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6-0165-0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researchand log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able tennis course in the implementationof \"Double Reduction\"policy.It is found that theeducationfunctionofcampus table teniscourseisreflectedininheritingthespiritofnational footballandcultivating thefelings ofpatriotism.Itbuildsahealthybody,innovative vision intervention; Itfosters anawarenessof teamand reinvents social networks; Itinherits sports culture,enhancescultural self-confidenceandother values.However,its development also faces the diffculties such as theorientation devi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the profesional discontinuityof teachers,the lack of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this,the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 path is proposed: It builds the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and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ofeducation;Itimplements the innovative curriculumcarrier,enhances the penetration of education; Itimproves the c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and expands the educationspacefeld; Itoptimizes the dynamic evaluation criteria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Table tennis;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Education value
作者簡介:翁煬暉(1983一),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運動訓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發揮義務教育學校主陣地作用,強化學校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1]。在此背景下,體育教育作為“五育\"并舉的重要載體,其戰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培養核心素養確立為課程目標,強調體育課程在塑造健康行為、培育體育品德方面的獨特作用[2]。同時,乒乓球運動作為“國球”,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積淀。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多地教育部門將乒乓球納人課后服務特色項目,其不僅能有效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政策要求,更在德育滲透、文化傳承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因此,該研究立足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系統探討校園乒乓球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路徑,旨在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1校園乒乓球課程育人功能的價值內涵
1.1傳承國球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乒乓球作為中國“國球”,承載著民族榮譽與精神象征。校園乒乓球課程通過歷史傳承、文化浸潤和榜樣引領,將國球精神融入育人實踐,成為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史與國家的復興歷程緊密相連。從20世紀50年代“五塊板\"艱苦訓練到21世紀國際賽場的“大滿貫\"輝煌,乒乓球運動見證了中國從體育弱國到體育大國崛起的過程。校園課程通過講述中國乒乓健兒在國際賽事中為國爭光的故事,如“小球轉動大球”的外交佳話、世界冠軍的拼搏歷程,引導學生理解乒乓球運動背后的民族奮斗史,增強對中華體育精神的認同感。同時,校園乒乓球課程將國球精神具象化。例如,建設“乒博館”展示乒乓文化發展脈絡,設計“冠軍墻\"表彰優秀運動員,或通過少先隊活動課演繹乒乓歷史短劇,將抽象的愛國情懷轉化為可視、可感的校園文化符號,從而強化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培養以國為榮的價值觀。
1.2錘煉健康體魄,創新視力干預
乒乓球運動兼具競技性與健康價值,校園課程通過科學訓練和特色干預,成為提升學生體質、防控近視的有效抓手[3]。乒乓球運動對速度、靈敏性、協調性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通過基礎技能訓練和專項體能練習,乒兵球課程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同時,運動中的戰術決策和心理調控,有助于培養學生專注力與應變能力。此外,針對當前青少年近視高發問題,校園乒乓球課程探索“運動干預 + 視力防控\"路徑。由于乒乓球運動能夠通過睫狀肌調節緩解視疲勞,因此課程創新分臺式訓練法,將傳統球臺改造為適合課間活動的小桌獨練模式,融入護眼操、動態視力游戲等環節,在兼顧運動樂趣的同時,保障視力健康的需求。
