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當前,在擴內需、促消費的大背景下,體育賽事已成為拉動經濟、促進消費的新動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要擴大文體旅游消費,支持各地增加優質運動項目和特色體育賽事供給。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簡稱“蘇超”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創新的賽事模式火爆出圈,賽場內球員球迷激情四射,賽場外賽事城市熱度飆升,形成了“一場球賽激活一座城”的乘數效應。其中,“蘇超”的多場比賽在縣域城市舉行,比如,無錫隊的主場比賽就在江陰和宜興舉辦。可以說,縣域作為重要的賽事活動和消費場域,文體旅資源豐富,發展賽事經濟正逢其時、恰逢其勢。
一、江陰市發展賽事經濟的實踐與探索
近年來,江陰市以賽事經濟為突破口,通過基礎設施普惠化、賽事供給多元化、“賽事 + ;融合化發展,探索縣域賽事經濟發展路徑,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賽道。
(一)基礎設施普惠化,筑牢賽事經濟發展基礎
江陰市聚力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體育人口穩步增長,為賽事經濟培育穩定的參與群體和活動空間。一方面,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市鎮村三級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10分鐘體育健身圈”不斷完善。目前,全市建有體育公園50個,室內健身場館1890個,健身步道1352公里,健身路徑2016套,體育場地總面積達971.09萬平方米。另一方面,著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投建、改建體育設施,飛馬水城文體館、廠多多文體中心、飛馬體育公園等大型體育設施先后投用。同時,堅持“普惠 + 智慧”,推廣使用全市健身點電子地圖APP,智慧體育場館系統整合體育中心各類健身會員卡,打造各場館“一卡通\"聯通項目,場館資源進一步整合,全民健身設施運維效率全面提升,各類賽事基礎設施供給不斷增加、功能不斷完善。市體育中心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場館、江蘇省智慧體育場館示范項目。全市大型體育場館長期落實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年均接待市民近200萬人次。
(二)賽事供給多元化,構建多層次賽事矩陣
江陰市不斷豐富賽事供給,構建起品牌賽事引領、群體賽事筑基、自主賽事IP引流的多層次賽事體系。一方面,立足足球、棋類、游泳等項目優勢和馬術、滑翔傘等場地優勢,引進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承辦了中超聯賽(江陰賽區)全國象棋女子甲級聯賽、全國成人游泳錦標賽、全國滑翔傘定點聯賽、中國馬術盛裝舞步amp;場地障礙青少年冠軍杯賽等高級別賽事。另一方面,結合地方特色和市民需求,舉辦“海瀾之家杯\"和美鄉村籃球聯賽(村BA)、“華西杯”垂直馬拉松、社區運動會等新興項目,形成了以元旦公益徒步、“全澄\"歡樂跑、全民健身節、足籃乒羽游棋聯賽、“躍動暨陽\"等活動為基礎的“三大品牌、六大聯賽、八大系列\"群體賽事矩陣。同時,致力于打造本土賽事IP,形成一城“雙馬\"賽事格局。2024年舉辦的“霞客故里品味長江\"江陰半程馬拉松和“時裳新橋\"半程馬拉松,共吸引了20多個國家以及國內33個省市自治區的2.5萬多名跑者報名參賽,帶動約15萬名觀眾現場觀賽,帶來5400余萬元經濟效益。
(三)“賽事 + ”融合化,拓展賽事經濟發展空間
江陰市以賽事經濟為紐帶,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系統布局賽事產業鏈,推動體育與文旅、制造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加快推進體旅融合。近年來,江陰推進南閘滑翔傘基地、月城皮劃艇訓練基地、山灣帆船運動、新橋武術展示培訓等項目建設,評選培育月城雙涇龍舟基地等首批7個市體旅融合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以新橋為核心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示范基地,有力促進體旅消費提質升級。海瀾飛馬水城獲評“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區”“長三角地區體育旅游精品目的地”。二是加大產業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各類省級產業引導資金,2個項目獲江蘇省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市級體育專項資金持續向體旅產業融合等重點傾斜,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綠色信貸通道,為全市7家體育產業單位提供專項貸款。