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選錄的詩歌有《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主旨都與\"青春\"有關,涉及古今中外,以現代詩為主。學完這些詩歌,單元寫作任務要求“結合本單元詩作和能夠引發你思考的其他作品,發揮想象寫一首詩,書寫你的青春歲月,給未來留下寶貴的記憶。注意借鑒本單元詩歌在意象選擇、語言錘煉等方面的手法,使詩作多一些‘詩味\"”
從“讀寫結合”的角度來看,寫作任務的安排是符合學習的規律的。但是真的去做,師生還是會發現不知從何入手。比如“意象選擇、語言錘煉\"方面,意象如何組合?“語言錘煉”要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開展教學。而完成這一個“點\"又只是整個“學寫詩歌\"當中的一個部分。
基于上述的思考,課題組就“學習詩歌\"安排了教學研討與實踐打磨。先是邀請課題組成員、宣城市作家協會會員趙政老師,為我們作了《高中生現代詩歌寫作的教學意義與方法指導》專題講座,幫助大家整體了解詩歌寫作的通用知識。后又從“學前案\"中調查得知學生創寫詩歌的困難所在一缺少“詩味”,不會詩意的表達。由此,圍繞多一些“詩味”,著眼于“詩歌的表達”,我們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探索了詩歌創作的具體路徑。
一、在“誦讀\"詩語中感知詩歌的韻律與節奏
雪萊的《致云雀》,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譯本為江楓所譯,第一節是:“你好啊,歡樂的精靈!/你似乎從不是飛禽,/從天堂或天堂的鄰近,/以酣暢淋漓的樂音,/不事雕琢的藝術,傾吐你的衷心。”該節娓娓道來,如同平實的對話,敘述著“云雀”盡情地鳴叫。詩歌用語流暢,句意完整,幾乎沒有倒裝、跳躍、突轉,但講究押韻,韻腳分別是“靈、禽、近、音、心”,音韻輕柔和諧,讀來親切悠揚,很是符合云雀的“樂音”似的歌唱。但是正是追求語意的順達,在詩歌的節奏上似乎就稍微遜色了一些。
教學時我們引進了查良錚的譯本,還是這一節:“祝你長生,歡快的精靈!/誰說你是只飛禽?/你從天庭,/或它的近處,/傾瀉你整個的心,/無須琢磨,便發出豐盛的樂音。\"明顯地,有了更多的停頓,且將“傾瀉你整個的心\"提前,形成跌宕;在標點的運用上也打破了只用\"逗號、句號\"的限制,加入了“嘆號和問號”,使語氣、語調的表達更為豐富;加上押韻,讀來抑揚頓挫,眼前似有云雀歡鳴、盤旋飛舞之景。
然而,更有節奏感的卻是郭沫若先生的翻譯,還是看第一節:“歡樂之靈乎!汝非禽羽族,遠自天之郊,傾瀉汝胸膈,涓涓如流泉,毫不費思索?!币怨朋w詩的形式,用整齊的句式表現出一種整飭之美;但打破了韻腳的束縛,上下句之間偶用平仄之對,讀來也朗朗上口,舒暢雅致,節奏明快。
通過誦讀,比較不同版本的翻譯,學生能夠直觀地看見并感受到現代詩歌的用語和句式的特點。即,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句式可長也可短,句意可順接也可前后調換,較之我國古代的詩歌,形式更加自由靈活。
其次,“分行”是現代詩歌最為鮮明的形式特點?!罢b讀”中,更能關注到完整表達與分行表達的豐富差別,進而體認到分行、停頓帶來的節奏變化和韻律之美。如“你從天庭,/或它的近處,/傾瀉你整個的心”,一句三頓(行)中凸顯了韻腳的綿密和節奏的起伏;如若用一句話表達,從句子的使用上,完全也是可以的。即“你從天庭或它的近處傾瀉你整個的心”。但這樣的完整表達只是自然地陳述了某個事實,讀起來也是平鋪直敘,缺乏一種在頓挫之中展現的吐音的飽滿和抒情的韻致。
再次,在“比讀\"之中學生對詩歌的意象也能有所體認,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如江譯中的“衷心”,查譯中用的是“整個的心”,而郭譯中除了用“胸隔”,還用了一個比喻“涓涓如流泉”,使之更加具象化。詩歌靠形象動人,正是在“誦讀\"之中,詩語中那些細微的形象才能在腦海中升騰起來,豐滿起來。
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單是純粹的說教,即使用再多的解析講授可能也無法讓人真切地感受,而發自己心、出自己口的高聲誦讀就能讓人獲得這種具體的體驗。積少成多,積微成巨,積隱成顯,最終就會沉淀為語感,變成一種無法言說但客觀存在的屬于自己的“緘默知識”。當在“創作詩歌”的時候,有了這種語感這種內化了的隱性知識一一的支持,一旦遇到某種方式的激發,便會自發地外顯開來,推動著詩歌韻律的自然流淌和節奏的有機生成。
