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6-0089-04
[Abstract] With therenewal of educational conceptsand the promotion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concepts,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eges graduall turns to the layered teaching mode.This model can efectively cope with the diffrences inthe physical educationabilityofdiferent students,andhelpthemtoachievethe bestlearning effect in anenvironmentsuitablefortheirown level.Byanalyzing thecharacteristicsofstudentsat differentlevels,this paper discuses theteachingstrategiesunderthelayeredteaching mode,includingthediferentiateddesignofteachingcontent, layered grouping and collborativelearning,personalized teaching and skillrefnement,dynamic adjustment and flexible response,theapplicationof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Itishop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e students' overal sports ability.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Layered teaching; Personalized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體育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方式逐漸暴露出局限性。尤其是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顯著,統一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分層教學模式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方法,逐漸受到了廣泛關注。依據學生的能力和需求進行分層設計,教師得以在不同層次的教學中實現精準指導,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探討分層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分析不同水平學生的特點,并提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1不同運動水平學生的特點
1.1 高水平學生的特點
高水平學生通常具有扎實的運動基礎,掌握較為成熟的技術,體能水平較高。他們往往在體育活動中作者簡介:任俊艷(1997—),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運動營養代謝組學。
表現出較強的自信心,能夠迅速掌握并運用復雜的運動技能。此外,這類學生對競技性活動興趣濃厚,更傾向于參與高強度、高難度的訓練和比賽。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通常不滿足于基本的技能訓練,而是希望通過不斷挑戰自我,進一步提升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質[1]。教師應給予其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訓練任務,幫助其在專項技能上實現突破,同時注重培養其競技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助力其從技術型向競技型轉型。
1.2中等水平學生的特點
中等水平學生具備一定的體育基礎,能夠完成基本的運動技能要求,但在某些技術細節和體能方面存在不足。對于這類學生而言,體育課既是提升運動技能的機會,也是進一步培養運動興趣的過程。由于這些學生通常對體育有一定興趣,他們可能會因技術突破難度較大而遇到瓶頸,需要教師給予更多個性化指導。例如,學生可能在某些專項技能上表現良好,但在整體的體能協調和持續性訓練中存在困難。因此,教師應注重強化技術細節,幫助學生發現并糾正動作中的不足。同時在體能訓練方面,設計既符合其能力范圍,又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逐步提高其運動水平。
1.3低水平學生的特點
低水平學生通常缺乏系統的運動技能訓練,技術動作不規范,體能較差,甚至可能對體育產生抵觸情緒或恐懼感。這類學生在體育課中可能表現得消極或缺乏參與動力,往往需要更多的激勵和關懷。為幫助他們克服運動障礙,建立自信,教師可以采用更為基礎和易懂的教學方法,如通過游戲化教學、使用鼓勵性語言,以及進行簡單的運動技能訓練來激發學生興趣。低水平學生的課程安排應更加注重基礎體能的培養和基本動作的規范,避免直接開展高強度的訓練,以免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小目標、給予階段性反饋等方式,幫助學生逐步看到進步,增強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信心與興趣。
2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分層教學設計原則
2.1 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興趣特點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如體育技能、體能水平、學習態度等,針對性地安排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這種個性化教學模式強調教師需準確識別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并基于前文所述各層次學生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2]。通過精準定位學生需求,教師可優化課堂資源分配,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教學環境中獲得最大的發展。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
生在各自層次上不斷進步。
2.2 循序漸進,層層推進
分層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推進教學內容。高水平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高難度的技能,因此教師可為其設計挑戰性較大的訓練內容,激發其競技潛力。對于中等水平學生,教師需在其已掌握一定基礎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訓練的難度和強度,重點幫助其在技術細節和體能協調性方面實現突破。而對于低水平學生,教師應從最基礎的動作入手,先確保學生掌握規范的基本動作,再逐步引導其向更復雜的技能發展。在分層教學中,教師需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提升情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中得到充分發展。