1.3培育團隊意識,重塑社交網絡
乒乓球運動既有個體競技性,又具有團隊協作特質。校園課程通過合作學習與賽事實踐,重構學生的社交關系網絡。如雙打、團體賽等環節要求學生分工配合、制定戰術。在破解運動密碼STEM項目中,學生需分組研究球體旋轉規律;在校際聯賽中,隊員需通過溝通協商確定攻防策略,這有助于打破班級壁壘,促使學生在協作中建立信任,形成共贏思維。同時,以賽事文化為紐帶,能夠拓展學生的人際交往。通過組織班級對抗賽、校際邀請賽等活動,學生得以在競技中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此外,家校社共育模式,如親子乒乓賽、社區聯賽等,將運動社交從校園延伸至家庭和社區,構建多元互動網絡。以球會友的社交模式,能夠有效緩解\"雙減\"后學生人際交往單一化問題[4]。
1.4傳承體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乒乓球運動蘊含豐富的文化符號與精神內核,校園課程通過文化傳承與創新表達,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課程深入挖掘乒乓球運動的文化元素,如球拍工藝中的匠人精神、賽事禮儀中的謙遜品格。通過“乒乓球 + ”跨學科活動,學生得以感知乒乓球與書法、音樂等傳統文化的共通性。同時,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VR模擬賽場、云端博物館等,課程能夠突破時空限制,使學生沉浸式體驗乒乓文化。并且通過微電影創作、文化創意空間設計,學生得以將傳統符號轉化為當代藝術表達。此外,以全球視野為格局,能夠彰顯乒乓球文化的影響力。課程通過對比中外乒乓發展史,引導學生理解乒乓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再結合“一帶一路\"主題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乒乓球與海外青少年互動,親身感受“國球”作為文化外交名片的價值,助力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與全球勝任力。
2校園乒乓球課程育人功能的現實困境
2.1 課程目標定位偏差
當前,校園乒乓球課程的核心矛盾在于育人目標的泛化與失衡。盡管“雙減\"政策強調體育課程的全面育人功能,但在實踐中,許多學校仍將課程目標局限于技能傳授與競技成績,忽視了乒乓球作為“國球”的文化承載與價值觀引領作用。部分學校將乒乓球課程簡化為技術動作的機械訓練,導致課程內容與錘煉意志、培養團隊意識等育人目標脫節。同時,為追求短期教學成果,部分學校過度強調競賽名次,使課程淪為功利化工具,削弱了體育教育對學生品格塑造的長效價值。
此外,乒乓球作為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符號,本應成為家國情懷教育的天然載體,但在實際教學中,文化元素常流于表面。部分學校雖組織學生觀看國乒比賽視頻,卻未結合歷史背景解讀“小球轉動大球\"的外交智慧。最后,“雙減\"政策強調因材施教,但乒乓球課程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教師往往以班級平均水平設計教學內容,既未針對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也未為高水平學生設置進階挑戰。
2.2 師資隊伍專業斷層
乒乓球課程的育人功能的實現高度依賴教師專業素養,然而當前師資隊伍存在結構斷層與能力短板,難以支撐育人目標的落地。具體而言,中小學乒乓球教師中具備專項運動經歷或持證資質的教師較少,多由其他體育項目教師兼任[5]。這些教師雖能完成基礎動作示范,但對乒乓球的戰術思維、心理調控等深層教學缺乏系統認知。同時,培訓機制滯后與知識更新乏力。當前,教師在職培訓多集中于技能提升,鮮少涉及育人理念與方法論更新。部分資深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束縛,排斥信息化教學手段,從而錯失了通過沉浸式體驗激發學生興趣的良機。此外,基層教師普遍面臨“單兵作戰”困境。少有學校定期組織跨校乒乓球教學研討會,且學校缺乏為教師提供分享創新案例、反思育人成效的平臺,導致優秀經驗難以推廣,共性難題無法協同破解,進一步加劇了師資隊伍的專業鴻溝。
2.3 教學資源整合不足
教學資源的碎片化與低效利用,嚴重制約了乒乓球課程育人功能的深度拓展。盡管部分學校建有標準化球館,但多數基層學校仍面臨場地不足、器材老化問題6。更嚴重的是,器材維護機制缺失,導致破損球拍、變形球網長期未更換,不僅會影響教學安全,更向學生傳遞出了將就應付的消極價值觀。同時,“雙減”政策鼓勵校社協同,但乒乓球課程的資源整合仍停留在淺層。多數學校僅通過冠軍進校園等短期活動吸引社會關注,卻未與專業俱樂部、退役運動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此外,盡管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已在學科教育中廣泛應用,但乒乓球課程的數字化轉型明顯滯后。基于大數據的學生體能監測、個性化訓練方案定制等前沿實踐較少,即資源開發與教學需求脫節,使得技術賦能育人淪為紙上談兵。
2.4評價體系科學性缺失
現有評價體系難以全面反映乒乓球課程的育人成效,其局限性體現在目標設定、方法選擇與結果運用3個層面。具體而言,多數學校以正手攻球命中率、發球速度等可量化技能作為核心評價標準,忽視了對體育品德、健康行為等隱性素養的考查。同時,尊重對手、遵守規則等行為規范僅以模糊的定性描述一帶而過,導致學生為獲取高分刻意強化技術訓練,卻漠視競技禮儀與公平精神的養成。其次,傳統評價依賴期末集中考核,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追蹤。盡管部分教師嘗試引入成長檔案袋記錄課堂表現,但因缺乏標準化評價工具,記錄內容多流于主觀印象。此外,現行評價主體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反饋等環節形同虛設,且評價結果未能與課程改進形成閉環,多數學校僅將考核數據用于學生評級,而非反思教學策略、優化育人路徑。
3校園乒乓球課程育人功能的實踐路徑
3.1構建多維教學體系,提升育人實效性
