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閱讀是新高考語文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綜合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句、提取關鍵信息及知識遷移等能力。但是,在復習備考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重視“因點設題”,機械按照某些考點設計相應的試題等現象。這導致學生答題“套路化”,思維“固化”,在一定程度上漸漸喪失“靈性”,甚至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我們有必要研究歷年高考真題,有效應對試題選材、命題形式的不斷變化,提高復習效率。本文以2020一2024年新高考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以下簡稱“近五年高考真題”為例,試圖通過綜合統計與分析,把握命題規律,探究備考策略,為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復習備考提供有效參考。
一、新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規律
為便于分析近五年高考真題規律,筆者從朝代、作者、作品、題材、育人導向五方面對其進行了簡要梳理與統計(如表1所示)。筆者發現,近五年高考真題呈現出如下命題規律。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把握這些命題規律,是教師進行復習備考的基本前提。


(一)統籌基礎知識,強化學科素養
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高考命題“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2在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中,對學生詩歌內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把握、表達方法的認識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例如,2024年新高考I卷《宿千歲庵聽泉》第15題A項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B項和D項考查學生對詩歌藝術境界的體悟能力,C項考查學生對詩歌描寫對象中情感因素的把握能力;第16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2023年新高考I卷《答友人論學》第15題A項和B項分別考查學生對詩歌首聯和頷聯內容的理解能力,C項考查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含義的理解能力,D項考查學生對詩歌表達方法的認識能力;第16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涵、把握詩歌主題的能力。由此可見,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立足“詩家語”,考查維度涉及詩歌內容、詩歌語言、詩歌技巧及詩歌情旨等方面,通過對綜合能力的考查來強化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考深度銜接,突出遷移運用
教考銜接最直觀地體現就是關聯統編教材。王本華指出,語文高考命題在關聯教材方面作出了許多有益探索。3在對近五年高考真題進行分析后,筆者發現,十套試題中有四套試題的內容關聯統編教材。例如,2024年新高考I卷《宿千歲庵聽泉》第15題C項中的“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和D項中的“蘭亭諸賢”,均關聯《蘭亭集序》;2024年新高考Ⅱ卷《雨后為山亭獨臥》第15題B項中的“夢回吹角連營”,關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2022年新高考Ⅱ卷《送別》第15題C項中的“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關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司馬》第15題A項中的“寫作時間\"和B項中的“一衣帶水典故”,分別關聯《琵琶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綜上,教考銜接重點在考查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對統編教材熟悉或者對課堂拓展重視的學生而言,能夠迅速從“已知\"遷移到“未知”。這樣的試題設計,也旨在引導師生真正重視、回歸統編教材,“吃透\"統編教材,而不是盲目“猜題\"和“刷題”。
(三)注重隨文設題,著眼詩歌個性
近年來,高考試題依托文本自身特點的命題越來越多。4縱觀近五年高考真題,發現也越來越注重“隨文設題”。例如,2024年新高考I卷《宿千歲庵聽泉》第16題針對詩中“泉聲”進行命題,要求學生深入詩歌特有情境之中,找到有關“泉聲”的內容,才能找出對比之處;2024年新高考Ⅱ卷《雨后為山亭獨臥》第16題針對“白頭心事\"進行命題,要求學生真正讀懂詩歌,才能準確理解“白頭心事”;2020年新高考Ⅰ卷《贈別鄭煉赴襄陽》第16題針對詩中頸聯進行命題,要求學生針對頸聯中“峨眉”“峴首”,分析其對表達離情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這種“隨文設題”要求學生在考試現場真實地閱讀“這一篇\"文本,明確\"這一題\"的答題要求。5這種命題方式,著眼詩歌個性,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詩歌,才能準確完成相關任務。可以說,這種命題方式更能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避免了學生的信馬由韁和套作,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四)重視情境創設,側重語文能力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規定,情境為高考考查載體。在近五年高考真題中,重視情境創設也是其命題規律之一。