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國際話語權不斷擴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紅色景區作為傳承革命精神、展現黨史的重要窗口,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普及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徐州地處華北與華東的交界處,是連接中國東部沿海與內陸的重要交通樞紐,自古以來戰略位置均十分重要。
1948年,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以及其他軍區部隊與地方武裝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區域內,對國民黨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史稱\"淮海戰役”,這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大戰役。在徐州的各景點中,淮海戰役紀念館憑借其獨特的歷史事跡以及大量藏品,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廣泛關注,是國內外游客了解黨史的必游之地。館內的英文翻譯在跨文化交流和傳播黨史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淮海戰役紀念館的英譯文本為研究語料,基于語用對等視角深入探討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公示語的翻譯策略,以促進紅色景區的對外交流。
一、語用對等理論框架
(一)語用對等的理論淵源
語用對等理論可追溯至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EugeneA.Nida)提出的動態對等概念。動態對等強調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應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保持基本一致。2在此基礎上,瑞士翻譯理論家維爾納·科勒(WernerKoller)進一步發展和細化了這一理論。他構建了更為系統的對等理論體系,將翻譯對等劃分為外延對等、內涵對等、文本規范對等、語用對等和形式對等五個層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框架。[3]
(二)語用對等的核心內涵
語用對等理論特別強調翻譯文本的交際功能,主張根據不同接收群體的特點來調整翻譯策略。這一理論高度重視目標讀者的語言文化背景、認知水平和接受心理,以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可口可樂(Coca-Cola)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翻譯演變就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其最初被譯為“蝌蚪啃蠟”時未能引起消費者共鳴,而改譯為“可口可樂”后卻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一案例生動地展示了準確把握目標受眾語用環境對實現有效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三)語用對等在紅色旅游翻譯中的應用價值
旅游景點的公示語是該景點最先展示給社會公眾的形象標簽,也是該景點的一個“語言景觀”(LinguisticLandscape)。[4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展陳文本翻譯實踐中,語用對等理論具有獨特的應用價值。由于主要面向國際游客,翻譯工作需要特別關注文化差異的跨越問題。考慮到國際游客可能缺乏中國革命歷史背景知識,譯者在翻譯時往往需要適當增加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解釋性內容。在處理軍事、政治等專業術語時,譯者也需要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例如,對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LiberationArmyofChina,縮寫為PLA)和中國國民黨(KuomintangofChina,縮寫為KMT)等常見縮寫詞,譯者應在其首次出現時提供完整說明,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
(四)語用對等的實踐原則
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始終以受眾為導向,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認知特點和文化背景。譯者可以通過靈活運用增補、解釋等翻譯策略,在保持原文核心信息的同時,適當調整表達方式以促進跨文化理解。這種以受眾為中心的翻譯理念要求譯者不僅要準確理解原文內容,還要深人把握目標讀者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從而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實現真正的語用對等。在紅色旅游景區的翻譯實踐中,這種對語用對等的重視將有助于提升文本的跨文化傳播效果,使國際游客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革命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
二、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翻譯問題分析
(一)景區翻譯的功能定位
從語用學視角來看,翻譯的核心目標是在不同群體間建立有效的交際橋梁。在景區翻譯中,這一目標主要體現為向國際游客準確傳遞信息,并幫助他們理解和感知中國本土文化。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作為展示這場著名戰役的重要場所,館內陳列了近3000件文物、照片和圖表,全面展現了淮海戰役規模宏大、戰場遼闊、戰斗激烈以及人民支前規模空前等特點。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館內設置了大量英語譯文,然而這些譯文中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語法層面的偏誤分析
從語用對等的角度看,景區譯文的主要受眾是以英語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的國際游客。因此,譯文應當盡可能貼近英語母語者的表達習慣,避免造成閱讀障礙,以實現良好的交際效果。然而,當前譯文中存在一些語法使用不當或搭配不當的情況。