2.3注重過程評價與激勵機制
在分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最終成績和技能水平,還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與進步。這要求教師建立一個全面的評價機制,不僅僅通過期末考試或比賽成績來評估學生的能力,而是通過日常課堂表現、技能進步、參與度等多方面評價來了解學生的成長軌跡。尤其是低水平和中等水平學生,過程性評價能夠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并通過及時反饋調整學習策略。同時,教師應設立激勵機制,給予學生積極的正向反饋。對于進步較快的學生,可給予表揚和獎勵;對于進步緩慢的學生,教師應通過鼓勵和支持幫助其重新建立信心,避免其產生挫敗感。通過合理的過程評價和激勵,學生能夠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和體育水平。
3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與方法
3.1教學內容的差異化設計
分層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義之一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教學內容的差異化設計不僅要針對學生的技術水平,還應涵蓋學生的體能、學習興趣、心理素質等多維度差異[3]
對于高水平學生,教學內容應注重專業性與挑戰性。例如,可為其設計高強度的專項技能訓練、競技比賽模擬以及戰術策略訓練。這類內容能夠滿足高水平學生對技術深度和競技水平提升的需求,助力其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自我突破。
對于中等水平學生,教學內容需兼顧基礎與進階。此類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基礎,但往往存在技能掌握不牢、技術細節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教學內容應側重于基礎技能的深化和技術動作的優化,既要保持學生的興趣,又要在技術細節上逐步實現突破。例如,可設計一些結合體能訓練與技能提升的練習,如核心力量提升訓練、靈活性訓練等,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進技能的學習與反思。
對于低水平學生,教學內容應從最基礎的技能和體能訓練入手,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無壓力的環境中逐步提升。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對體育活動的抵觸情緒,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逐步建立其運動自信。其次,要關注他們的基礎體能訓練,如協調性、平衡性、耐力等方面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整體運動能力。同時,應設計易于掌握、可重復練習的基本技能動作,如走、跑、跳等,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反復練習逐漸提升運動水平。教師需時刻關注內容的層次性與漸進性,避免學生因學習內容過難或過易而產生失望或乏味感。
3.2分層分組與協作學習
分層分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核心目的是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使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在相對均衡的條件下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與合作機會。
在高水平學生的分組中,可通過設置競技性較強的小組任務,鼓勵他們在小組內競爭與協作。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其技能水平,還能增強其團隊協作能力與競爭意識[4]。例如,高水平學生可組成“小組競技隊”,通過模擬比賽、技能對抗等方式,鍛煉其應變能力、策略制訂與執行能力。
對于中等水平學生,分組時可考慮將技能和體能相對接近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通過合作學習、互幫互學的方式促進彼此進步。中等水平學生常在技術細節和協調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合作學習能夠激發他們相互之間的學習興趣,借助集體力量推動個人技能提升。在小組中,教師可設置導師角色,由技能較強的學生為其他學生提供技術指導和訓練反饋。這種角色互換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還能促進學習的深度。
低水平學生的分組設計尤為重要,應避免將其與高水平學生混編,以免因差距過大使其產生挫敗感。在低水平學生組內,可設置較為簡單的任務和訓練目標,幫助他們逐步掌握基本技能并增強信心。例如,低水平學生可進行體能與協調性的基礎訓練,教師應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培養其集體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在小組中,低水平學生可通過集體的力量共同克服困難,并在互幫互學的過程中增強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通過分層分組與協作學習,教師能夠為每一層次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同時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學生在合作中不僅能夠加深對運動技能的理解,還能在集體中找到自我價值,從而激發更強的學習動力。
3.3個性化教學與技能細化
個性化教學是分層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核心理念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實施個性化教學時,需綜合考慮學生的技術水平、體能狀況、學習風格及心理需求等多個因素,提供契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5]。
對于高水平學生,個性化教學應側重于技術和競技能力的深化。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專項特長,設計專門的強化訓練方案,進一步提升其技能深度。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高水平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如競技狀態調整、壓力管理等,以助力學生在競技比賽中發揮最佳水平。
對于中等水平學生,個性化教學的重點在于技術細化與體能協調。此類學生往往具備一定的運動基礎,但技能細節和動作精準度不足。因此,教師需進行更為細致的技能糾正和動作調整,通過反復細化練習,幫助學生在技術上突破瓶頸。尤其是要對學生常見的動作缺陷進行精準分析,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逐步提高訓練強度與難度,確保學生始終處于既有挑戰又不過于困難的學習狀態。
對于低水平學生,個性化教學應從基礎技能和體能的提升入手。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合適的教學計劃,避免過度負荷訓練使學生失去興趣。教學內容應循序漸進,從基礎開始逐步提升,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逐步掌握技能。在個性化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激勵其積極參與,同時不斷增強其自信心。通過細致的訓練和針對性的輔導,低水平學生能夠在逐步掌握基礎技能的過程中積累成就感,從而激發更強的學習動力。
