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當今世界新形勢、新問題的準確把握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當今世界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對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我們通過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中國傳統天下觀的具體傳承和發展,可以窺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堪稱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第二個結合\"的典范。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及其時代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多次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發表重要講話,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1]2722014 年,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從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P61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指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522并從“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2J523-525五個方面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詳細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2]539這一中國方案的提出動因、愿景與實施路徑,使這一思想臻至完善并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被寫入當年的聯合國決議文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及其所引起的熱烈反響,回應了當前全球治理的諸多熱點問題,顯然是有其時代背景的。
其一,在全球一體化時代,人類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和威脅,如環境與資源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等。
正是這些共同的問題和威脅將人類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地球作為目前以及可預期的未來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其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類在過去一兩百年中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了諸如水資源短缺、全球變暖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全球性的,任何國家、民族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341所以,這些挑戰和問題必須通過平等互助、坦誠相待的全球協作才能得到有效應對和妥善解決。另一方面,霸權主義所造成的國際局勢動蕩和局部戰爭,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與發展,并導致了諸如難民潮和民粹主義高漲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也再一次證明,面對全球性的問題,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總之,人類因為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園和面臨的共同問題,而成為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其二,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5G”等互聯網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類從“國別史時代\"邁向更為緊密的“世界歷史時代”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條件。
具體而言,便捷的交通使得地理空間上的距離日益縮小,而互聯網即時通信的發展和普及則使得人們在心理情感交流上更為方便,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猶如面對面的交流。可見,無論是在現實還是虛擬的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未如此便利,從未如此密切,從未如此感同身受,人類邁向共同體的進程是大勢所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46人類作為一個命運相連的共同體已是不爭的事實,故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基于現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現實倒逼出來的。
二、中國傳統天下觀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非憑空而來,而有其深刻、豐富的理論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是其中之一,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可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源頭活水。中國傳統天下觀是古代先賢關于文化認同、政治結構以及世界格局的觀念體系,相關討論已頗為豐富,下文僅闡述其三個主要內涵。
首先,傳統天下觀關切的核心是“人\"如何在這個世界更好生活的問題。《說文解字》解\"天\"為\"顛也”,《說文解字注》則進一步解釋道:“顛者,人之頂也。\"2換言之,“天\"是相對于“人\"來說的,“人\"之上為“天”,“天\"之下有“人”。故而從“天\"字的字形、字義可以看出,天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天下觀\"實質上即是關于天下人,或者我們現在所說的整個人類如何更好生活的思考,進而衍生出人與人之間以何種方式建構何種社會組織而達到和諧共處的思想觀念。從思想層面來看,作為中國傳統學術之主流的儒學,始終將人在現實世界中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作為關切的核心,同時又以“天”作為人性與倫常之本原以及人之修養所要上達的最高境界,在這一意義上,儒學也被視為“天人之學”,所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這也說明傳統天下觀的實質內涵是人如何在世界上更好生活的問題。