以景區描述郵政工作者支援前線的譯文為例,“Postal workers spared all effort to send newspapers andletterstoandfromthefront”,原文為“各地郵政人員不辭辛勞,服務部隊民工,保證了前后方軍隊、支前機關和民工民兵的報紙信件聯系”。譯者將“不辭辛勞\"譯為“sparealleffort”,這是明顯的短語搭配錯誤,正確的表達應為\"sparenoeffort”。這類錯誤不僅影響信息傳遞的準確性,還可能導致外國游客產生誤解,削弱譯文的交際功能。
(三)語義層面的缺失分析
淮海戰役作為國共戰爭的關鍵轉折點,其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對理解戰役意義至關重要。對中國游客而言,這些是基本的歷史常識,但對國際游客來說,他們對這些背景信息往往并不熟悉。因此,譯者需要適當補充相關背景知識,以幫助國際游客更好地理解歷史語境。
例如,在描述“五二O\"運動的展板中,原文“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內戰賣國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憤慨。1947年5月20日,國統區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僅被簡單譯為“Students demonstrating in Nanjing during the May 20th Movement”。這種過度簡化的翻譯不僅造成了信息的嚴重流失,也使國際游客難以理解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更恰當的做法是將“‘五二O‘運動\"譯為“theMay 20th PatrioticMovementin1947\",并適當補充這場運動的背景和意義,以幫助國際游客更全面地理解這一歷史事件。
(四)翻譯優化的思考方向
基于語用對等理論,景區翻譯應當在保持原文核心信息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認知特點和文化背景。這要求譯者不僅要確保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還要適當增補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使譯文既能傳遞準確信息,又能促進跨文化理解。在具體操作中,譯者應當注意避免生硬的直譯,靈活運用釋義和補充說明等翻譯策略,以實現更好的交際效果。
三、語用對等視域下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文化翻譯策略研究
(一)紅色文化翻譯的特殊性
紅色旅游將革命紀念館作為旅游目的地,使革命歷史教育與旅游體驗有機結合,為游客提供了直觀深入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和感悟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淮海戰役紀念館自1965年11月6日建成開放以來,特別是在2024年5月18日獲評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后,其在黨史研究和紅色文化傳播方面的價值日益凸顯。對于淮海戰役紀念館而言,展陳文本的翻譯不僅承擔著信息傳遞的基本功能,也肩負著向國際受眾傳達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譯文在突破語言障礙的同時,還需讓國際游客能夠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實現與源語讀者相近的理解和感悟。
(二)翻譯策略的理論基礎
紅色文化翻譯的特殊性為翻譯策略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需求。正是因為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內涵和價值,如淮海戰役紀念館展陳文本所承載的革命歷史和精神,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通過特定的策略來實現其特殊性的傳遞。這使翻譯策略的運用不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轉換,而是要深入文化層面,以確保紅色文化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得到準確、有效的傳播。景區牌示英譯不僅是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也是依托語言,達到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轉換”“闡釋\"和“再現\"的跨文化交際過程。5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展陳文本翻譯主要致力于傳播與淮海戰役相關的歷史知識,包括幫助國際游客了解相關歷史背景、戰爭進程以及這場戰役對國共兩黨的深遠影響。譯者需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認知特點,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本文基于語用對等理論,重點探討增補法、刪減法、意譯等翻譯策略在展陳文本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三)增補策略的運用與分析
鑒于紀念館內珍藏的大量淮海戰役文物史料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國際游客往往缺乏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因此增補策略在翻譯實踐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種策略主要通過適當添加解釋性內容,幫助國際游客更好地理解展陳內容的文化內涵。