個性化教學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中獲得最大發展,避免一刀切式的教學方式帶來的挫敗感,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積極性和效果。
3.4動態調整與靈活應對
在分層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和策略的調整應依據學生的實時表現靈活開展。每個學生的進步速度和學習狀態存在差異,教帥需持續監控學生的反饋和學習進度,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動態調整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的變化上,還涵蓋教學方法、訓練強度、評價標準等方面。教師應通過細致觀察和分析,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瓶頸,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設計6
例如,對于高水平學生,若其在某一專項技能上已掌握基本動作,但在細節方面仍存在不足,教師應適時增加技術細化訓練,助力其進一步突破。而對于中等水平學生,若發現其在某些基礎技能上仍有較大差距,教師應降低訓練難度,給予更多時間進行技能的鞏固與提升。在低水平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更應注重個體差異,避免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針對部分學生在技能掌握和體能提升上較為緩慢的情況,教師可以適時調整訓練節奏,將訓練目標分解成小而易達的目標,通過逐步遞進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同時,教學方法的調整也應兼顧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變化。例如,低水平學生可能對體育活動產生厭倦感或焦慮情緒,教師可通過調整教學形式、融入趣味性和挑戰性元素,幫助學生逐步克服這些心理障礙,恢復對體育的興趣。此外,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時,應靈活運用小組合作、互動學習等方式,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都能得到適當的挑戰和支持。靈活應對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方法始終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3.5 多元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體育教學不再僅依賴傳統的教學手段,還可結合多種先進的教學工具與方法以增強教學效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多元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不僅能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感。
例如,視頻分析和動作捕捉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錄制學生的運動表現并進行回放,幫助學生從視覺層面了解自身動作誤區。這對于高水平學生尤為重要,因其技術訓練往往需關注細節、精確調整動作。通過視頻回放,學生能夠看到自身與標準動作之間的差距,便于進行自我調整與改進。
對于中等水平學生,教師可利用智能設備和運動監測技術,實時追蹤學生的體能數據,幫助學生理解自身運動水平,并進行數據分析和反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看到自身進步,還能激發其進一步提高的動力。例如,借助智能手環或運動應用,學生可跟蹤自身的步頻、心率、跑步距離等數據,教師可根據這些數據設計個性化的訓練方案,幫助學生在提升體能的同時,精細化地調整技術動作。
低水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自信,且對復雜的訓練任務心生畏懼。教師可通過游戲化教學、情境模擬等方式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例如,通過設計有趣的團隊競技游戲,結合基礎體能訓練和動作練習,既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技術水平,又能激發其對體育的興趣。此外,虛擬現實(VR)等技術也可幫助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理解運動規則和技能動作。尤其對于低水平學生而言,VR技術能夠幫助他們在無需面對復雜操作的情況下反復練習動作,提升學習效率和體驗。
4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分層教學模式的探討,分析了不同水平學生的特點及其教學需求,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研究表明,分層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運動技能,尤其在滿足個性化需求和激發學生潛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施還需綜合考慮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多方面因素。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如何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體育教學工具,更精準地支持分層教學的實施,推動高校體育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振洲,代志星.分層教學法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乒乓球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J].體育世界,2025,5(1):115-117.
[2]姜千睿,焦臣道.動態分層教學法在高校羽毛球課中的探索研究[J].運動精品,2024,43(6):4-7.
[3]左自立,張自云.信息化視角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探討一—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信息化發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5(3):118.
[4]侯雅軒.高校排球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和效果分析[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4,5(18):137-139.
[5]李景煜.多元反饋教學法在體育院校足球選修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24.
[6]周劍.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8):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