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其中,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排在首位,起統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引領力的論述不僅為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發展要求,也為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提供了方向指引。
從屬性上看,思政引領力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力量,其集中體現在政治引領力、思想引領力、道德引領力和價值引領力這四個關鍵維度。新時代奮斗精神是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是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的實踐品格,更是勇擔時代使命、服務國家發展的價值追求。當前我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培養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尤為迫切。思政引領力能夠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人生奮斗的目標和意義,激發其內在的動力。因此,培育大學生的奮斗精神,需充分發揮思政引領力的綜合效能,確保這一力量貫穿大學生奮斗品質塑造的全過程。
一、明確大學生奮斗方向:強化政治引領力
政治引領力是思政引領力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個體政治觀念、堅定政治立場、明確政治方向上呈現的引領能力。政治方向鮮明是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根本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2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宗旨與核心目標,在于培育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能否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新時代大學生選擇什么樣的奮斗人生,其中的方向問題至關重要。“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沒有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也就不能執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3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艱難困若的歲月披荊斬棘,由弱到強,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是因為錨定“國之大者”,與人民群眾的期盼同向同行。當前,部分大學生缺乏對他人、社會與國家的責任感。而責任感的缺乏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講責任,不講擔當,更難談奉獻,這是對新時代青年學生奮斗精神的弱化與偏離。
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大學生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挑戰下仍能保持正確奮斗方向的堅強保證。“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4以政治引領力指引大學生奮斗方向,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家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在奮斗過程中始終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另一方面,要以理想信念筑牢大學生精神之鈣。“革命理想高于天。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5從奮斗主體來看,大學生是奮斗者,但是大學生的奮斗方式、奮斗目標、奮斗環境等一刻也無法與他人、社會和國家脫離。只有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高度契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高度契合,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時,個人才能夠獲取更持久的社會支撐,從而達成更長遠的目標。樹立和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有助于大學生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關注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成為新時代所需的“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人。
二、回應大學生為何奮斗:強化思想引領力
思想引領力是思政引領力的基礎。思想之所以具備引領力,是因為其具有說服力,根源在于其徹底性。這種徹底性,指的是能夠精準捕捉并闡述事物的本質所在。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以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7等基本內核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來源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說服力。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對奮斗的認識是人的奮斗品質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當前,部分大學生對奮斗內涵的認知不夠準確甚至錯誤,誤把奮斗等同于艱苦,把挫折等同于失敗,把失敗等同于完敗。“奮斗畏懼\"論、“奮斗無意義”說以及“奮斗過時”說等論調,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對奮斗的認識和看法尚顯膚淺。奮斗,其本質乃是一種積極能動地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環境的實踐活動。奮斗觀涵蓋對奮斗為了什么、為什么而奮斗、怎樣奮斗等一系列問題的回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力,關鍵在于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觀。
首先,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奮斗對于個人的價值。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作為人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正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8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現實的人只有通過奮斗,才能不斷地確證自我,發現自我,改造自我。其次,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什么樣的奮斗有意義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人的偉大并不在于從事何種職業,而是在于能夠為周圍的人、為社會帶來什么。奮斗的意義就在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再次,馬克思主義辯證地回答了“怎樣奮斗”的問題。一方面,自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奮斗的內在動力。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意識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奮斗過程中,大學生需明確目標、堅定信念,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挑戰。另一方面,尊重客觀規律是大學生奮斗的客觀基礎。客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在奮斗過程中,個體不能盲目行動或違背規律;只有深入認識和理解客觀規律,才能制定科學合理的奮斗目標和計劃,避免走彎路或犯錯誤;只有認識并運用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改變現存的世界。
三、激發大學生奮斗動力:強化道德引領力
道德引領力是思政引領力的重要體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載體和環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內容融人其中,激發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共鳴,使其產生強烈的道德認同感,進而使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精神上產生正向的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活動。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內在根據。0解決受教育者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道德要求之間的矛盾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力,道德教育也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尚的道德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向善向美的價值需求,而且能夠增強大學生對集體、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意識,從而激發他們為個人、社會、國家奮斗的熱情。當大學生具備高尚道德時,他們便能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視野,將自身命運與集體、社會、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如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時,秉持高尚道德的大學生能夠挺身而出,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科研攻關等工作,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在社會建設中,他們也會以道德為準繩,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高尚道德會成為大學生不懈奮斗的內在驅動力,激勵他們在學業、事業等方面勇攀高峰,在追求個人理想的同時,始終不忘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而拼搏。
當前,部分大學生欠缺奮斗熱情,根源往往在于責任擔當意識的匱乏。面對大學生奮斗動力不足、陷入虛無困境等現實情況,一方面,高校應充分彰顯道德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宣傳杰出校友、道德楷模等先進典范,引領大學生深刻體悟其高尚品格與奮斗精神,從而激發大學生奮斗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務必言傳身教,以自身的高尚道德行為感染大學生,助力其塑造正確的道德認知。德性感化以牢固的心理基礎為依托,以堅實的情感共鳴為紐帶,通過陶冶情感、磨礪意志、堅定信念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可以說,發揮道德引領作用的核心目標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個人品德與社會公德修養,激發其投身社會建設的奮斗之情,塑造其尊崇奮斗的價值理念與不懈追求。
四、促進奮斗知行轉化:強化價值引領力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項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引導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就在于價值觀教育。12價值引領力是思政引領力的靈魂,是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個體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力量。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基本觀點,每個人都會基于自身的人生閱歷、成長環境、認知水平等對一定的人或事做出一定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是正確的;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價值矛盾、價值分化、價值沖突不斷。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社會的共識和力量,它代表著社會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學生能夠找到個人奮斗與社會進步的契合點,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從而以堅定的奮斗信念和動力投身實踐。當前大學生在奮斗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習動力不足、職業生涯規劃模糊、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誘導和影響。這些都容易導致大學生雖然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但是一遇到風險挑戰容易放棄或逃避。因此,在推動大學生奮斗的進程中,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
一方面,高校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力的關鍵陣地;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知識教授中。同時,高校可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學術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宿舍文化節等,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確保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并內化這些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面對多元文化思潮的交織與碰撞,高校和社會都有責任廓清不良文化的影響,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奮斗文化氛圍。這要求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能夠識別并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而且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可以肯定的是,新時代大學生是愿意與國家同向同行的群體。盡管部分大學生跟風“躺平\"等文化觀念,但這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大學生“脆弱”。高校和社會應結合國內外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網絡文化等外部因素加以綜合分析,找到大學生奮斗乏力的根源,深化社會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為大學生奮斗創設良好的環境,如此才能夠合理化解社會需要的奮斗狀態與大學生實際奮斗狀態之間存在的矛盾沖突。
五、結語
新征程塑造強大思政引領力,對于培養造就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意義深遠。政治引領力、思想引領力、道德引領力和價值引領力等共同發揮作用,能夠形成協同效應,凝聚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引領新時代大學生自覺投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N.人民日報,2024-09-11.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133.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2-143.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吳潛濤.正確理解思政引領力的科學內涵[N].光明日報,2024-10-08.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0陳方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
[11林潔.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內涵結構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4-69.
[12]葉方興.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域中的“價值引領\"[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3):117-127.
[13]李輝.思政引領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首要特質[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