以描述徐州“剿總”的展板為例,原文“11月30日,徐州‘剿總'杜聿明集團被迫放棄徐州\"被譯為“On Nov.30,the Du Yuming Group under the Xuzhou‘Bandit Suppression’Headquarters was forced toabandon Xuzhou so as to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defeated”。這里譯者采用了恰當的增補策略,通過添加\"‘Bandit Suppression’Headquarters\"來解釋“剿總”(“剿匪”總司令部)的具體含義。這一處理方式避免了簡單音譯可能帶來的理解障礙,能有效地幫助國際游客理解這一特定歷史術語的內涵。“剿總\"作為國民政府設立的專門機構,其職能和歷史背景對于理解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具有重要意義。譯者通過運用增補策略進行翻譯,既保持了歷史概念的準確性,又確保了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這種增補策略的運用體現了語用對等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即通過適當的信息補充來彌合文化認知差異,實現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這不僅有助于國際游客更好地理解具體歷史事件,也能幫助他們把握更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
(四)刪減策略的運用與分析
淮海戰役作為一場跨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個省份的大規模戰役,涉及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約60萬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約80萬人的對壘。由于戰役規模宏大,參戰部隊眾多,相關史料中往往包含大量人名、部隊番號和地名。考慮到國際游客對中國地理和軍事體系缺乏深入了解,譯者需要在保持核心信息準確性的前提下,適當簡化次要信息,突出重點內容。
例如,在描述1948年11月6日軍事部署的展板中,原文“11月6日,華東野戰軍主力自臨沂一線南下,直指東隴海線新安鎮地區的黃百韜兵團;山東兵團自東北方向、蘇北兵團自東南方向進逼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并華東野戰軍一部于西、西北方向實施鉗制\"被簡化譯為“OnNov.6,theEasternChinaFieldArmyand theCentralPlainsFieldArmyapproached theKMTarmyintheeastandwestXuzhou,makingafeinttosiegeXuzhou,which created favorableconditionsforannihilatingtheHuangBaitao Corps so astoachieveabreakthrough”。譯者將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統一歸入華東野戰軍,并刪去具體進攻方向的描述,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有效避免了過多細節可能給國際游客帶來的理解困擾。
(五)意譯策略的靈活運用
相較于直譯對源語文本的嚴格忠實,意譯為譯者提供了更大的表達空間,允許譯者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采用更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的方式傳遞信息。這種策略在處理中英文化差異較大的語言表達時尤為重要。
以描述1948年上半年戰況的展板為例,原文“1948年上半年,中原、華東野戰軍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后,先后進行了洛陽、宛西、豫東、襄樊、昌濰、充州等戰役,大量殲滅國民黨軍,恢復和擴大解放區\"被譯為“Inthefirsthalfof1948,theCentralPlainsFieldArmyandtheEasternChinaFieldArmyorganized battlesin theCentral Plainsand Shandong,destroyinga largenumber ofKMT troops,restoring and expanding theLiberatedAreas”。這里譯者沒有選擇將“站穩腳 跟”直譯為“standfirm\"或“establishoneself”,而是通 過深人理解原文意圖,采用\"organizedbattles\"來表達 解放軍在中原地區有序開展軍事行動的史實。這種 處理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又提升了表達的準 確性和可理解性。
這些翻譯策略的運用充分體現了語用對等理論在實踐中的指導作用。譯者通過靈活運用增補、刪減和意譯等策略,既確保了歷史信息的準確傳遞,又照顧到了國際游客的認知特點,能有效促進跨文化交流。這種以受眾為導向的翻譯方法,不僅有助于國際游客更好地理解具體歷史事件,也能幫助他們把握中國革命歷史的整體脈絡。
四、結語
本文聚焦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展陳文本的翻譯,從語用對等理論出發,探討紅色旅游景區公示語的翻譯策略。研究發現,譯者需在語義對應的基礎上,搭建跨文化交際橋梁,助力國際游客理解中國革命歷史內涵與精神價值。本文通過實例分析,總結出增補、刪減、意譯三種策略,分別通過補充背景、精簡信息、調整表達來減少文化差異障礙。這表明譯者需兼顧信息傳遞與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靈活運用策略,以促進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未來研究者可擴大研究范圍,考察更多景區的公示語英譯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對各種英譯文本的接受效果,為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更全面的指導與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賽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N].人民日報,2021-06-27.
[2]EugeneA.Nida,Charles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200.
[3][英]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M].李德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66.
[4]姚曉芳.語言景觀學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4):101-115.
[5]張露馨.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的國內旅游景點翻譯淺析[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