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核確定的教學目標,利用以語言文字為主體的教材資源,通過以“閱讀、表達、交流”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在情境化教學中充分滲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實現心育滲透的潤物有聲。本文通過多個教學實踐案例,從確立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活動、優化課堂評價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情境化教學中心育滲透的實施策略,以期為實際教學提供一定的實現路徑。
一、確立教學內容:挖掘、整合心育滲透的融合點
筆者對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進行了梳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因素,有效整合教材中心育滲透的融合點,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的德育價值,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工作。
(一)與作者對話,古今穿越,感悟人生價值
通過“穿越”,去營造虛擬的情境,實現古今的對話,是增強問題效果的一種不錯辦法。例如在《李憑箜篌引》的教學中,筆者通過“概括李賀的傳奇一生\"和“假設你是李賀,你會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呢?”兩個情境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中分享和談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使學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事跡、成長軌跡、個性特征以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更能使他們深入情境,感同身受,與作者精神上相遇,理解共情,從中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教訓,并以此為鑒,關照自我,加深對自我認識,加強對自我的心理建設,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質。
當然,我們還可以把作者(古人)拉到現代社會里來,想想作者面臨的那些舊問題與困境在當代社會環境里是不是有了新的解決辦法。
(二)與作品對話,悟情賦能,汲取精神能量
進入、浸入作品的品讀、文本的探究中,在作品呈現的具體情境里,了解主人公,走近主人公。也就是對文本本身情境的準確抓取和精心設置。例如在《老人與海》的教學中,筆者設置這樣一個情境體驗一“小說的內心獨白中,有很多的‘你'和‘我’人稱變化,畫一畫心電圖,看其中如何表達矛盾的心理情緒變化?\"引導學生分析,明確“你”“我\"矛盾沖突,兩個身份、四種意識。這樣的情境設置,就使學生一目了然,能夠審視、對比,“你\"和“我\"以老人的大腦為終極戰場,你來我往,此消彼長,永不停息。課文主旨就呼之欲出:真正的硬漢不是徒有其表的剛強,不是自帶光芒的無所畏懼,而是在重壓之下戰勝困境、戰勝自我的脆弱意識,以維持人類優雅的風度和不屈的尊嚴。
(三)與現實對話,應時入世,踐行理性思想
以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的教學設計為例,筆者安排了如下兩個情境任務:
情境任務一:身為沖浪達人,當你看到下面這則新聞時,會在新聞下面評論什么呢?
情境任務二:身為1818黃金眼的新聞記者,有熱心市民向欄目組爆料了下面一則新聞,你會怎么做呢?
通過讓對當下熱門新聞的思考、討論,引導學生順應時勢,積極入世,學會理性獨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站隊,客觀全面地評判新聞事件;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媒介素養,切忌使用網絡語言暴力,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社會輿論環境。在這一情境教學設計中,筆者將“學習判別媒介信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道德法律素養、營造積極健康環境”這兩個教學目標巧妙融合,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充分發揮教材的正面引導作用。
二、設計課堂活動:探索、實施有效的情境化教學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極探索有效的情境化教學方式,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的課堂教學活動,并在其中適時適當地滲透積極心理學因素,開展滲透心育的情境性課堂活動,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教師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積極有效的教學活動,潤物于有聲,有效引導了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一)課前演講,展示個人的別樣風采
每節課筆者都會安排學生進行三到五分鐘的課前演講,由學生自主選擇演講內容,暢所欲言。這項課堂活動,筆者從高一堅持到高三,在這個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學生在講臺前越來越從容自信,也越來越重視這一活動。學生往往都是精心準備,制作精美的課件,撰寫精彩的演講稿,盡可能展示自己的最佳風采。演講完畢,還會留有一定時間給學生們討論發言。因為學生們選擇的都是同齡人感興趣的話題,例如追星、游戲、體育等等,所以他們想說、能說、敢說。
例如一位女同學曾撰寫了題為“人類的贊歌就是勇氣的贊歌\"的演講稿,她從世界杯比賽中伊朗隊隊員全員拒絕唱國歌的事件為引子,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男女平等話題的思考,她說道:“我相信終有一天,在世界人民的努力之下,女性將會擁有平等的權益,世界會成為玫瑰盛開的舞臺,人類的贊歌會驅散所有的陰霾。”
這類教學活動的展開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語言建構與應用”能力,更大大提高了溝通交流的水平,使他們從中得到積極正面的心理反饋,有助于激發學習動力,形成學習生活的良性循環。
(二)短劇表演,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在教學《雷雨》《茶館》等經典戲劇篇目時,筆者將課堂舞臺全權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研讀劇本、創排短劇、角色扮演,走進人物的內心,從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中,體會人生的價值,感悟生命的意義,進而能更加積極地面對自己的困境,珍惜眼前擁有的生活。而學生們對課本劇的創排表現出極大的學習和表演熱情,短劇表演參與度極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像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們極大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而且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使學生獲得諸多正面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發揮了課堂這一主陣地對心育滲透的重要作用。
(三)音樂鑒賞,豐盈生命的美好情感
從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樂教\"開始,音樂鑒賞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就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課堂上的音樂鑒賞,特別是從語文的角度,對歌詞、節奏等進行細細品味,學生就能在音樂的浸染之中,提高想象力,增強感受力,豐盈生命的眾多美好情感,獲得對抗世俗世界的精神力量,進而培育美好健全完善的人格。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常常會引入既契合課堂內容、又能培育美好情感的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曲調中、在形象的歌詞里、在舒緩的節奏下,獲得心靈的慰藉和鼓勵,獲得生命前進的力量。
例如在《變形記》的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們陷入如格里高爾一般的絕望之中,筆者在課堂的最后,引入了周杰倫的《蝸牛》,讓學生在悠揚的曲調中,堅信:即使背負著重重的外殼,我們也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不言放棄,堅持自我,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不少學生在課后主動學唱這首歌曲,可見“樂教”的強大力量,這也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四)文字表達,留下青春的獨家印記
