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進程加速演進與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度交織的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經濟格局多極化重構、文明形態數字化躍遷、治理體系復雜化演變等時代特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依托大視野、肩負大使命,切實把握“時”“事\"“勢”,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不斷應對新形勢、把握新變化。當今世界的系統性變革不僅重塑著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且通過意識形態侵襲、價值觀念碰撞、文化形態革新等路徑,深刻影響高等教育育人生態。當前國際環境變化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存在普遍聯系與特殊矛盾,這種關系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現實基點。
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關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南北演化與兩極格局瓦解,到如今中國的和平崛起,世界正逐漸回歸東方主導的世界,中國的發展變化是最大的因素,也是最主要的變量。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審視,世界格局演變與教育形態變革具有內在同構性。第四次工業革命催生的智能技術集群,推動知識生產方式從線性傳遞轉向多維交互,促使教育場域突破物理邊界向虛實融合空間延伸。這種變革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時域、沉浸式的傳播載體,也使西方意識形態借助算法推薦、社交網絡等新型渠道加劇擴散。面對世界步入動蕩“變革期”,中國這艘巨輪能否走出陰霾的根本依舊是人才,依舊需要教育的助力培養最合格的人才。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主動適應技術變革帶來的傳播規律重構,在維護主流價值安全中實現教育效能的時代轉化。
全球化進程中資本邏輯擴張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張力持續顯現。國際經貿規則重塑帶來的價值觀念沖突、多元文化碰撞引發的認知結構分化,客觀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更具解釋力的話語體系。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須建立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適應的價值引導機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幫助大學生辨識“逆全球化\"思潮背后的意識形態本質,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全球傳播,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歷史方位。面對氣候變化、數字鴻溝等全球性議題,教育實踐需要突破地域局限,在闡釋中國方案的過程中培育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責任擔當。這種時代使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扎根中國大地傳承紅色基因,又要運用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在文明互鑒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信。當前,技術革命與制度創新的疊加效應正推動教育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變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準確把握歷史時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主動回應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時代命題,才能在守正創新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浪潮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國際意識形態博弈對價值引領的沖擊
全球化進程中的意識形態侵襲呈現出隱蔽化、技術化、常態化特征,其運作機制已突破傳統地緣政治框架向多維空間延伸。從戰略上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信息強勢”和“網絡霸主”地位,以互聯網為媒介和渠道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推銷自已的意識形態。3通過解構歷史記憶、重構價值標準、虛化政治認同等手段,持續對我國大學生群體實施意識形態侵襲。這種跨國界、跨文化的價值博弈,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價值解釋權威性弱化與話語傳播有效性衰減的雙重困境。
技術賦能使意識形態傳播進入算法主導的新階段。用戶畫像的精準推送機制,使西方價值觀念通過影視作品、網絡游戲、虛擬社群等載體形成全方位傳播,導致大學生在信息繭房中產生認知偏差。這種技術異化現象本質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借助數字霸權進行的價值觀傳播,其通過解構集體記憶、質疑現存制度優勢、美化個人主義等手段,不斷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各國對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加劇了價值引領的復雜性。當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制度博弈,實質是不同文明形態價值理念的較量。某些西方國家將人權、民主等概念工具化,形成了“普世價值\"的話語陷阱,通過學術研討、聯合辦學等渠道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進行概念偷換和價值植入,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價值相對主義誤區,削弱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
(二)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主客體關系的重構困境
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結構,這一重構過程伴隨教育本質屬性與技術工具理性的內在張力。教育者的話語權威面臨智能系統“去中心化”傳播模式的沖擊,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則陷入技術依賴與認知自主的矛盾困境。
