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5)03-0093-04
德育課程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它承載著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形成、發展和傳承的智慧和價值觀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人中小學德育課程,既是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遞,又能促進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以達到更好地培養人、教育人的目的。近年來哈爾濱市中小學積極將傳統文化與中小學德育課程工作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的重要作用
(一)促進中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方面,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中小學生樹立道德榜樣和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道德榜樣和行為準則,比如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舍生取義”、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這些道德榜樣和行為規范為中小學生提供了明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導向,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另一方面,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知行合一,注重培養人的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踐行,逐漸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如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勤勞節儉等。
(二)提升中小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文化相互交融,青少年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內涵。將其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能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儒家的仁愛、禮義,道家的無為而治等思想,以及詩詞、書法、繪畫、傳統技藝等藝術形式。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培養中小學生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讓學生接觸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當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認知和真正的認同后,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傳承和弘揚文化的責任感,使他們愿意主動去學習、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的現狀分析
為深人了解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效果,本文以哈爾濱市為例對市轄區的中小學校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共計發放電子問卷509份,回收問卷509份,回收率 100% 。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整體效果較好
近年來,哈爾濱市鼓勵各個學校結合自身特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融入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德行養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調查數據顯示, 85.07% 的被調查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及日常學校德育效果“很好”; 14.15% 的被調查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及日常學校德育效果“一般”; 0.78% 的被調查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及日常學校德育效果“沒有任何效果”。可見,絕大多數中小學生認為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及日常學校德育效果較好。但一些情況也不能忽視,要針對中學生的需求,在德育課程上開展更有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二)“課堂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最主要方式
目前中小學德育教育采取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家庭教育等多種方式來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受到了中小學生的廣泛認可。但在問及中小學生“最認可的融入方式\"時,“通過課堂教學”是中小學德育課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首選方式,加權得分為4.24分,有 82.28% 的被調查者將它排在第一位??梢妭鹘y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中小學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理想方式。排在第二位的是“校園文化建設”,綜合得分為3.02分。其中有 67.19% 的被調查者將校園文化建設排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中小學德育教育方式的第二位??梢妼W生和家長普遍認為德育教育主陣地在校園。最后在“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之間,“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得分為2.08分,而通過家庭教育的得分為1.53分。最后“互聯網教育”作為融入中小學德育的方式得分最低,僅為0.39分。綜上所述,在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仍然是認可度最高的方式,在后續開展德育教育時應作為主要抓手,而互聯網教育的應用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改進。(見表1)
(三)開展“民俗、傳統節日\"的活動方式更受中小學認可
了解和熟悉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助于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中小學生比較喜聞樂見哪些活動形式,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以學生最喜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形式進行排序,圍繞民俗、傳統節日開展活動(4.37)、賞析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影視作品(3.04)組織社團、社會實踐等活動(1.94)、開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辯論賽(1.59)、開展網絡教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0.51)。其中,“圍繞民俗、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得分最高,是學生最認可的活動形式。建議在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增加類似活動的開展,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并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加大對影視作品和社團、社會實踐等活動的宣傳力度,提升參與者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小學生雖然能夠非常熟練地使用網絡,但“開展網絡教學\"卻排在最后一位,這個問題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思考。(見表2)


(四)“互動和實踐\"的教學方法更受中小學的歡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方式能夠顯著影響中小學對于德育課程的接受程度。所以了解中小學生更認可的教學方式至關重要。根據問卷調查的加權分值進行排序,綜合得分最高的教學方式是“通過互動和實踐”,得分為3.49,是被認可度最高的方法,說明互動和實踐的教學方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中備受認可,這一方法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排在第二位的是“通過講解和討論”,得分為3.32,排在第三位的是“通過閱讀和寫作”,得分為2.21,最后較少人選擇“通過游戲和競賽”和“通過影視和音樂”這兩種方法,得分分別為1.29和1.25,建議在實踐中適量運用這兩種方法,但不宜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與此同時,在使用這些方法時,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以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見表3)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存在的困難
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整體效果較好,但在具體融入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難。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梳理,可以看到:
一是“傳統文化知識普及不足”。這被認為是融入中小學德育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得分最高,綜合得分4.02。同時它的首選占比高達 80.14% (即 80.14% 的被調查者將它排在第一位),這一問題凸顯了當前在教育體系中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不足。所以傳統文化知識普及不足的問題需要教育部門與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提升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水平。
二是“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這個選項綜合得分2.31,有 67.46% 的被調查者將這一選項排在第二位。說明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也是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在傳授傳統文化方面的水平。
三是“學生興趣和接受能力有限”。這個選項綜合得分2.24。表明學生自身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融入有一定影響。一方面,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教學,避免過于深奧或枯燥的內容。
四是社會和家庭環境發揮功能不足。根據調查“家長對傳統文化缺乏認識和支持”“社會環境對傳統文化教育支持不夠”,綜合得分依次為1.57和1.44。說明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見表4)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根據加權數據排序顯示,目前中小學德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重點關注的方面為,傳統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價值觀(3.49)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3.2)、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和名人事跡(2.39)傳統文化的禮儀和道德規范(1.93)、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0.48)。通過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禮儀和道德規范”在綜合得分中排名較低,建議在融入中小學德育時可以適當增加相關內容,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另外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得分最低,說明在中小學德育中可能沒有足夠關注傳統文化的藝術方面,建議在教學中增加相關內容,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效能
(一)加強傳統文化普及
針對目前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發揮作用。第一,教育部門應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相關政策,明確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將其納入教育教學體系。組織編寫高質量的傳統文化教材和教輔資料以及地方特色教材,確保內容準確、生動以及富有吸引力。第二,學校應積極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在校園內設置傳統文化宣傳欄、文化長廊等,展示經典詩詞、名言警句、傳統節日等內容。組織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應該鼓勵家長重視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給孩子講述傳統故事、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參加傳統文化活動等方式,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第四,鼓勵社會各界共同為傳統文化知識普及貢獻力量。要鼓勵支持媒體制作和播出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節目和紀錄片,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舉辦傳統文化講座、展覽等活動。
(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教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講授能力決定了傳統文化融人德育教育的傳播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學習和理解古代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領域的知識,以便能夠準確地傳達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學??梢远ㄆ诮M織教師參加傳統文化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講座和指導,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傳統文化知識、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方面。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參加學術研討會等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二是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分享傳統文化教學經驗和心得。此外,學校還可以與其他學校開展合作交流,共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三是教育部門和學??梢越鹘y文化教學資源庫,收集整理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學案例、課件、視頻等資源,供教師們共同使用。
(三)優化德育課程設計
優化德育課程設計,可以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德育課程設計過程中要精心謀劃,確保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入課程內容,以便更好地傳授道德價值觀,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一是因材施教,科學設計課程。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合理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比如在課程內容上,除了傳統文化基本概念、歷史淵源等核心概念闡釋以外,應通過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經典作品和名人事跡,更多地參與傳統藝術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二是重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的主渠道。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與德育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觀念。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三是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加深中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傳統文化遺址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如關愛孤寡老人、義務植樹等,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觀念。
(四)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創設環境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德育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應將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一是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學??梢酝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校園文化景觀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開展書法、繪畫、武術等社團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學校還可以在校園內設置傳統文化景觀,如孔子雕像、詩詞長廊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二是建設家庭和社會環境。家庭和社會的積極參與,可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家庭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強家庭環境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學??梢怨膭罴议L與孩子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共同參加傳統文化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政府可以加大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投人,加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參考文獻:
[1]周紫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EB/OL].(2023-07-04)[2024-12-04].https://reader.gmw.cn/2023-07/04/content_36674486.htm.
[2]練冰.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及對策研究[N].山西市場導報,2023-06-13(C03).
[3]李愛英.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芻議[J]學周刊,2022(36):103-105.
(責任編輯:姚麗張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