文字的表達,不僅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反觀自我、梳理自我、接納自我,因此課堂活動中的文字表達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語句的賞析、人物的理解、主題的概括等常規教學內容外,文字表達還應該關照到學生的內心活動,不只是寫出所謂的“正確答案”,更要寫出“我”作為獨特個體的獨特體驗。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而不必拘于哪種形式,或者一味追求對錯。在文字表達中,“我手寫我心”,引導學生發現自我,改變自我。
例如在《紅樓夢》整本書的教學中,一位學生就寫了薛寶釵的人物小傳。這位學生不認同薛寶釵是心機女的觀點,而是非常欣賞她“既能藏拙退守寂寞隱忍,也能苦心孤詣挺身入世”的處事態度,評價她為“無欲則剛的現實主義者”,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這位學生隨后還制作了課件,在課前演講環節,將自己的文字和大家分享。有了這樣的深入思考、深度寫作和深層表達,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考試的知識點,更是人生的大智慧,讓“思維發展與提升\"真實發生。
另外,還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布置了諸多類型的寫作。例如在《家鄉文化生活》的教學中,布置學生深入調查家鄉建設的現狀,撰寫一份微型調查報告,即“你的家鄉作業”:“請你周末回家時,找一位家鄉的老人聊聊天,了解家鄉文化生活的現狀,對這些現狀進行挖掘分析,寫一份微型調查報告,用作家鄉文化建設的參考。\"使學生不僅掌握微型報告的寫作模式和方法,更對家鄉生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認識和思考,提升了“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核心素養。
多樣化的文字表達訓練,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自我思考、自我表達,留下青春的獨家記憶,獲得積極的心理能量。
(五)親近自然,喚醒心靈的詩意熱愛
情境化教學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身臨其境。只有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走進綠水青山,才能讓他們真正感悟生命、滋養性靈,體會語言文字背后的無限魅力。
因此,在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茉苣》和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等內容的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親臨田間地頭,通過種菜種瓜,動手實踐,出力流汗,來錘煉品質、磨煉意志,進而達到“傳承耕讀文化,弘揚勞動精神\"的教學目標;或者來到古村采風,近距離感受家鄉的風物美、風景美、風俗美,通過手機鏡頭,用圖片和視頻記錄家鄉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發自內心地熱愛家鄉,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兩者都很好地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田間地頭、山水田園,都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三、優化課堂評價:追求、構建綜合評價體系設計
追求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方式,構建綜合課堂評價體系,是情境化教學滲透心育的重要路徑之一。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拓展多方面評價空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驗更多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增強學習動力。
(一)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對自身學習情況的評價,學生能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態,清晰自我定位,及時調整目標,避免陷入目標難以達成的消極狀態或是目標過于輕松的松懈狀態,查漏補缺,更上層樓。
(二)小組評價:相對于師長們居高臨下式的評價,學生心理上更愿意接受來自同齡人的評價。因此在筆者教授的班級一開學就以六人為單位,組建學習小組。在整個學期的語文學習中,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并通過組員之間不定期的互相評價,增強合作探究,共同提高進步。
(三)教師評價:不同于以往的唯分數論,筆者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出積極正面的評價,對學生的各項表現給予及時的反饋,使學生及時獲得成就感價值感,從而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而不是諸如“等你考到120分,我再獎勵你”之類,延遲學生心理滿足,導致學生陷入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緒中。
四、效果呈現:培育核心素養、提升心理能量
(一)學生表達欲望得以增強
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更愿意在課堂上發表自我的觀點,把所思所想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交流,有效疏導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和矛盾。例如,在課前演講環節,學生自信心倍增,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氣神。演講的儀態、聲音等都有顯著改善。
(二)學生心理問題得以釋放
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氛圍加強,營造了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壓力無形中得以釋放。例如,課前演講,課本演繹等,學生自主組織開展,鍛煉提升了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掌握了心理調節的多種方法,比如和同學傾訴、走進大自然等等,這樣不僅緩解了心理壓力,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得以提升
課堂中結合時政熱點的思考探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并在語文寫作實踐中,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使學生有更多的自我思考和正確的價值判斷,從以往的陶醉小我,到更多地關注大我社會中的小我作為。這正是將作文寫作和價值觀培養相結合的實踐成果,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筆者立足課堂教學這一心育滲透的主陣地,發揮語文學科優勢,將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情境化教學\"和心育相融合,從課堂內容的確立、課堂活動的設計、課堂評價的優化三個方面,進行了形式多樣、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探索和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不僅全面落地語文核心素養,更使心育滲透潤物有聲、風化于成。
參考文獻:
[1]顏丹鳳.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以“青春”單元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2(11).
[2]劉玉梅.高中語文課堂滲透積極心理品質的行動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21(06):35.
[3]葉麗娜.高中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價值與實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0).
(作者:單翔飛,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學校教師)
[責編:尹達;校對: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