智能教育平臺的普及打破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主客體地位的平衡。機器學習的內容分發系統,使教育資源的獲取途徑發生根本性轉變,大學生通過個性化推薦機制形成的信息接觸模式,客觀上削弱了教師對知識傳播渠道的掌控力。這種現象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出現異化:教師作為價值引導主體的角色定位遭遇算法黑箱的技術消解,而學生看似增強的認知自主性實則受制于智能推薦系統的隱性操控。在技術哲學視角下,這種異化的本質是工具理性對教育交往本質的僭越。
教育者角色轉型面臨多維能力重構的挑戰。人工智能時代要求教育者兼具價值引領能力與技術駕馭能力,但技術迭代速度與教育者數字素養提升之間的距離日益明顯。部分教育者出現兩種極端傾向:一是過度依賴智能系統導致教育主導權讓渡;二是排斥技術應用造成教育實效性衰減。當教育者成為技術系統的附庸而非駕馭者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可能偏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本質目標。
智能技術引發的倫理困境加劇了主客體關系調適的復雜性。數據采集的全面性與大學生隱私保護的矛盾、算法推薦的個性化與價值導向統一性的張力、機器決策的即時性與教育過程漸進性的沖突,這些倫理難題的解決都應回歸馬克思主義人本價值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須建立人機協同的新型教育關系,在發揮智能技術增強效應的同時,堅守教育者作為價值引領主體的核心地位;通過構建“技術賦能一人文涵養”雙向互促機制,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螺旋式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創新路徑
(一)辯證唯物主義視域下的精準思政方法論
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框架下,高校精準思政方法論的建構應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原則,將普遍性教育規律與特殊性個體認知有機結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教育供給標準化與大學生需求差異化、理論闡釋系統化與信息接收碎片化、價值引導統一性與認知發展階段性等辯證關系。
1.基于矛盾特殊性原理,精準思政應構建三維識別機制
高校精準思政的三維識別機制應包含:在宏觀層面監測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軌跡,在中觀層面解析不同階段大學生的認知特征圖譜,在微觀層面追蹤個體思想動態的演變規律。這種分層識別機制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構網絡行為數據,結合課堂交互文本的情感分析,形成涵蓋政治認同、價值取向、心理特征的多維度評價模型。教育者借此可準確區分普遍性思想困惑與特殊性認知偏差,實現教育干預的靶向定位。
2.根據質量互變規律,辯證把握精準思政的教育節奏
在大學生認知發展的量變階段,教育者可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建立漸進式內容推送模型,通過“理論模塊分解一認知節點強化一價值體系重構\"的螺旋上升路徑,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化。當監測到關鍵性思想質變臨界點時,教育者應及時啟動人工干預機制,通過師生對話方式避開認知誤區,防正算法推送可能帶來的價值認知碎片化風險。這種“人機協同\"模式既發揮技術工具的規模效應,又保持教育者的人文溫度。
3.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維護技術賦能過程中的價值理性
智能推薦系統的構建須植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算法倫理,在用戶畫像建模階段設置意識形態安全閾值,使教育內容的個性化匹配始終處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框架內。高校通過建立“正向強化一負向過濾”雙向調節機制,可在尊重個體認知差異性的同時,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統一性。這種辯證統一的方法論,可為破解傳統教育模式“大水漫灌”與智能技術“算法霸權\"的兩極困境提供實踐路徑。
(二)以智能算法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馬克思主義技術觀指導下,以智能算法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把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證關系。算法推薦機制的雙重效應表現為:一方面,基于用戶畫像的協同過濾技術能精準識別大學生認知特征,實現教育資源的個性化匹配;另一方面,教育者過度依賴數據建模可能導致價值引導的碎片化傾向。這種矛盾要求算法設計必須嵌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將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轉化為特征工程的建構邏輯,使內容推送既符合個體認知規律,又保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在統一。
1.遵循“內容為本、算法為用”的原則
教育者通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圖譜,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分解為概念實體、邏輯關系和價值維度三層語義網絡,利用圖神經網絡建立理論要素間的動態關聯。在自然語言處理層面,教育者可采用注意力機制捕捉文本中的意識形態要素,通過情感分析模型識別大學生思想動態的關鍵節點。這種技術架構使算法推薦不再停留于行為數據的表層關聯,而是深入價值認知的生成機制,實現從“千人千面\"到“價值共識\"的辯證轉化。
2.建立人機協同的反饋調節機制
教育云平臺通過強化學習算法持續優化推送策略,其獎勵函數設置應包含價值導向正確性、理論認知完整性和學習投人度等指標。當監測到大學生接觸偏差信息時,系統自動觸發“辯證對話\"模塊,運用預訓練語言模型生成思辨性問題,引導大學生在人機互動中完成價值澄清。這種閉環系統既保持算法的動態適應性,又通過教育者的監督不斷校正算法偏差,有效防范技術異化風險。
3.回歸馬克思主義人學立場
算法建模必須規避數據主義陷阱,在特征選擇階段剔除可能引發認知偏見的行為指標,建立意識形態安全過濾機制。實踐表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碼為算法評估的約束條件,可使推薦系統的準確率與價值導向性形成正向關聯。這種技術倫理的建構,本質上是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轉化為算法可量化的評估體系,為智能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可靠的技術路徑。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育人價值轉化