例如,2023年新高考I卷《答友人論學》第16題給出魏了翁的名言,要求學生結合詩歌主題,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2023年新高考I卷《湖上晚歸》第16題要求學生分析王國維觀點在詩歌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這兩道題均體現了“學科認知情境”,要求學生將試題文本與外部材料建立關聯,再深入解讀詩歌。再如,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馬》用古代贈寄題材的詩歌作為設題情境,屬于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2021年新高考Ⅱ卷《示兒子》用古代教子題材的詩歌作為設題情境,屬于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這類注重情境創設的試題,旨在通過情境創設,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的精神品格,提升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等。
(五)設問指向明確,體現人文關懷
“設問指向明確”是指設問清晰、明了,題干表述通俗直白,避免含蓄晦澀,在審題上基本不設置障礙。7例如,2024年新高考I卷《宿千歲庵聽泉》第16題明確要求分析“對比的方式”,學生答題時貼合題干指出關鍵詞“對比\"即可,無需考慮其他表現(修辭)手法;2022年新高考Ⅱ卷《送別》第16題題干中直接點明“如何表現離愁別緒”,學生可以明確知道這道題的考查重點是對作者情感態度的理解和抒情方式的判斷;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司馬》第16題題干指向詩歌“第二句\"中的“委婉勸告”,學生首先要著重賞析第二句,再結合全詩進行簡要分析;2021新高考Ⅱ卷《示兒子》第16題要求學生在理解“道在六經寧有盡\"和“熟讀周公七月詩”的基礎上,再分析詩人的用意。諸如此類試題,均設問指向明確,減少了審題障礙,充分體現了命題者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二、新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備考策略
結合上述對近五年高考真題命題規律的分析和具體高三復習備考經驗,筆者從以下四方面簡要論述新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備考策略。
(一)明確考試要求,把握教學方向
新高考語文試題主要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為命題依據。此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等高考改革重大政策文件,都對新高考命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為新高考命題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復習備考時,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等各項高考改革重大政策文件,在此基礎上把握教學方向和要求,設計有效的復習任務。例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而“學業質量水平4”是高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8因此,在復習備考時,教師要仔細研讀學業質量水平,尤其是“學業質量水平4”中的各項要求,將其融入具體的復習備考過程之中,并落實各項要求。
此外,教師還要充分研究《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等高考改革重大政策文件,了解語文學科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尤其是關于古代詩歌閱讀部分的具體要求。只有充分研究這些高考改革重大政策文件,才能更為準確地明確“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試本源性問題,從而明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可以說,這些高考改革重大政策文件為教師復習備考提供了諸多有益參考,也指明了教學方向。
(二)回歸統編教材,落實教考銜接
高考試題材料要呼應教材,增強與教材的關聯度。通過對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篇目進行簡要梳理,筆者發現古詩詞共有38首,約占課文總數的27.7% 。其中,唐宋時期的作品共25首,約占古詩詞總數的 65.7% 。此外,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比重也較大。可見,古詩詞在統編教材中有著重要地位。因此,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不能忽略統編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應要適時回歸統編教材,落實教考銜接。
例如,在進行“惜別送別詩\"專題復習時,教師首先可以歸納出歷年古代詩歌閱讀中的“惜別送別詩”,分析其具體考情、考點。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統編教材中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送元二使安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從統編教材中分析“惜別送別詩”常見的“柳”“酒”“亭”等意象、“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等常用技法、“依依不舍”“思念與牽掛\"\"勸勉與自勉\"等思想情感,對\"惜別送別詩”進行系統分析與總結,完善“惜別送別詩”的知識體系。最后,教師可以將《送別》《贈別鄭煉赴襄陽》《贈趙伯魚(節選)》等歷年高考真題作為復習任務,檢驗學生的復習情況。
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回歸統編教材,發現其與高考語文試題的內在關聯,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讓統編教材成為復習備考過程中的“源頭活水”
