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和我國產業結構加速升級,職業教育作為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實踐教學作為高職教育實現產教融合的關鍵載體,其管理模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立足產教融合視域審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管理現狀,既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破解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路徑。本文通過梳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在產教融合中的現實困境,提出改革策略,以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產教融合視域下優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的必要性
(一)適應產業需求的必然要求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能夠有效彌合傳統教育模式與產業發展需求間的鴻溝。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迭代加速,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已從單一的專業技能轉向更為綜合的崗位適應性和創新能力。然而,傳統高職教育往往存在課程內容滯后、實踐環節薄弱、企業參與度低等問題,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管理,高職院校能夠系統性地整合企業資源,將行業標準、技術規范和真實生產場景融人教學環節。這種管理機制的本質是通過校企協作制度化,確保實踐教學始終與產業動態同頻共振,從而增強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二)促進學生能力轉化的重要保障
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而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高度依賴實踐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在產教融合框架下,實踐教學管理需要從“工學結合\"的底層邏輯出發,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體系。在此過程中,管理過程會全面覆蓋教學資源整合、師資隊伍優化、實踐項目設計等關鍵環節,配合全流程質量控制,如實訓設備更新、企業項目真實性評估、學生技能考核標準制定等,有效保證學生真正掌握崗位核心技能。此外,學分銀行制度、現代學徒制等創新管理模式,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成果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促進學生從知識積累向能力生成的轉化,最終提高就業競爭力。2]
(三)深化產教融合生態的關鍵路徑
產教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托制度化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通過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高職院校能夠明確校企雙方的權責邊界,構建互利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此外,實踐教學管理能夠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動態優化,如利用大數據分析行業人才需求趨勢,及時調整實訓內容;通過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打破時空限制,提升教學資源利用效能。科學的評價體系需將企業滿意度、學生就業質量等納入考核指標,形成“教學一實踐一反饋一改進”的管理閉環。系統化的實踐教學管理創新能夠將產教融合從表層合作推向深度融合,最終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的生態體系。
二、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的現實審視
(一)協同不暢,校企合作機制待健全
在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面臨著校企協同不暢、合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一方面,校企雙方在目標訴求、資源整合及權責分配上存在結構性矛盾。高職院校側重人才培養的系統性與公益性,而企業更關注短期經濟效益與技術適配性,這導致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協同育人等各環節難以深度對接。另一方面,合作機制缺乏政策牽引與長效保障,具體表現在校企信息共享平臺缺失、利益補償機制模糊、動態反饋渠道阻塞等,這導致實踐教學易陷人“校熱企冷\"的淺層協作模式。這不僅制約了技術技能人才的精準供給,更弱化了產教融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3]
(二)供需脫節,課程體系缺乏系統設計
從產教融合視域來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中的課程體系缺乏統籌規劃,與產業需求相脫節。一方面,部分院校實踐教學內容在課程設置與實施方面仍遵循執行邏輯與傳統慣例,并未立足學生崗位技能掌握及終身發展進行系統設計。這導致實踐教學資源供給與企業真實需求脫節,教學內容滯后于產業技術迭代速度,造成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與行業用人標準存在偏差。4另一方面,實踐課程體系呈現“碎片化\"特征,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銜接松散,各模塊間缺乏梯度遞進的系統化設計,未能形成產教要素深度融合的生態化培養鏈條。
(三)雙師短缺,軟硬件資源保障不力
隨著產教融合的逐步深人,支撐實踐教學的軟硬條件亟待健全。一方面,“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結構失衡問題突出。企業技術骨干向教育領域流動的機制尚未健全,校內教師赴企業實踐的制度化保障薄弱,導致教師隊伍實踐教學能力與產業技術迭代脫節。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所需的硬件設施投入不足、設備更新滯后于產業需求;加上實踐教學場所單一,多以學校實訓室、實驗室為主,且有時間限制,校企實訓資源共享性不足,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等軟件配套建設滯后,制約了實踐教學場景與真實生產環境的有效銜接。5]
(四)評價單一,過程管理精細度不足
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但仍未徹底解決評價單一的問題,過程管理的精細程度也有待提升。從評價方式看,多數院校仍以結果性評價為主,過度依賴企業鑒定、實習報告等靜態指標,忽視學生在真實生產情境中的動態能力發展及職業素養養成,導致評價標準與行業需求脫節、多元主體協同評價機制缺位。而過程管理層面,實踐教學常囿于校企協同松散、權責劃分模糊的困境,存在課程設計與企業技術迭代適配滯后、實踐環節動態監控缺失、師生互動反饋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削弱了產教資源的整合效能。這些問題共同制約了實踐教學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支撐作用。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的改革趨向
(一)強化合作,構建政府一學校一行業一企業“四位一體\"協同機制
