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6-96-0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該政策強調家園合作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實際教育實踐中,家園互動模式尚未形成系統化和持續性的機制,特別是在促進幼兒社交能力發展方面成效有限。“幼兒教育是培養幼兒獨立人格與人文意識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重視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能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1]幼兒期也是規則意識、情緒調節及同伴交往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家園協同教育對幼兒社交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為例,探索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對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旨在為優化合作機制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實踐參考和理論依據。
一、問題提出
《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也指出,要“強化家園協同育人,不斷提高保育教育質量”。然而,在實際教育中,部分家長對自身教育角色認知不足,與幼兒園協同配合的積極性與科學性較低。部分幼兒園缺乏系統的家園合作機制,導致合作模式碎片化,直接影響幼兒早期社交能力發展的效果。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培養幼兒社會交往態度和能力的重要時期,而家長與教師作為幼兒啟蒙期且關系最為密切的師長,對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因此,探索科學的家庭一幼兒園合作模式以促進幼兒社交能力全面發展,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課題。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觀察法
通過結構化觀察法,系統記錄幼兒在幼兒園環境中多種社交情境下的行為表現,例如自由游戲、集體
活動中的互動方式、規則遵守情況、沖突解決策略等。通過量化與質性分析結合的方式,深人探討幼兒社交能力的表現特征與發展規律。
2.訪談法
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法,對家長和教師進行逐一訪談,圍繞家園合作內容、實施方式及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具體表現展開,獲取真實、詳細的質性數據,以輔助分析合作模式的有效性與改進方向。
(二)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選取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幼兒園5個班級(1個大班、2個中班、2個小班)的幼兒及其主要監護人和教師為研究對象,涵蓋不同年齡、性別及發展水平,確保樣本的科學性與代表性(見表1)。通過結構化觀察、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幼兒規則意識、情緒調節及同伴交往能力,監護人反饋家園合作情況,教師提供實踐執行與問題反映,結合相關政策規范,為優化家園合作模式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三)資料收集與整理
研究者通過對5個班級幼兒活動現場的系統觀察,將觀察記錄與影音資料轉化為文字,對家園合作實施情況、幼兒社交行為特征進行分類梳理并統計其發生頻率。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對幼兒社交能力發展影響的總體分析
1.影響幼兒社交規則意識的提升
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顯著促進了幼兒社交規則意識的發展。對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幼兒園5個班級的110名幼兒進行為期3個月的觀察發現,高合作頻率班級幼兒在規則意識的認知與執行上表現優于低合作班級(見表2)。高合作班級幼兒每周規則相關行為的平均發生頻率為18次,顯著高于低合作班級的10次(Plt;0.05) 。幼兒能主動遵守規則,如輪流、傾聽、分享等行為明顯增加。
家園合作通過教育內容的一致性和場景的延續性,顯著強化了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和內化。在園內,教師設計規則明確的集體任務,例如搭建積木活動,要求幼兒按順序完成操作,并通過實時反饋強化其規則意識。家庭中,家長結合教師反饋,通過制訂行為準則(例如輪流掃地、定期收拾玩具)和親子互動,進一步鞏固幼兒的規則意識,幫助其在多場景中反復實踐并實現內化。
訪談數據顯示, 85% 的家長和教師認為家園合作延長了規則教育的時間跨度,擴展了教育場景。定期溝通使家長明確幼兒規則發展的階段性需求,對園內教育是一種補充。家園合作成效在幼兒入園適應期和規則敏感期尤為顯著,幫助幼兒快速適應并主動執行集體規則,進一步鞏固規則意識的穩定性,為其社會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影響幼兒社交自信心的增強
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通過系統化教育協作顯著提升了幼兒的社交自信心。高頻合作班級幼兒在同伴互動及集體任務中的主動性顯著增強,主動對話和合作行為頻率比低合作班級高出 40% ,退縮與依賴行為明顯減少。教師通過情境化活動設計,例如合作繪畫、小組任務表演,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社交機會,并通過正向反饋和角色分配增強其信心與成就感。
