化決策通過采集和分析院校數據,全面評估師生需求與資源狀況,提供決策支持。例如,在資源配置上,利用數據分析各專業的就業需求與市場變化,高職院校能夠優化專業設置,及時調整教學資源,增強適應性。這種決策方式開放共享,有助于多元主體的參與,推動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2) 精準化服務。在大數據支持下,高職院校治理從粗放式轉向精細化。以“精準就業”為例,院校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就業困難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動態追蹤求職進展,智能匹配企業資源,精準推送崗位信息,有效提升就業服務的匹配度。此外,通過分析學生消費和借閱數據,院校可以識別經濟困難學生并實施精準資助。智能預警系統實時監測學生消費動態,當出現異常時及時發出警報并調整資助策略,從而確保資助的及時性與準確性。這些精準服務措施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也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滿意度和管理的科學性。
3) 個性化教育。大數據技術在個性化教育中的應用推動了高職院校治理的轉型。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軌跡、課程參與度、考試成績等,院校能夠準確掌握學生的學情,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例如,通過分析某類課程的學習行為數據,院校可以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建議并及時干預學業進展,幫助學生取得最佳學習效果。此外,院校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習慣、思想動態等數據,為思想教育與心理輔導提供數據支撐,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教育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成長動力。
2.2 數據賦能的關鍵要素
1) 目標要素。目標要素為高職院校數據治理設定了方向,旨在構建公開、公正、科學的治理環境,確保資源高效利用。宏觀上,目標是服務教育公平、提升院校價值;微觀上則保障數據完整、安全與高效應用。以學生管理為例,治理目標強調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并提高數據在個性化教育、精準服務中的應用效果,為治理框架提供清晰的指引。
2) 推進要素。推進要素涵蓋基礎設施、保障機制和治理主體。基礎設施包括數據采集設備、分析平臺和安全系統,提供治理的物質基礎。例如,通過數據分析平臺實時采集學生學業信息,優化資源配置。保障機制則制定數據標準和安全協議,推動數據流通與共享。治理主體多元化,涵蓋校領導、師生和外部合作單位,各司其職,確保數據治理透明高效。目標要素為推進要素指明方向,如“精準就業”目標下,各部門協同配置資源,保障數據采集、分析與應用的精準性。
3) 核心要素。核心要素集中于數據質量與安全。數據質量關乎治理成效的可靠性,數據安全則保障數據合規使用。數據質量管理從采集到分析,確保信息準確及時,如學生成績和學習數據的采集分析有助于制定個性化指導方案。數據安全通過訪問控制和數據加密,防止數據泄露,尤其在處理學生隱私時尤為重要。質量與安全并重,保證數據的持續可靠應用。
4) 支撐要素。支撐要素提供技術和資源支持,包括數據采集、清洗、存儲和分析等流程。技術工具確保數據采集的準確,業務流程規范數據應用,提升治理的科學性與透明度。例如,分析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優化教學內容,實現精準教學。支撐要素與核心要素緊密相連,數據技術為質量管理提供支持,業務流程規范數據的安全使用。
數據治理體系中,目標要素提供方向,指導推進要素搭建基礎設施和機制;核心要素中的數據質量和安全確保治理可靠;支撐要素通過技術和資源支持核心要素的實現。這些要素協同作用,推動高職院校數據驅動的治理現代化。
3 高職院校數據治理要素模型建構
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和模型構建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DGI、ISO、HESA、IBM和DAMA等現有數據治理模型[3],各模型在數據治理框架、標準和實施策略上各有側重:DGI模型重視治理流程的標準化和數據生命周期管理,適合結構復雜的院校;ISO 8000則側重數據質量的評估和保證,關注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HESA模型更關注教育數據的開放性和共享,適用于高等教育環境中的數據共享需求。
IBM數據治理模型強調通過標準和規范提高數據質量,突出數據風險評估和管理。這種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數據治理模式,尤其適合于數據管理成熟度尚不高、但治理需求較高的高校環境,從而使高職院校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規范性得以確保,對于促進組織收入增長、優化管理成本與控制風險、推動組織機制創新等方面,均展現出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此外,它還能深入挖掘數據潛能,充分發揮數據價值,進而全面提升高校的綜合管理水平。本文以IBM模型為框架基礎構建數據治理要素模型,細化了4個核心領域:支持要素、核心要素、促成因素和成果產出[4]。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支撐領域含數據架構、分類、元數據、審計日志及報告;核心領域則包括數據質量、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推進因素有組織結構、意識、政策及職責;成果主要體現在風險管控、合規與價值實現兩方面。結合高職院校的具體特點模型強化了組織結構、政策支持和責任分配的要素,以適應高職院校復雜的專業管理、多樣的行政職能和高度依賴的數據共享需求。
例如,某高職校開發了一個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幫扶貧困學生平臺。該平臺可實現數據采集與集成,整合學生事務管理系統、教學質量監測平臺和師生服務大廳的數據;精準分析與建模,對20萬余條學生消費和行為數據進行采集,重點分析消費金額、消費地點等;運用生活行為模式指數和社交關系模型,通過算法計算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指數,實現對貧困學生的精準識別;個性化幫扶服務,基于貧困生大數據信息庫,提供實時跟蹤和動態幫扶,確保幫扶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及時響應。平臺通過數據清洗、標準化及多維分析,使幫扶體系的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從而提高了對幫扶對象的識別率與精度。結合多維度特征分析,不僅顯著提升了幫扶識別效率,還達到了95%以上的準確率。這一成果不僅體現了數據治理模型的實用性,也說明了基于IBM數據治理框架的模型在高職院校環境下的可行性和適應性。