育人價值轉化應突破單向灌輸模式,在主體間性視域下構建跨文化理解的教育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新時代中國對全球治理的智慧貢獻,其育人價值轉化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創造性實踐。這一轉化過程應遵循\"理論內化一價值共識一實踐外化”的辯證路徑,在警惕西方中心主義思潮的基礎上,通過重構教育主體的認知圖式,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教育者應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性思維方法,引導大學生辨析“普世價值”與共同體理念的本質差異。教育者可通過建立國際熱點事件的雙向討論機制,在解構西方話語陷阱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坐標。這種批判性思維訓練,既是價值澄清的必要過程,也是提升大學生國際話語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大數據畫像技術在精準施教中的應用
大數據畫像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點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結果。該技術通過多源數據采集與分析,構建涵蓋大學生認知特征、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的全息圖譜,為教育者精準施教提供科學依據。在技術實現路徑上,該技術應遵循“數據采集一特征提取一模型建構一教育干預”的閉環邏輯,其中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解構大學生網絡言論的情感傾向;協同過濾算法能識別群體認知差異;圖神經網絡則揭示個體思想動態與理論接受度的關聯規律。
教育者在技術應用過程中應建立三重數據倫理約束機制。首先,教育者在數據采集階段應恪守最小必要原則,僅獲取與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直接相關的行為數據,規避信息過載帶來的隱私風險。其次,技術人員在算法建模環節植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導向,通過語義規則引擎過濾錯誤思潮干擾,確保特征提取符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再次,在教育干預層面設置人工審核節點,當系統識別到價值認知偏差時,自動觸發教師介入程序,維系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二)虛擬現實技術重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場景的倫理邊界
虛擬現實(VR)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場景重構中引發的倫理爭議,本質上是技術工具理性與教育價值理性關系的時代呈現。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沉浸式體驗重塑認知圖式,存在主體性消解與數據主義擴張的雙重風險:一方面,全景監控式數據采集可能逾越個體隱私保護邊界;另一方面,擬真環境的價值預設可能形成隱性意識形態操控。這種技術賦能與倫理失范的悖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必須確立人本原則主導的技術應用框架。
在技術應用中主體異化風險表現在認知自主權的部分讓渡。當虛擬場景通過眼動追蹤、生物傳感等技術實時調控教育內容時,大學生認知過程可能淪為算法操控的對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學場景渲染強度與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度呈正相關,但過度依賴感官刺激則會導致大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表象化。這種現象印證了馬克思關于技術異化的論斷一一當虛擬體驗替代思辨過程時,技術便從認知媒介異化為價值解構工具。教育者應在場景設計中保留必要的認知留白,通過設置反思性交互節點維系批判思維空間。虛擬空間意識形態安全面臨內容失真的潛在威脅。虛擬現實場景構建中的建模偏差可能造成歷史事件再現失實,某些境外平臺更借虛擬仿真技術植入價值陷阱。例如,西方開發的以“民主制度體驗”為主題的虛擬現實項目通過選擇性場景呈現刻意放大中西方制度差異,并夸大西方民主制度的現實效能。這一現象要求建立虛擬教育內容的三重審核機制:技術層面運用區塊鏈存證確保場景要素可追溯;學理層面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參與建模;實踐層面構建用戶反饋的即時校正系統。
解決技術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人本導向的技術倫理評估體系。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確立“雙維評估\"標準,技術維度考察場景擬真度、交互流暢性等指標,價值維度評估內容導向性、思維啟發性等要素。其次教育主管部門應創新動態監管機制,運用聯邦學習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利用邊緣計算技術降低隱私泄露風險。再次構建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門可制定虛擬現實教育技術標準,高校應建立倫理審查委員會,技術企業則須簽署意識形態安全承諾書。
五、結語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語境下,國際格局的深度變遷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形成復雜共振,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帶來系統性沖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西方敵對勢力依托新媒體平臺,有組織地開展意識形態影響活動,企圖削弱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這種“價值傾銷\"行為,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二是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重塑了教育生態,但部分教育者未能及時構建與技術發展適配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致使技術賦能與思政教育相互脫節,降低了教育的實效性。為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更好地服務大學生的成長與社會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構建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精準思政方法論,借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實施精準思政教育;推動智能算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深度融合,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智能推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8-53,2.
[2]呂英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3):83-85.
3劉永志.西方意識形態網絡滲透新態勢及我國對策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2):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