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山習近平文化思想應時代需要而生,成為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科學指南與思想武器。目前,學界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大多從理論、實踐、政治等維度進行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原創性的科學體系。因此,全面深人理解與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則需要更為多元的研究視角。從情感、哲學、歷史、民族四個維度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理闡釋,對于全面把握與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實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一、情感維度:關切人民的情感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要熱愛人民”,[2]指明了文化情感方向的首要問題。文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感要求、文化服務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情感態度,貫穿于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關切人民的情感溫度。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感要求
習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堅持文化的人民立場,高揚文化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情感主張,強調文化創作必須回歸人民生活、文化作品必須積極反映人民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文化生命力與影響力。
一是文化創作必須回歸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3]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基本原理,肯定人民具有直接或間接參與文化事業發展的自覺性,對于人民在互聯網時代創作出的豐富作品給予肯定與尊重,要求政府與社會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其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何種類型的文化創作,“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4]要求文化創作必須以人民生活為出發點。文化創作只有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和情感,將作品的“血肉”與“根脈\"牢牢建立于人民生活基礎之上,用人民生活的豐富性與鮮活性充實作品,創作出以人民群眾生活為全部內容的優質作品,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作品必須積極反映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要服務人民,就必須積極反映人民生活”。[5]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人民生活充滿著喜怒哀樂,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何反映人民生活是文化作品創造必須回答的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此進行了積極回應,即要正視人民生活中消極的一面,承認人民生活中消極內容的可優化性,而不是簡單回避與刻意掩蓋人民生活中的黑暗面。但是,更強調要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主動反映人民生活中最為豐富的積極內容,堅持以積極內容發揮引導作用,優化人民生活中的消極面。歷史發展證明,文化創造只有積極主動反映人民生活,始終與人民生活保持同行,人民才會真正接受文化作品
(二)服務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情感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6發揮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需要尊重人民創作文化作品的主體性,不斷創新文化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資源供給方式。
一是尊重人民創作文化作品實現全面發展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7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人民都有基于自身生活創作各種文化作品的需求,往往借助于各類媒體平臺創作出內容豐富的作品,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人民在網絡空間通過創作作品彰顯自身的主體性,面對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創作文藝作品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8鼓勵人民自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創作活動,為人民在自覺創作中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性,尊重人民依靠文化創作與文化發展提升自身道德追求與豐盈自身精神世界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有利于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是不斷創新文化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資源供給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文藝的生命”。[9歷史證明,創新在促進文化發展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創新文化實現了與時代發展的同步同頻,滿足了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創新是在守正基礎上進行創新,即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資源與思想智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蘊含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念等作為不變的內容,并不斷加強內容挖掘,與人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需要相結合,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文化創新,促使人在理想引領、道德滋養和思想啟迪中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哲學維度:辯證統一的哲學高度
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在文化內容層面堅持古今文化相互一體與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辯證統一,彰顯習近平文化思想辯證統一的哲學高度。
(一)古今文化相互一體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10]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聯系觀,著眼中華民族古今文化的相互聯系,以古今兼顧的哲學視野開辟文化現代化發展新局面,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古今文化相互一體的辯證統一。
一是古今文化相互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當代“以德治國”與“以德服人\"等文化理念與古代文化理念之間的客觀聯系,充分體現了古今文化的相互一體。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強調古今文化的相互繼承而非互相割裂,回答了“現代文化的源頭在哪里”的重要問題,并立足現代賦予傳統文化“魂脈”的歷史地位,積極發揮傳統文化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與培育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繼承并非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在辨明與廓清古今文化內容性質的基礎上,始終堅持古為今用,在古今文化相互聯系中汲取積極內容,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助力文化強國建設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不斷夯實文化底蘊。
二是古今文化相互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日用而不覺”的方式滋潤與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在“天道酬勤\"等古代文化的積極影響下,一代又一代人以奮斗者與擔當者的姿態奮進,充分證明了古今文化的相互作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史是古今文化相互交織的歷史,傳統文化為現代文化奠定深厚根基,現代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二者相互統一且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人奮進的生活,共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決反對“古今文化斷裂論\"等錯誤觀念,遵循古今文化相互作用的規律,堅持“古今文化相互作用論”,在守望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中審視與發展現代文化。
(二)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2]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西兼顧的哲學視野開辟文化現代發展新局面,體現了堅持中外文化相互成就的辯證統一。
一是中外文化相互映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13]不同發展實踐造就了不同國家的豐富文化樣態,在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更離不開中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要讓世界全面認識中國文化,國外立足本國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解讀與闡釋。同時,國外文化要走進中國,中國立足本國文化對國外文化進行符合本國實際的理論解讀,在中外文化相互映照中反映出不同國家的思想理念與價值樣態,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奠定基礎。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國際社會互動深人發展的客觀現實,高度重視中外文化在中國與世界互動過程中的重要價值。