校園乒乓球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需以系統性思維構建覆蓋知識、技能、價值觀的立體化教學體系[7]。首先,課程內容應突破單一技能訓練的局限,將乒乓運動的文化內涵與學科教育深度融合。例如,通過歷史視角解析“乒乓外交\"等重大事件,引導學生理解體育與國家命運的關系;結合物理學知識分析球的旋轉軌跡,融人力學原理教學;通過戰術策略培養邏輯思維和應變能力。
3.2 創新課程實施載體,增強育人滲透力
育人功能的深度實現需要突破傳統課堂邊界,構建虛實結合的課程載體生態系統。在物理空間方面,可創造性利用校園閑置區域,如將走廊、架空層改造為乒乓長廊,配置自適應高度的球臺,形成轉角即球場的運動網絡,以解決場地受限問題,并通過環境浸潤使學生時刻感受乒乓文化氛圍。同時,打造乒乓智慧教室,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實時分析揮拍軌跡,借助VR設備模擬國際賽事場景,使技術學習更具沉浸感。此外,開發乒乓云學院在線平臺,集成賽事直播、戰術解析、健康監測等功能,學生可自主選擇運動處方并生成個性化成長檔案。也可設計乒乓文化地圖互動程序,串聯中國乒乓博物館數字資源,使學生通過線上研學理解國球發展史。最后,定期舉辦乒兵文化節,設置球拍涂鴉、冠軍訪談、戰術辯論等多元活動;開展班級乒乓外交項目,通過校際交流賽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組織乒乓小記者團進行賽事報道,在實踐中有機融入媒介素養教育等。
3.3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拓展育人空間場域
育人空間的拓展需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協同網絡。在校內層面,建立乒乓專項教研組與德育處的聯動機制,將賽事組織、器材管理轉化為勞動教育契機,如設置器材維護崗、賽事策劃崗,培養責任意識。開發教師協同培訓體系,通過“乒乓 + 學科\"工作坊促進跨學科育人理念融合。同時,家校社協同需建立常態化互動模式。創建家庭乒乓角計劃,提供家庭訓練指南并舉辦親子擂臺賽。聯動社區開展乒乓公益課,組織學生擔任社區老年乒乓社團教練員,在代際互動中培養社會責任感。也可對接地方乒協資源,建立冠軍導師庫,通過定期駐校指導構建榜樣育人體系。最后,場館資源的整合運用是拓展場域的重要途徑。實現與中國乒乓博物館共建實踐基地,通過實物觀摩理解工匠精神;在專業場館開展冠軍體驗日活動,通過職業運動員的言傳身教深化職業認知。設立流動乒乓館項目,將標準化球臺、文化展板等送入鄉村學校,在資源輸送中培養學生的公益情懷。
3.4優化動態評價標準,保障育人持續性
動態評價體系的構建應遵循“過程導向、多元參與、發展增值\"原則。在評價維度上,建立“技能 + 素養 + 價值觀\"的三維指標,既包含正手攻球成功率等技術量化數據,也涵蓋團隊協作、規則意識等質性評價,更需設置“國球文化認同度\"等價值觀觀測點。同時,引入區塊鏈技術建立不可篡改的成長鏈,完整記錄學生從興趣萌發到精神內化的全過程。此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保障科學性的關鍵。除教師評價外,增設學生自評模塊引導反思;開展同伴互評培養共情能力;引入家長觀察量表,從家庭視角捕捉運動習慣養成情況;邀請專業教練進行技能診斷,形成多維度評價畫像。最后,動態調整機制需體現教育增值理念。建立三級預警系統,在基礎指標未達標時啟動個別輔導,素養指標滯后時調整課程方案,價值觀指標異常時啟動家校協同干預;設計成長增值模型,通過縱向對比學生不同階段的進步幅度,真正體現“雙減\"政策下的發展性評價導向;建立課程質量回溯機制,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優化評價指標,形成“實施一反饋一改進\"的閉環系統。
4結語
在\"雙減”政策縱深推進的當下,校園乒乓球課程的育人功能開發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突破口。研究通過系統分析表明,乒乓球課程在增強學生體質、培育團隊精神、傳承體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其功能實現需要突破課程定位模糊、資源整合不足等現實瓶頸。因此,通過重構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和完善協同機制,能夠為學校體育改革提供可操作性方案。未來可進一步關注乒乓球運動對學生非認知能力的長期影響以及“國球\"精神與勞動教育、美育的深度融合機制,并推動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育人格局,讓乒乓球轉動出素質教育的金色未來。
參考文獻
[1]陳作松.我國青少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概念模型建構及其實踐方法論[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49(3):1-12.
[2]閻智力,羊羽,辛艷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審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4,40(6):8-19.
[3]林文弢,李宇星,彭燕群,等.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對7\~9歲兒童近視防控效果的實驗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25,44(1):13-21.
[4]劉峰.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革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3):81-84.
[5]李雄洲.對西安市中小學乒乓球運動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2):19.
[6]王道平.高校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優化策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20):172-173.
[7]張國棟,李嶸.高校“乒乓球選項課\"課程思政元素缺失的原因與對策研究——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J]青少年體育,2023(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