全市擁有體育產業單位1200余家,規上企業108家。先后獲評國家級體育產業單位2家,省級體育產業基地5家。三是加速打造消費場景。高質量推進省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成立江陰市促進體育消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43個單位共同開展體育消費試點工作。通過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等活動,依托南門歷史文化街區、運河公園、濱江公園等城市人流核心區域,打造常態化體育消費市集,營造特色消費場景,將體育賽事與城市消費場景深度融合,促進賽事“流量”變成消費“能量”
二、江陰市發展賽事經濟存在的短板
江陰市賽事經濟在基礎設施、賽事供給、體旅融合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臨著頂層設計系統性缺失、市場機制內生動力不足、資源轉化效率局限及專業運營支撐缺位等問題。
(一)賽事規劃不夠清晰,辦賽合力凝聚不足
由于“以賽營城”“以賽促游”“以賽興業”的共識尚未在全市形成,賽事經濟也未能上升為市級重大發展戰略,在發展賽事經濟方面還缺乏具體的戰略規劃和專項指導政策。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市級層面推動賽事經濟發展的專門議事協調機構,體育賽事的籌劃、準備和實施力量還較為薄弱,部門之間統籌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社會各方對辦賽的熱情也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推動賽事經濟發展的合力有待進一步凝聚。
(二)賽事品牌不夠響亮,賽事資源開發不足
近幾年,江陰承辦了不少各級各類賽事,但具有較高辨識度、影響力的知名賽事還不多,缺乏“網紅”“爆款\"賽事。目前來看,除了每年兩場的馬拉松賽事在“神仙打架”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大波流量,贏得了較好的口碑,其他賽事則相對沉寂。比如,在校園足球、游泳、龍舟等江陰傳統優勢項目上圍繞賽事品牌開發、舉辦系列賽事還不夠,尚未破圈引流,賽事的品牌帶動力、引領性還不強。同時,市場主導賽事的機制還不健全,體育場館、項目等賽事資源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市場主體、社會組織開發賽事資源、打造賽事品牌的動力還不強,市場化辦賽、商業化運營的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賽事“留量”不夠,“流量”轉化不足
一方面,江陰的群眾性賽事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足籃乒羽游棋六大聯賽等賽事活動精彩紛呈,但吸引的大多是本地群眾,有“流量”、沒“留量”,對住宿、餐飲、旅游等經濟的拉動效應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依托賽事搞旅游、辦節會、搞展銷的融合度還不高,對賽事活動關聯性、系統性方面的部署還不夠,“賽事流量”難以變現為“經濟增量”。此外,相對于大型賽事、高級別賽事對承辦地場館、酒店、交通等配套設施的需求,江陰的承接能力還非常有限,“潑天的富貴”接不了、接不住,從“競技”到“經濟”還有一段路要走。
(四)賽事運營不夠專業,資金保障投入不足
目前,江陰還缺乏能夠承辦品牌賽事的本土專業賽事運營公司,從事體育賽事策劃運營的專業人才也很少,“澄馬\"等上規模層次的賽事還需要請外地的專業賽事運營商來運營,辦賽成本居高不下。在賽事資金保障方面,大型賽事、品牌賽事規模大、影響大,對安保、醫療、應急、宣推、大數據等服務保障要求高、投入大。但是,在辦賽經費投入方面,市財政的專項保障經費還非常有限,嚴重制約了江陰承辦高級別高水平賽事、舉辦大規模大流量賽事。
三、縣域賽事經濟的發展路徑
基于江陰市的實踐鏡鑒,縣域賽事經濟發展要以戰略規劃為引領優化制度供給,以市場機制為核心激活要素配置,以品牌塑造為抓手提升競爭能級,以融合發展為路徑拓展產業價值。
1.做好賽事發展規劃。賽事經濟是新生事物,需要有科學的規劃和前瞻性的布局。要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十五五\"規劃前期論證,深人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準確把握國內外賽事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研究制定具有江陰特色的賽事經濟發展戰略,將賽事名城建設寫人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十五五\"規劃目標,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打造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縣域賽事名城。