二是中外文化相互助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國文化積極走向世界的同時,“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14]強調不同文化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真正實現合作共贏,就必須重視與依靠文化之間的相互助力,達成價值共識。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中外文化的相互助力,既堅持本國文化自覺走出去樹形象,為世界貢獻來自中國文化的“中國智慧”,也堅持國外文化積極引進來實現本土化,汲取國外文化中的思想營養助力本國發展。同時,強調在中外文化相互助力中實現相互成就,進而發揮文化助力本國發展與國際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歷史維度:貫通古今的歷史深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15]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中華文化歷史,回答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共存的問題,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強調堅持傳統文化服務現代文化、現代文化賦能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通互動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共進。
(一)堅持傳統文化服務現代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16]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現代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體,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完全丟失傳統文化而一味追求現代文化,往往是高度重視本民族文化傳統,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現代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不僅回應了“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文化\"的問題,強調傳統文化具有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道德滋養與精神補給的重要作用,也回應了“現代文化如何用好傳統文化”的問題,強調現代文化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并從中汲取營養。在吸收現代文明發展成果的同時,以傳統文化為重要的資源庫,實現對現代文化物質成果的補充與現代文化精神成果的豐富,處理好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運用問題。
(二)堅持現代文化賦能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17]現代文化要在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賦能傳統文化融人現代社會發展,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現代社會發展仍然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需要傳統文化“活\"起來。“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18]人們的思想根基牢牢扎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里,必須加快激活傳統文化。受特定歷史條件限制,傳統文化的豐富成果往往難以得到完整性的保存與延續,具備相應保護條件的傳統文化被全面繼承,而缺乏保護條件的傳統文化則以殘缺的面貌出現于現代社會人們的視野中,必須運用現代文化發展成果加以修復與完善。
四、民族維度:融通中外的民族氣度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融通中外的民族氣度,強調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國外文化,以他山之石為己所用,也要立足世界發展本國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互動,在融通中外的時代進程中積極推動中外文化互動共享實現共進。
(一)開放包容接納國外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博大“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19]在國際社會互聯互通的今天,更好推動本國文化“走出去”與國外文化“引進來”,需要堅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國外文化。
一是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需要。無論是玄奘取經還是鄭和下西洋,都證明中華民族始終堅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國外文化。在中國日益發揮重要國際社會影響力的今天,仍然需要繼承與發揚這一中華文化傳統,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國外文化,既反對國際交往中的文化保守主義,也摒棄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優越感,以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態度直面國外文化。
二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20]國際社會能否對中國形成客觀與全面的認識,取決于中華文化能否“走出去”。中國要在國際社會塑造積極的國家形象,向國外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與認識。
三是國外文化“引進來\"的需要。發展本國文化需要把國外文化“引進來”。是否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國外文化,直接影響國外文化能否真正“引進來\"以及在多大范圍與多大程度上“引進來”。要促進中華文化與國外文化良性互動,從國外文化中汲取力量,讓國外優秀文化充分發揮助力作用,助推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二)立足世界發展中華文化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立足世界發展本國文化,強調在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講好中國故事,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同時,要做好與文化敵對勢力進行國際斗爭的準備,在積極傳播發展本國文化的同時,為本國文化在國際舞臺實現發展爭取空間。
一是主動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被國際社會認可、國際文化交流日益深人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中國深人了解的需求日益強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主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國際社會積極樹立全面而真實的中國形象,為國際社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國故事向國際社會傳播的時代需要,強調反對默不作聲的“被動挨罵”,發揮傳播中國聲音的主動性。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視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強調要讓國際社會看到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與獨特魅力。講故事是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方式,尤其在國際社會進行軟實力較量的背景下,中華文化要得到國際社會認可、提高國際社會輿論影響力,就必須主動闡釋好蘊含中華文化豐富智慧的中國故事,加深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責任擔當精神在國際社會輿論中堅持推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二是與文化敵對勢力進行斗爭。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國際社會的文化斗爭,強調絕對不能忽視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要時刻做好進行文化斗爭的準備。當前,在國際社會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存在以歧視態度對中華文化進行丑化的敵對勢力,或以話語權優勢干擾中華文化傳播,或以負面事件對中華文化進行低毀。要實現中華文化的本土發展與國際傳播,必須進行文化斗爭,既要主動傳播也要“及時反駁”,以自信擔當的姿態與文化敵對勢力爭奪國際社會文化闡釋話語權,在構建話語權與提高傳播能力中牢牢掌握中華文化傳播的主動權。
(三)融通中外促進文明互鑒
習近平文化思想統籌國內國外文化的交流互動與和諧共進,強調加強文化互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實現文化成果共享與文化發展共進。
一是加強對話增進文化了解,共享文化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不同文明的積極對話,旨在推動國際社會的互相了解,以文化對話破除文化封閉帶來的文化偏見與文化歧視,以文化對話在國際社會樹立各民族的文化形象。既互相看到自身文化發展的優點,也互相分享歷史傳承的文化成果,尤其在國際社會仍然存在文化隔閡與對立的情況下,促進文化對話有利于建立信任關系,為攜手共進謀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共同創造文化成果,豐富文化資源。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文化合作實現共同進步,在文化互動與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互利共贏,強調以共同發展代替文化上的對抗發展,著眼于為國際社會貢獻現代文明,在共同創造文化成果過程中豐富雙方文化資源。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將國外文化成果為我所用,強調國際社會文化發展成果的互相貢獻,反對文化發展成就的自娛自樂,強調中國在國際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是建設者與貢獻者,以中國在國際社會貢獻文化成果的行動示范,積極推動國際社會相互貢獻文化成果,實現文化共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2.
[3]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4.
[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5]
[13]
[15]
[18]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52,69,219,137.
[6]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7]
[10]
[11]
[12]
[1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76,175,167,175,167.
[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4.
[16]
[17]
[19]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11.
[20]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認同及提升研究”(編號22CKS060)和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青年對外交往的實踐路徑研究”(編號2024QSNWT1)的階段性成果。
(馬勇系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馬思怡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農林科技》編輯部)
【責任編輯:方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