(三)強化真題訓練,優化復習效果
高考真題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學生備考的重要資料。10就復習備考而言,高考真題理應是學生復習的重要資料。但是,在實際的復習備考過程中,學生總有一種“歷年高考考過的題目不會再考”的認識,因而不夠重視高考真題。殊不知,語文高考真題具有極強的權威性與導向性,體現著高考命題趨勢,一些在歷年高考真題中出現過的題材或題型還會再次出現,如近五年高考真題中就有三年考查了“即景抒懷詩”。可以說,高考真題是復習備考過程中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高考真題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強化真題訓練,洞悉命題意圖,優化復習效果。
同時,教師也要學會靈活使用高考真題,從不同角度挖掘一道高考真題的多個考點。例如,在進行“觀點評價題\"專題復習時,筆者以2023年新高考Ⅱ卷《湖上晚歸》第16題有關王國維的觀點為例,著重分析了“觀點評價題”的題型特征、答題思路及注意事項等問題;在進行“描寫方式\"專題復習時,筆者又將該詩作為經典例題,引導學生分析第15題B項(“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中“動”與“靜\"在詩中的具體體現。這種反復“咀嚼”高考真題的做法,可以從多角度洞悉一道高考真題的多個命題意圖。作為學生,只有不斷做高考真題,研究高考真題,才能提高應考“實戰\"經驗,為真正的高考考試奠定基礎。
(四)探索多元命題,實現靈活應變
正如前文所述,高考真題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其探索多元命題。在探索多元命題時,教師既可以沿用古代詩歌閱讀材料,將題目進行改編,也可以找同題材詩歌進行重新命題。這種多元命題,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對真題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考驗學生考場靈活應變能力。
例如,在進行“哲理感悟詩”專題復習時,筆者發現2021新高考Ⅱ卷《示兒子》包含了陸游對子孫后代的嚴格教誨和殷切希望,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因此,筆者對2021新高考I卷《示兒子》進行了多元命題探索,要求學生思考“此詩是陸游教導兒子的經典之作。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汲取哪些寶貴的人生智慧?請結合具體詩歌談談你的啟示。\"經過對原試題的分析,大部分學生可以寫到要學習先賢、發奮讀書、生活勤儉等啟示。再如,筆者對2024年新高考Ⅰ卷《宿千歲庵聽泉》做了“請結合本詩賞析詩人描寫聲音的技巧\"和“請分析詩人借《蘭亭集序》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多元命題探索。這些命題巧妙銜接了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落實了教考銜接。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僅要讀懂《宿千歲庵聽泉》,而且要聯系《琵琶行并序》《季憑箜篌引》《蘭亭集序》中的相關內容。這種沿用高考真題材料進行的多元命題,會讓學生覺得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鮮感”。
總而言之,古代詩歌閱讀雖然是學生復習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但也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教師只要認真研究高考真題,把握其命題規律,有條不紊進行系統復習,自然會心中有譜、有法、有底氣,也會讓學生從容應對高考。
參考文獻:
[1]元慶國.2024年高考古代詩歌閱讀命題特點及備考策略[J].教學考試,2024(37).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9,35——40.
[3]王本華.關聯教材,引導教學應教盡教——高考語文試題在引導教學上的不斷探索[J].語文建設,2023(13).
[4]5]謝瓊.新高考隨文設題命題趨勢對語文教學的啟示和引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12).
[6]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
[7]韓延明.2024高考全國卷古詩閱讀考情管窺及備考建議[N].語言文字報,2024—8—28.
[9]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堅定文化自信激揚青春風采服務“雙減”改革: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卷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22(7).
[10]白尚禎.語文高考真題的價值與應用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4(9).(作者:郭培庚,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學教師;黃國建,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學高中語文教研組長、市骨干教師)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
書訊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學語文》編輯部主任張應中新著《縱橫詩話》將于2025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定價39元。
本書以傳統詩話形式,探討古體詩詞創作、修改與鑒賞等諸多問題,適于廣大詩詞愛好者、創作者以及一般讀者閱讀。內容方面,從詩內與詩外、寫作與修改、繼承與創新、鑒賞與批評等角度談論古體詩詞創作問題,并借事例提高讀者的古體詩詞鑒賞水平和寫作技能;形式方面,依傳統詩話體例,每則詩話闡發一個主題,言簡意賅,富有見地,能給讀者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