2.加大賽事政策供給。政策引導和激勵是吸引賽事落地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國家各部門和全國各地紛紛出臺賽事經濟扶持政策,進一步激活賽事消費。隨著賽事經濟不斷加熱升溫,各地也頻放政策大招,爭相引流。比如,張家港出臺政策,每年擇優支持不超過20個體育賽事活動,單個項目獎勵補助額度不超過賽事活動投資總額(不含賽事獎金)的 30% ,資助上限100萬元。要盡快出臺舉辦各類賽事的支持鼓勵辦法、獎勵政策,設立賽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社會力量舉辦的規模較大、消費拉動較強、綜合效應較好的賽事活動,按照賽事等級、參賽人數、觀眾人數、場館建設、融合創新等標準,給予一定的獎補,激勵社會力量多辦賽、辦大賽、辦好賽。
3.優化管理體制。良好的辦賽環境是賽事引流的重要基礎,要積極營造鼓勵、支持賽事經濟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組織和機制保障上,要在市級層面成立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議事協調機制和融合發展機制,明確市政府牽頭領導,夯實市文體廣旅局主體責任,強化市財政、公安、衛健、商務等部門配合責任,整合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進一步凝聚起辦賽合力。要加強對辦賽相關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服務,建立“辦賽一件事”工作機制,優化審批流程,為賽事申辦、籌備、舉辦提供全過程服務;引人第三方機構,加強賽事的宣推和評估,提高賽事的支持度、關注度,擴大賽事的公信力、影響力。
(一)加強頂層設計,打造縣域“賽事名城” (二)突出市場辦賽,構建多元辦賽體系
1.拓展多元化資金投人。破解地方“想辦賽沒錢辦”難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辦賽體系。要加強政策引導,通過政府補貼、社會資本引入及公益性捐贈等渠道,多措并舉加速推進體育設施建設、體育空間優化、體育新場景打造。加大對社會力量投資新建或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閑置體育場館等的支持力度,推動現有場館進一步提檔升級,改善辦賽條件。加力研發適合體育產業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鼓勵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為企業辦賽提供高效靈活的金融服務。發揮體彩公益金作為賽事項目引導和發展資金的作用,重點培育本土賽事,打造品牌賽事。
2.引育專業化辦賽主體。適應賽事運營越來越規范化、專業化發展趨勢,加快引育一批專業賽事運營企業和人才,提升賽事市場開發水平和綜合管理水平,著力打造高水平賽事。一方面,要發揮地方國企引領作用,積極進軍體育賽事領域,支持文商旅集團投資賽事運營企業,投早、投小,做大膽資本、耐心資本,培育像無錫匯跑的國內專業馬拉松賽事運營商。另一方面,要支持海瀾集團等有實力、有志于發展體育產業的本土民營企業,做強做大賽事經濟,在馬術、武術等賽道上成為業內頂流。此外,要有針對性地對接引進中跡、眾輝、久事等國內知名體育賽事運營商,利用其專業水準、資源優勢,盤活本土賽事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本土賽事價值。
3.拓寬市場化辦賽渠道。市場化辦賽是發展壯大賽事經濟的根本路徑。要推動賽事由政府主導到官推民辦,構建以企業為核心、市場化運作為基礎的體育賽事運營機制。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向社會釋放賽事資源,以政府購買服務或委托方式,優先支持社會力量承接賽事,改變政府“關門辦賽\"的現象。支持利用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投資賽事,搭建面向市場的體育活動合作平臺,將賽事活動承辦權、場館運營權等通過產權交易平臺公開交易,鼓勵企業以賽事冠名、商業贊助、專營合作、特許商品開發等方式參與賽事活動,將賽事資源最大程度轉化為市場資源。
(三)彰顯“霞客底蘊”,塑造獨特賽事品牌
1.深挖賽事資源,增強品牌吸引力。差異化打造賽事名城,要結合當地特色打造有辨識度的賽事,凸顯其獨特價值。要將賽事品牌創建與江陰人文底蘊、自然稟賦深度融合,與徐霞客IP開發相互結合,打造“霞客故里·品味長江”系列賽事IP,形成“名人名賽名城\"三位一體格局。比如,依托江陰“一江一河\"“一灣一谷”等自然生態資源,開辟沿江、沿河、沿湖、沿山賽道,舉辦徐霞客馬拉松、徒步、騎行等系列賽事。依托江蘇省馬術隊訓練基地、花山滑翔傘基地、月城皮劃艇訓練基地等資源,爭取納入國家、省賽事活動名錄,落地有影響力的單項品牌賽事。依托足球、游泳、龍舟等“澄字號”傳統優勢項目,積極對上爭取,納人“水韻江蘇\"省級文旅品牌體系,提高辦賽規格,吸引更多、更高級別賽事落戶江陰。
2.深推賽事流量,增強品牌影響力。賽事品牌的打造既要“出眾”,也要“出鏡”,有了流量的加持,才能更好地“出圈”。要統籌全市各類文體旅資源,打造以“霞客故里·品味長江”為總品牌,以文潤暨陽、躍動暨陽、樂游暨陽等為子品牌的品牌矩陣。加強品牌策劃運營,強化品牌價值輸出,有計劃、持續性地推出與品牌有關的賽事、節會、展演等,提升賽事引流能力。要全方位做好賽事品牌的宣傳推廣,持續保持品牌熱度,擴大曝光度,放大品牌效應。加強與主流媒體、短視頻平臺以及文體旅網絡自媒體“大V\"的合作,把宣傳江陰賽事品牌與講好霞客故事、傳播江陰文化、展現城市魅力結合起來,構建立體化宣傳格局,讓賽事出圈、城市出彩。
