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6-57-04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近年來,學者們圍繞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進行了廣泛研究。例如張科竹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議題式教學在實踐中存在教師素養有待提升、學生參與度不高、評價效能有待提高等問題,并從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鞏固環節提出了解決路徑。[顧逸秋則認為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議題式教學,能夠強化育人導向,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整合課程內容結構,加強大中小學銜接;推動教學評一體化,促使師生共同成長,并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探索了教學設計的改進策略,為議題式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有益借鑒。[2]可見,當前研究更多聚焦于問題的提出和策略的探討,缺乏從模式構建到實踐運用的系統性闡述。鑒于此,本文基于議題式教學理念,嘗試構建適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議題式教學模式,并以“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一課為例,詳細闡述該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旨在為一線教師提供實踐指導,為相關研究提供經驗借鑒。
一、議題式教學的內涵、特征
“議題,即針對話題展開討論、基于問題進行商議。”[3]議題式教學是一種以議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教學方式,其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圍繞真實且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實現知識建構、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議題式教學模式具有顯著的主體性、現實性和開放性特征。主體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問題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提高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現實性是議題式教學的重要特性,教師設計的議題應貼近社會實際或學生經驗,強調知識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能使學生通過學習直接感受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開放性體現了議題式教學中問題解決的多元視角和答案的不固定性,學生可以從不同層面提出見解并表達觀點,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議題式教學的特征賦予了議題式教學獨特的教育價值與實踐意義,有助于推動學生整合知識、提升能力,助力其核心素養發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模式構建
(一)精選議題,擬定議題核心
在構建議題式教學模式時,首先需要精選議題,并根據教學內容準確擬定議題核心,以確保教學活動有明確的探究方向和學習目標。在選擇議題時,應遵照課程標準要求,以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為導向,基于社會熱點問題、學生生活實際或課程重點內容選擇議題,以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情感共鳴。選擇議題時還需兼顧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確保議題的適切性和教育性。在議題擬定上,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原則,將議題聚焦于解決具體問題或探究某個核心現象,使教學過程圍繞“問題一分析一解決”的主線展開,確保議題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避免內容泛化或主題不明。
(二)精選話題,形成議題框架
在確定議題后,為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需要將議題細化為多個逐層遞進的話題,從而形成完整的議題框架。首先,話題設計應體現循序漸進的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習規律,話題應從簡單到復雜、從表層到深層逐步深入,最終達成議題核心目標。其次,話題設計需注重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貫通,避免話題內容孤立或教學目標重復,以實現對議題內涵的全面探討。最后,話題設計應通過問題鏈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通過設計從事實描述到原因分析再到問題解決一系列環節的話題框架,確保教學過程的科學性與邏輯性,為教師設計具體活動和學生開展深人探究提供有力支撐。
(三)精選主題,升華議題活動
在完成議題與話題的設計后,教師需要圍繞議題核心和議題框架精選活動主題,通過設計深度參與式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深化對議題的理解,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活動主題應充分體現實踐性、體驗性和創造性。活動主題需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與議題框架密切關聯,既能呼應議題核心,又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索的情境;活動內容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活動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運用;活動形式可采用課堂辯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多樣化方式,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問題,確保活動具有情境性和教育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性,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探討
議題。
(四)精選試題,開展議題評價
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評價環節,應通過精選試題和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對議題探究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進行科學測評,以推動學生學習的反思和提升,為教學模式的調整優化提供數據支持。在試題設計上,需緊扣議題核心內容并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第一,試題應覆蓋知識掌握、能力提升和價值觀引導等多個層面的內容;第二,試題需體現開放性與綜合性,采用開放性問答、案例分析、項目展示等形式,考查學生對核心問題的理解深度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應兼顧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議題探究過程進行動態記錄和階段性反饋,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實現學生學習成果與教師教學過程的雙向優化。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模式實施案例探究一以“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為例
(一)教學內容分析
“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的重要內容,圍繞我國憲法及國家機構的組織和運行展開,同時為下一課“保障憲法實施”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作好了認知鋪墊。從教材內容來看,本課分為“設置國家機構”和“規范權力運行”兩部分。其中,“設置國家機構”重點介紹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機構的構成及職責,以及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則;“規范權力運行”則聚焦權力行使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貪污腐敗、權力行使不規范等,強調了國家權力必須在憲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圍內行使,不能濫用權力。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理解人民代表大會與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之間的關系,以及憲法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教學難點則集中在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理解及憲法核心價值的深入探討。
(二)教學活動開展
1.議題導入
在導入環節,教師需精選并明確總議題,以保證教學活動圍繞明確的核心內容展開。基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本課將“憲法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一從國家機構設置到權力運行規范”作為總議題,引導學生認識憲法在確立國家機構組織形式、規范權力運行方面的核心作用。為有效導入此議題,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首先,教師可以展示兩組對比性材料:一組是憲法規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其在國家治理中的重大作用,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國家重大事項的新聞報道或兩會召開的實際場景;另一組是現實中濫用權力、滋生腐敗而導致治理失效的案例,例如某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的案例。通過呈現兩類材料,直觀地展示憲法在保障國家機構有效運作、規范權力運行方面的重要性。其次,為使議題更具生活性,教師可將情境設定在學生熟悉的場景中,例如提問:“如果學校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校長、教師或學生的權力將如何劃分和行使?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微觀情境切入議題,再逐步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宏觀治理問題的探討上,幫助學生建立從個人、集體到國家的認知層級。最后,教師可聚焦議題核心,提出導入性問題:“憲法如何設置國家機構并規范其權力運行?為什么憲法被稱為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為后續議題探究環節提供清晰的討論方向。