4 數據賦能高職院校治理的實踐路徑
4.1 數據治理層次關系優化
為提升數據質量,高職院校可從技術、管理和業務三方面優化數據治理層次。技術優化使用聚類算法分析學生行為模式,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持;采用推薦系統為師生定制化資源推送;引入數據庫管理工具(如PostgreSQL、MongoDB) ,結合云計算平臺(如AWS、阿里云) 進行數據整合,構建高效的數據處理框架。建立數據管理監督平臺,統一數據標準、格式和評估機制,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可參考ISO 8000數據質量標準,設定質量指標并建立監控機制,確保數據從采集到應用的高效流通。業務規范通過定期審核和數據評分系統(如完整性、一致性、準確性評分) ,實時監測數據質量。此過程建立了從數據采集、清洗到質量檢查的閉環機制,以確保數據高標準支持治理決策。
4.2 精細化數據質量管控
高職院校須建立系統化的數據質量管理體系,關注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規則制定與評估:結合國家標準和高職院校業務特點,設立數據質量指標。以學生管理系統為例,通過數據字典和定期審核機制,確保學生檔案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避免冗余或錯誤數據影響決策。技術工具與糾錯:構建大數據糾錯機制,例如應用Apache Spark進行實時數據處理和問題檢測,及時修正錯誤數據。通過數據監控和自動化糾錯工具(如OpenRefine) 優化數據流通質量,為院校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
4.3 高職院校數據治理專業化隊伍建設
高質量的數據治理須依賴具備專業素養的團隊。人才培養通過數據治理培訓和跨校項目,提升管理者的大數據技能。高職院校可與知名企業(如華為、阿里) 合作,參與真實大數據項目,將企業治理經驗融入院校管理。校企合作與外包支持方面,引入數據治理專業人才,并將部分數據治理業務(如數據安全監控) 外包給專業公司,如通過數據加密和風險監控的定制服務,確保數據治理更高效、更安全。
4.4 數據驅動的決策機制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優化決策流程,提升治理效率和精準度。教學決策:基于學生學習行為數據構建個性化教學模型,例如,通過分析出勤率、成績變化趨勢和學習時長識別學習表現欠佳的學生,及早進行干預。某高職院校利用此方法提升了20%的學生通過率。資源配置:通過數據分析識別各專業資源需求,動態分配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優化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例如,通過分析就業市場數據,校方可以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4.5 數據治理安全機制
數據安全是高職院校數據治理的核心保障。安全技術采取數據加密(如AES加密) 、訪問控制(如多因素認證) 、和審計追蹤等措施,保護數據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高校通過定期的安全審計和漏洞檢測,可以有效降低數據泄密風險。法治保障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政策,構建法治校園,確保數據治理合規。例如,設置專人負責數據安全,制訂和執行數據訪問權限清單,確保在合規范圍內使用數據資源。
4.6 部門數據管理職能界定
明確部門職責,避免數據治理中的職能重疊。職能劃分按照“一數一源”原則,確保數據源頭統一,并明確各部門職責,尤其是學生管理、教務、財務等部門的分工,通過規范化流程減少重復數據的產生[5]。建立首問責任制,設置問題反饋渠道,確保數據問題及時處理。例如,某院校通過數據問題反饋機制縮短了問題處理時間,有效提升了數據質量。
5 結束語
本文構建了適應高職院校環境的數據治理策略框架,包括數據治理層次優化、精細的數據質量管理、專業化團隊建設及安全保障體系,形成了系統化的高職院校數據治理模型。該模型在資源配置、管理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方面展現了顯著的應用價值,推動高職院校治理從傳統模式向數據驅動的精細化管理轉型。未來將進一步完善此模型:深化大數據在教學內容、學習路徑及考核上的應用,實現精準化教育支持;構建跨校數據共享框架,推動資源互補,提升教育質量;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優化數據在管理決策中的應用,探索更成熟的安全措施以平衡數據價值與安全。大數據為高職院校治理注入了創新思維,推動治理模式向智能化、數據驅動方向邁進,為教育數字化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BOYD D,CRAWFORD K.Critical questions for big data:provocations for a cultural,technological,and scholarly phenomenon[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2012,15(5):662-679.
[2] 張輝,李健明,楊強.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數據治理體系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2(S2):16-18.
[3] 陳方方,何小波.高職院校數據治理機制探索及成效[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9):219-222.
[4] 彭華友,彭益,車志明.基于大數據的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治理體系建構:結構模型及實現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8):20-28.
[5] 董曉輝.活動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教育數據治理體系構成要素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3):79-87.
【通聯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