家長在家庭中延續園內教育,通過家庭聚會和親子活動,引導幼兒主動表達與參與,以語言鼓勵和行動支持鞏固其自信心。家長與教師的雙向溝通進一步調整教育策略, 80% 以上的家長和教師認為協同教育對幼兒社交自信心提升具有顯著作用。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通過一致性教育目標和多場景協同實踐,幫助幼兒內化社交技能,減少幼兒的社交退縮,為其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直接影響幼兒社交能力發展
1.有利于直接增強幼兒的社交表達能力
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通過構建多樣化語言表達環境,顯著提升了幼兒的社交表達能力。高合作頻率班級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主動發言和觀點表達頻率每周在20次以上,而低合作頻率班級幼兒僅為12次( Plt;0.05, 。這些幼兒在表達中表現出更強的邏輯性和情感精準性,能更有效地與同伴協商并解決問題。
教師通過情境教學,例如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為幼兒提供真實語言交流機會,并通過及時反饋增強其表達信心。家庭中,家長通過親子對話和故事復述鞏固園內教育成果,鼓勵幼兒描述事件與表達情感,強化表達技能。數據表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在家園合作干預后,其表達頻率和內容豐富度均有顯著提升。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增強了幼兒的語言適應性與自信心,為其在復雜社交場景中的語言能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2.有利于直接改善幼兒的沖突解決能力
高效的沖突解決能力是幼兒健康社交發展的重要指標,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通過協同教育顯著提升了幼兒的表現。高合作頻率班級幼兒更傾向于采用協商和妥協策略,能通過語言表達需求和化解分歧,同時展現出更強的情緒控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而低合作班級幼兒更多依賴教師介入。
教師在園內通過小組合作建塔等任務情境,引導幼兒通過表達和協商解決沖突,并通過正向反饋強化其合作意識與情緒調節能力。家庭中,家長通過親子互動和任務協作,為幼兒創造實踐機會,例如輪流完成任務和分配責任,進一步鞏固園內教育效果。數據表明,家園協同干預顯著減少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同時提升了合作性行為比例,一致性教育顯著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情緒調節力和沖突解決能力,為其未來社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間接影響幼兒社交能力發展
1.有利于間接塑造良好的社交環境
優化教育場景的一致性和互動策略的延續性是家庭一幼兒園合作模式塑造幼兒良好社交環境的關鍵。高合作頻率班級幼兒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協作意識和情緒調節能力,同伴關系更加和諧,交往行為以互助與傾聽為主,沖突明顯減少。
教師在園內通過小組任務設計,例如合作建構任務,引導幼兒通過分工與協商完成目標,在協作中體會團隊合作的價值。家庭中,家長通過親子任務或鄰里互動為幼兒創造社交實踐機會,強化其規則意識和溝通能力。數據表明,高合作頻率班級的幼兒分享行為和合作行為比例分別高于低合作頻率班級的 28% 和35% ,情緒穩定性與問題解決能力也顯著提高。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通過一體化協作,為幼兒創造優質的社交環境,提升同伴交往質量與頻率,為其未來社會化發展奠定基礎。
2.有利于間接增強同伴關系穩定性
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通過優化教育環境的一致性和互動策略的延續性,有效增強了幼兒同伴關系的穩定性。高合作頻率班級的幼兒在交往中表現出更強的情緒控制力和關系維護意識,通過傾聽、協商與支持行為提升同伴互動質量。其長期同伴關系維持率達87% ,顯著高于低合作班級的 62% 0
教師通過情境化合作任務,例如“團隊探索”項目,引導幼兒在討論與協作中分配任務,并在發生沖突時提供情感引導和解決方案建議,強化幼兒長期關系能力。家庭中,家長通過組織持續性的鄰里互動活動或社區親子小組,為幼兒提供頻繁與同伴交流的機會,鞏固園內習得的交往技能。數據表明,高合作頻率班級幼兒的分享與支持行為比例達 72% ,而低合作頻率班級幼兒的僅占 49% 。這些幼兒在分歧中更傾向于協商解決,展現出更強的情緒調節能力和社交穩定性,為其未來社交關系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討論與建議
(一)明確家園分工,提升合作效率
家園合作效率的提升依賴于雙方法律化角色定位與職責細化,構建科學的合作模式是提升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基于研究結果,幼兒園可通過建立系統化的家園協作機制,將教師與家長的任務進行清晰劃分。教師應專注于園內教育的核心任務,包括組織集體活動、觀察幼兒的社交行為、反饋教育動態,并制訂個性化教育策略。家長則需要在家庭場景中承擔延續性教育責任,例如通過親子活動鞏固幼兒在園內習得的社交技能,推動規則意識和情緒調節能力的養成。同時,通過家園聯動的教育平臺,加強家長與教師的雙向溝通與教育策略共享。幼兒園可通過定期召開家園溝通會、發布教育指南、解析案例等方式,讓家長深入理解教師在園內的教育設計,從而確保家園教育目標與策略的高度一致性。此外,幼兒園還可設置動態評估機制,對家園合作的實施效果進行監測與調整,確保分工的合理性與可持續性。高效的家園分工體系不僅能提升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協同效率,而且能為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系統性支持與保障。