針對高職院校主體間協同不暢、校企合作機制待健全等問題,需構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位一體\"協同機制以實現深度融通。一方面,政府要強化政策牽引與制度保障,統籌搭建產教融合制度框架,通過財稅激勵、項目引導等政策工具激勵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建立校企資源雙向流動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政府一學校一行業一企業應從組織架構、利益分配、合作模式等多方面著手,共同構建“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可通過成立校企聯合管理委員會,以“共贏\"為導向設計利益分配模式,平衡各方訴求。在實際操作中,各方應形成主體間合作框架協議與利益共享機制,通過股份制合作、知識產權分成等方式,保障參與實踐教學管理的各方主體收益;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構建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生態鏈,營造彼此協調、聯動共生的合作氛圍,推動協同育人機制高效運轉。此外,高職院校要在政府牽頭、行業協會及企業的參與下,推進數字化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依托產業學院、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載體,推動技術標準、實踐資源、實訓基地等要素雙向流動,以此突破傳統校企合作的表層化桎梏,形成可持續的產教融合共生發展格局。
(二)以需求導向,打造“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
為了解決供需脫節、課程體系缺乏系統設計的問題,高職院校要構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一方面,通過“專業共建、課程共研”,將行業技術標準、崗位能力圖譜嵌人課程目標,形成“崗位能力一課程模塊一技能證書\"體系。如高職院校聯合龍頭企業開發模塊化課程包,依托真實生產項目設計“工學交替\"教學場景。另一方面,構建動態課程調整機制,基于產業技術變革與職業資格標準更新,建立“課程診斷一需求反饋一動態優化\"實施步驟,并運用大數據分析崗位技能缺口,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要點轉化為課程知識點,實現“課證融通”。此外,高職院校要推動賽教融合,將技能大賽評價標準轉化為教學評價指標,開發“賽訓結合\"的活頁式教材,形成“以賽促學、賽課互哺\"的良性循環。基于此,高職院校可以形成“崗位需求驅動課程開發、競賽標準反哺教學創新、證書考核倒逼質量提升”的協同育人機制,最終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耦合。
(三)優化配置,建立“雙向流動”的師培模式
為了破解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中雙師短缺、軟硬件資源保障不力等問題,高職院校需以產教深度融合為突破口,構建校企資源共建機制與保障體系,形成“人才雙向賦能、資源多元共建\"的協同育人模式,并配合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最終實現實踐教學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高度匹配。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構建校企雙元培養機制,既要加快構建“教師入企實踐 + 技師駐校教學\"的雙向流動師培模式,逐步完善“雙師型\"師資認證體系與激勵機制;也要借助數字化手段的支持,通過搭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十區塊鏈技術”支持的校企知識共享平臺、智能化跨區域知識交互教研平臺,實施“共享工廠\"數字化定制培訓,持續提升教師的數字化實踐教學素養。7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聯合企業,通過“企業出設備 + 學校出場地\"的共建模式,全面推進實訓基地建設,積極開發虛實結合的智慧實訓系統,采用網絡模擬實訓、真實案例教學、真實項目任務等方法,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緊密結合。
(四)強化過程反饋,形成“多元閉環”的考評機制
針對評價單一、過程管理精細化不足的問題,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快“多元閉環\"考評機制建設,既要全面深化校企協同評價,將行業標準、崗位能力要求、企業案例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企業導師對學生實踐表現進行實時反饋[8];又要采用\"教師診斷 + 企業導師考核 + 學生自評十同伴互評十第三方認證”相結合的多元評價主體結構,依托大數據建構評價數據池;還要建立“評價一反饋一改進一再評價”的閉環運行機制,將考核結果反哺教學方案優化、協同育人模式創新,以此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提升為主線、以持續改進為目標的評價生態系統,使實踐教學管理從單向考核轉向動態調控,有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利用智慧化管理平臺,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實訓設備數據采集、實習過程軌跡記錄、技能操作視頻回溯等功能,構建任務發布一過程監控一數據分析一反饋優化的全流程管理體系,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質量改進機制。9]
四、結語
面向未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的改革趨向應聚焦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模式、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的突破,通過強化政策落地效能,引領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逐步突破產教“兩張皮\"的壁壘,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生態化發展格局,進而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國家戰略需求,最終實現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海濤,王艷麗.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協同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基于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三習兩訓”實例[J].教育學術月刊,2020(9):106-111.
[2]張雪翠,梁晨.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價值闡釋、要素確認和實踐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14):12-18.
[3陳維霞.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研究—基于產教融合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42-47.
[4徐林,王阿舒,湯允鳳.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實踐教學路徑創新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2):33-37.
[5]張雪翠,王屹.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22):50-55.
[6]王國光.全面質量管理視域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管理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21(11):60-67.
[7]張向平,柳士彬.數字化視域下高職教師實踐教學素養:現實挑戰、結構模型及其生成路徑J.成人教育,2024(9):73-79.
[8]周建松,陳正江.基于“雙高\"績效管理的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J.江蘇高教,2021(11):28-32.
[9]王國光,王麗萍,董阿妮.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管理的問題表征、失范成因及優化路徑[J].職教論壇,2023(6):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