3.深耕賽事品牌,增強品牌競爭力。體育項目大多是“慢生意”,賽事品牌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培育和持續積累。無錫馬拉松十年磨一劍,才成長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馬拉松賽事之一。要把賽事品牌創建與江陰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深耕運作,圍繞體育強市、賽事名城持續發力、雙向奔赴。要主動對標中央和地方重大戰略部署,借力“長三角一體化”“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積極承辦或參與城市聯賽、區域聯賽,實現賽事資源的共建共享。主動對接上級體育部門、單項協會和相關體育賽事組織,探索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爭取更多品牌賽事永久落戶江陰,帶動自有賽事品質提升、品牌升級。主動對位縣域典型,對照賽事IP網紅城市,學習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對焦補短板、強弱項、創特色、樹品牌,提升本土賽事競爭力,推動“澄馬”等賽事IP\"網紅\"變\"長紅”
(四)強化融合發展,多域挖掘賽事紅利
1.推動賽事消費提質擴容。賽場上爭金奪銀,賽場下真金白銀,“競技\"變“經濟\"的核心在于變賽事流量為消費增量。要加速培育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體育服務綜合體、戶外運動營地等多類型、多空間消費場景,布局文體展演、體育培訓、體育商貿等各種業態。鼓勵各類賽事組織、經營主體以及商業、旅游、文化、娛樂、傳媒、數字等業態主體聯動開展線上線下促消費活動,豐富消費供給,深入挖掘賽事消費潛力。依托南門商圈、外灘公園、飛馬體育公園等文體旅場景,持續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體育賽事進鄉村\"“跟著賽事去旅行\"等系列活動,支持賽事主辦方聯合商圈、酒店、景區推出賽事購物專線、專屬優惠券等消費活動,帶動景區活起來、街區燃起來、商圈熱起來。
2.推進“賽事 + ”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賽事經濟要以賽為媒,融人地方產業,賦能產業發展,開辟新賽道、新業態。在做強“賽事 + 文旅”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江陰制造業第一縣、華夏A股第一縣、民富村強、中醫文化、校園足球等城市名片效應,增強“賽事 + 制造業”\"賽事 + 資本”“賽事 + 鄉村振興”“賽事+康養”
“賽事 + 教育\"等要素衍生產業的融合度,探索更多業態融合發展新模式。依托全市功能區建設,推進霞客灣科學城“生命健康文旅 + 賽事”,澄東南智造區“休閑文旅 + 賽事”融合發展;支持華西村依托龍希酒店、文體中心、農民豐收節等功能載體,持續辦好垂直馬拉松等賽事,促進體育賽事與特色農產品展銷、農耕采摘等深度融合,打造體育旅游特色鄉村。
3.推廣全民健身賽事IP。積極響應和滿足群眾對賽事“不僅要看,還要能玩”的需求,將體育賽事融人群眾日常,進一步提升“躍動暨陽\"群體賽事體系覆蓋面,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推動體育健身成為市民健康生活新常態,帶動培養群眾體育消費習慣。持續加強體育賽事惠民服務,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健身活動,根據農民、工人、學生、老年人等不同群體的健身需求,有針對性地舉辦村BA、企BA、校園籃球、龍舟賽、廣場舞、太極拳等各類主題賽事,持續聚人氣、引流量。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0-9-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570.htm.
[2]預計到2025年我國體育消費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8萬億元[N].消費日報,2023-09-11(A3).
[3]蘇體辦.體育強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2023]57號[EB/0L].(2023-9-1).http://jsstyj.jiangsu.gov.cn/art/2023/9/5/art_79487_11005468.html.
[4]魏江雷.賽事金礦:如何規劃、打造和商業化大眾體育賽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XI.
(作者系中共江陰市委黨校副校長、高級講師)
【責任編輯: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