其次,傳統天下觀有其地域觀念、政治理念的一面,但更多的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胸懷格局。山海環繞而又地大物博,形成了中國相對獨立完整的地理環境,這也使得中國傳統所指稱的“天下\"基本上并未突破今天中國的疆域。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天涯海角”“四海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表述中便可見一斑。但是,傳統的天下觀更為重要的內涵是一種“天下無外”“含容天下\"的思維方式。眾所周知,傳統天下觀如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基本要義一樣奠定于春秋戰國時期,彼時的諸侯國與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確有不同,而所指稱的天下也并非現在所知的整個世界。但就當時人們的認知而言,其天下觀已是跳出國家這一界限而達至整個天下,這種思維方式是西方國家在相同時期乃至現代所未能有的。正如趙汀陽先生所說:“中國的世界觀,即天下理論,是唯一考慮到了世界秩序和世界制度的合法性的理論,因為只有中國的世界觀擁有‘天下'這個在級別上高于/大于‘國家'的分析角度。\"總之,中國傳統的天下觀雖有其局限性,如地理環境的限制,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一個開放的、含容一切的思維方式和體系。我們今天也不應以今審古、求全于古人,而應繼承和發揚傳統天下觀之精粹,即“天下無外\"的思維方式和格局氣度,這是超越時空而具有永恒價值的。
最后,傳統天下觀認為構建合理天下秩序的紐帶是道德而非武力。中國傳統天下觀包含著天下可以建構合理秩序、人類可以和諧共生的堅定信念和美好的愿景,所謂\"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7343,而對于天下如何成為一家、人我如何一體則普遍認為在道德而非武力。相關的經典表述有很多,如:作為儒家內圣外王之綱領的《大學》將\"治國、平天下\"等外王事業建立在\"誠意、正心\"等內圣基礎上,認為只有道德足以配天的圣人以天德治天下方能實現天下大治;孟子則力主“王霸之辯”,認為天下可以輕易地統一于行仁義的“王道”,而非訴諸武力的“霸道”;《禮運·大同篇》則認為“大同世界\"的實現應基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732;墨子則認為天下之人和睦相處的最佳途徑即是“兼相愛”。以上先賢的表述雖略有不同,但其主旨是相同的,即認為合理的天下秩序之建立只能是以\"仁愛\"\"正義\"等道德為基礎和紐帶,武力只能服人一時而無法長治久安。這也形成了中華民族以德為本、愛好和平的文化基因。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傳統天下觀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天下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這種聯系并非簡單地繼承或因襲,而是在新時代新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而言,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傳統天下觀所關切的核心對象都是“人”,都是關于人如何更好生活的思考。但人類命運共同體更為直接地聚焦于人類,將傳統天下觀中所隱含的對人類的關切顯露無遺,而將其所具有的“一統天下\"等政治層面的考量徹底剝離。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的人不僅包含當今天下之人,還包括我們的后世子孫。正如習近平主席2017年初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所說:“瑞士聯邦大廈穹頂上刻著拉丁文銘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2J538這也必然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傷害自然終將傷及人類自身。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有很強的時代性,還有超凡的遠見和前瞻性。
其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繼承了傳統天下觀所具有的\"天下無外\"的思維方式和胸懷格局,而且摒棄了傳統天下觀中“華夷之辨”等具有時代局限性的一面,而更加平等開放、兼容并包。
傳統的天下觀將具有華夏文明的“中國”視為天下之中心,與之相對的則是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四方夷狄”。可見“中國”一詞最初并非國名,也并非只是就地理位置而言,而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換言之,傳統的天下觀雖然具有“天下無外”的思維方式,但在含容天下的同時卻暗含著由位于天下之中央的“中國\"到“四方\"逐步遞減的等級劃分,這一劃分的主要依據便是文化的發展程度,即所謂的“華夷之辨”。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則徹底摒棄了傳統天下觀的這一時代局限性,在充分認知、尊重各國文化的前提下一視同仁,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21543-544從習近平主席的論述中,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雖根植于中華文明并由中國提出,但并非主張以中華文明為中心、以中國為主導,而是需要世界各國各文明平等合作、同心協力、共建共享。
其三,傳統的天下觀主要是一種文化理念,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非簡單地繼承并停留在理念層面上,而是進一步落實到全球治理的制度實踐之中。習近平主席在闡發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時把重心放在如何構建和落實上,他說:“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2541可以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方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賦予了傳統天下觀新的生命力。事實上,中國作為這一方案的提出者,已為這一方案的落實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表率性舉措,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落地。“一帶一路\"在新時代積極打造與世界各國之間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可見其精神實質和最終目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一致的,無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習近平主席指出:“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一大批早期收獲項目落地開花。\"2J546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化理想為現實的唯一路徑。相信隨著“一帶一路\"等具體措施進一步有力地實施以及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參與,中國所貢獻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基于當今世界新形勢新問題的中國方案必能從藍圖變為現實,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J6,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與實踐,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天下觀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范,也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6]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