2.議題探究
在探究環節,教師可將總議題解構為兩個子問題,并引導學生分步探討。
第一,聚焦“設置國家機構”,教師可圍繞總議題提出第一個子問題:“憲法如何確立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及其職責?”引導學生理解國家機構組織原則,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各個國家機構的職責和權限。首先,教師展示一張包含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之間的關聯的結構圖。其次,教師提供“全國人大表決通過年度政府預算”的案例材料,配上相關新聞報道和圖片,要求學生結合案例內容,分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責,以及它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查閱資料,明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職權由憲法賦予和規定”。為推動學生深入探究,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鏈: ① “憲法如何規定國家機構的組織形式?”,要求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憲法是確定國家機構組織的最高法律依據; 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哪些原則?”,要求學生結合民主集中制的教材內容探討這一原則如何確保國家權力與人民權力的有機統一; ③ “憲法如何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要求學生結合人大代表的職權,討論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具體方式,形成對人民主權實現途徑的認識。在每個小組總結基礎問題后,各組可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討論結果。教師通過補充和引導,使學生明確憲法通過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明確了國家機構的組織形式及其權責劃分,在國家治理中保障了人民主權的實現。
第二,聚焦“規范權力運行”,教師可圍繞總議題提出第二個子問題:“憲法如何規范權力運行以保障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憲法在維護國家治理秩序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師提供兩組對比案例:一組為“某地官員濫用職權導致資源浪費”的事件;另一組為“國家審計署依法查處權力運行問題并公開整改結果”的案例。學生需要通過分析案例,討論權力運行不規范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有效監督的重要性。結合案例,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憲法在規范權力運行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教師設計以下問題鏈: ① “如果權力不受約束,可能帶來哪些后果?”,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實際案例,總結出權力不受約束可能導致貪污腐敗、公共資源浪費; ② “憲法通過哪些手段來規范權力運行?”,引導學生查閱憲法條文和課本相關內容,分析憲法通過限定權力范圍、授予與約束權力、規范權力行使程序、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等措施來保障權力運行的有序性和規范性。學生結合憲法條文中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對政府工作的監督權等具體規定,圍繞“憲法規定的權力監督機制如何有效運作”展開探討,歸納出權力監督需要具體法律和制度保障。最后,各小組總結討論成果并在全班分享,使學生掌握憲法通過明確權力邊界、構建監督機制和設立法律責任機制,有效保障了國家治理的規范性與公正性。
3.議題深化
在深化環節,教師可設計“模擬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
活動前,教師創設情境:某地需解決“城市公共交通規劃與資金分配”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需就此進行討論并提出決議。在小組討論時,將學生分為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組、行政機關負責人組、專家顧問組和普通市民代表組。為確保學生充分參與,教師提供背景資料,包括人民代表職責、行政機關職能、城市公共交通現狀、資金使用的統計數據、案例分析報告以及關于公共交通公平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專家觀點摘要。各小組需提前閱讀相關資料,熟悉自身扮演角色的職權和責任,準備相關觀點和論據,為模擬審議做充分準備。
活動中,學生圍繞“如何合理分配公共交通建設資金”展開辯論。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組根據憲法賦予的職責,結合背景資料提出資金分配方案,并陳述方案的法律依據和可行性;行政機關負責人組對方案的實施成本、技術可行性等方面提出疑問或補充意見;專家顧問組從專業角度分析該方案在交通規劃、資金預算等方面的科學性,提供具體建議;普通市民代表組從民生需求和社會公平的角度評價方案的利弊,提出市民的期望。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實時提問和指導促使討論更加深人,如提問“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力如何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如何確保方案符合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幫助學生對不同角色的職責、方案的合理性及憲法的規范作用進行反思。
活動后,學生小組需對討論成果進行總結。例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組需綜合分析各方意見,修訂資金分配方案,并闡述最終決策如何體現憲法對權力的規范與保障作用;行政機關負責人組需提出詳細的實施計劃,并說明其職責如何受到憲法的監督和約束;專家顧問組和普通市民代表組需對最終方案進行評價,從科學性和民生角度分析其合理性和公平性。討論總結后,各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成果并生成新的問題,如“為什么憲法要明確權力邊界?”“在此次討論中,憲法發揮了什么作用?”學生通過深入討論和教師指導,明白憲法通過明確權力分工、構建監督機制、保障公民權利來維持國家治理的有序運行。通過議題深化活動,學生能夠在情境實踐中內化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總章程的核心價值。
4.議題評價
在評價環節,教師需設計練習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探究過程進行全面測評。練習題可包括兩類:一類是知識理解類題目,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特點有哪些?”“憲法如何規范權力運行?”通過此類題目考查學生對教材核心內容的掌握情況。另一類是開放性探究題目,如“結合實際,談談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總章程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通過此類題目考查學生運用憲法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總結性評價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能力發展情況。評價內容可通過評分表細化為幾個維度,詳見表1。
總結性評價將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學生提供清晰反饋,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本文圍繞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探討了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路徑。通過梳理議題式教學的內涵和特征,本文構建了以精選議題、話題、主題、試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并以“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一課為例,詳細解析了議題導入、探究、深化及評價的具體實施過程。議題式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未來研究可進一步優化議題設計框架與活動實施方案,加強不同學校環境下議題式教學的適用性研究,為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更具普適性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張科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的運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22-52.
[2]顧逸秋.新課標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3:23-25,60-63.
[3]念克芳.如何基于議題式教學搭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亞太教育,2024(17):116.
[4]李飛.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應用[J].亞太教育,2024(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