(二)豐富合作形式,增加實踐機會
拓展家園合作形式是為幼兒創造多樣化社交實踐機會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應構建聯動性強、情境多元的合作平臺,通過設計具有實效性的聯動活動促進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例如組織親子互動日活動或開展家園協作項目,將幼兒、家長與教師共同納入情境化任務中,鼓勵幼兒通過與家長和同伴的協作,增強規則意識、溝通能力和情緒管理技巧。此種活動形式不僅能豐富家園合作的內容,而且能為幼兒提供多維度的社交實踐。將家庭和社區資源引入合作機制能進一步拓展幼兒的社交環境。通過聯合開展社區活動,例如親子義工服務或社區主題節日,幼兒能在真實的社交情境中增強適應性和交往能力,同時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協同效應得到深化。家長在參與活動中能更全面地觀察和理解幼兒的社交行為,并在家庭場景中延續教育策略。幼兒園還需要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定期分析家長和幼兒的參與效果,優化合作形式的實施策略,確保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多樣化的合作形式不僅能拓展家園協同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能為幼兒搭建豐富的社交實踐平臺,促進其社交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個性支持,強化教育精準性
提升家園合作的教育精準性要以幼兒個體差異為核心,構建針對性的支持策略。教師應通過系統觀察與行為分析,深入了解幼兒在社交能力、情緒調節及行為模式上的特點,以此為基礎設計個性化教育方案。針對社交主動性較低的幼兒,可通過布置小組合作任務或情境模擬,逐步培養其與同伴互動的信心。對于沖動型幼兒,應通過規則引導和情緒控制練習,加強其行為調節能力,避免沖突行為的頻發。家長則需要在家庭場景中延續幼兒園的教育策略,為幼兒提供鞏固社交技能的實踐機會。例如通過日常互動和任務協作,讓幼兒體驗分享、合作和協商的價值,從而強化其社交適應能力。同時,家長應結合幼兒具體表現,及時給予正向反饋和適度支持,幫助其在多元化場景中內化社交規則。幼兒園需要建立動態溝通機制,定期組織教師與家長共同分析幼兒在園內外的表現,調整教育策略,確保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連續性。精準化的個性支持體系能有效彌補幼兒在社交能力發展中的短板,為其未來的社會性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四)加強家長指導,優化家庭支持
家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促進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家園合作模式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幼兒園應通過建立系統化的家長指導機制,為家長提供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實踐策略。教師可通過定期開展家長培訓、專題研討會或教育講座,向家長普及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運用正向引導和行為干預策略,使幼兒在家庭場景中也能體現園內教育效果。同時,應構建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雙向溝通平臺,加強對幼兒發展動態的反饋。教師定期向家長傳遞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并結合具體案例提出針對性的教育建議,幫助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調整方法。家長也要積極參與家園教育,與教師分享幼兒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從而實現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和互補性。此外,優化家庭互動是提升家長支持作用的重要途徑。幼兒園可設計親子互動任務和家庭實踐活動,通過合作性任務為幼兒提供社交能力發展的實踐機會。在家庭場景中,家長應關注幼兒行為的細節變化,及時給予正向反饋和情感支持,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適應力。通過持續的教育指導和動態支持,家長在幼兒社交能力發展中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家園協同教育提供堅實支撐。
五、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幼兒園合作模式對幼兒社交能力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系統分析了家園合作模式對幼兒規則意識、自信心、語言表達及沖突解決能力的直接影響,并探討了其在優化社交環境和增強同伴關系穩定性方面的間接作用。同時,研究結合現狀提出了優化合作模式的具體建議,包括明確家園分工、豐富合作形式、加強個性化教育支持及提升家長指導能力。未來的研究與實踐應進一步探索家園合作機制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應用,以更好地推動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及其教育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崔巧玲,如何在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J].智力,2023(26):192.
[2]林麗娟,家園協同下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