二、在練“寫”詩句中斟酌意象的選擇與組合
散文可以用很長的句子來表情達意,優秀的散文也借助意象來傳遞情感,但“散文中的意象是被詩化了的典型”。試讀一個句子:“打開鳥籠的門讓鳥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贝司湎氡磉_什么?又是怎么來表現的呢?“鳥籠”的意象,天然地包含著“鳥\"對天空的向往與“籠”對鳥的有形的拘束,承載著自由的不易與失去自由的痛苦。這是讀者一眼便能發現的。美國華裔詩人非馬將這句話變換形式,換作了下面的表達,詩為《鳥籠》:“打開/鳥籠的/門/讓鳥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八孕略姴捎昧宋魑脑姺中袑懙霓k法,的確是很有關系的一件事。姑無論開端的人是有意的還是無心的,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因為這一來,我們才覺悟了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狈邱R的《鳥籠》除了“分行分節\"帶來的“韻律與節奏”的變化,其情感似乎也超越了簡單的對自由的呼喚、向往。原因在于“意象”的拆解與新的組合造就了語義的豐富、多元與變化。原本只是打開\"鳥籠的門”,讓鳥“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言有盡意亦有盡。而“分行”之后,打開的是“鳥籠”是“門”,讓鳥“飛\"還要“走\"(離開),把自由給“鳥\"也給“籠”。這一句中,“鳥籠”與“門”,“飛”與“走”,都是屬于同類的意象或行為,但分開后便更能具象化。但“鳥\"與“籠\"卻是一組矛盾體,“鳥\"是要沖破“鳥籠”的,“鳥籠\"是要鎖閉“鳥”兒的。給“鳥”以自由便是要限制“鳥籠\"的權利,剝奪“鳥籠\"的自由;給“鳥籠\"以自由,便是要禁錮\"鳥”,關住它的翅膀。此事古難全!但是,詩人將“鳥籠的門\"斷開,拆成兩個意象,由此打開“鳥籠\"與\"門”,“門\"開讓\"鳥\"就能飛走,“鳥”就獲得了被動的施予,而“鳥籠”的打開則獲得了一種主動的抗爭。此時,“鳥”與“籠”這對矛盾體便由沖突的狀態轉變成一種一致的追求,實現了對立中的統一。意象\"就這樣稍稍一動,讀者便在閱讀中獲得了更高層級的觀照與更多的思考。
這就是“意象”及其呈現方式賦予詩歌的豐富內涵與美學張力。由此,“學寫詩歌”,提煉“意象”組合“意象\"就是在形式上“分行分節”之后的必然之路
教學中可以由易到難,先設計一些“續寫”的活動。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要求“寫一首青春的詩歌”,不妨請學生仿照下面小詩的第一節,再續寫一節。詩為《青春》:“我說/青春的顏色是綠的/每一幀都歸于青蔥/你看那校園的樹/你看那春天的草”。此節詩歌,從內容上看,聚焦青春的“顏色”,由面到點,由抽象到具體。抽掉內容的內核之后,其外在的形式為:“我說/青春的……是…/每一…都…/你看那…/你看那……\"不追求押韻,不追求詩意的跳躍與留白。學生馬上就能仿寫:“我說/青春的聲音是歡快的/每一個音符都歸于快樂/你看那校園的晨曦/你看那春天的花朵”。
有了“讀后續寫\"的仿寫經歷,再加大一點難度,就可以設計“改寫\"的活動。如《哦,香雪》中的一段環境描寫:“一輪滿月升起來,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還有一叢叢荊棘、怪石,還有漫山遍野那樹的隊伍,還有香雪那只閃閃發光的小盒子。…在皎潔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綠色的,盒蓋上有兩朵潔白的馬蹄蓮。\"有學生這樣改寫:“一輪滿月/升起來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還有一叢叢荊棘、怪石/漫山遍野那樹的隊伍/香雪那只閃閃發光的小盒子/皎潔的月光/照亮了/盒蓋上的兩朵潔白的馬蹄蓮。\"這份限時的改寫,已經具備了詩歌的雛形,但在“詩味”上還比較淡薄。學生將原文中幾乎所有的物象都羅列進了“改詩”之中,各類意象堆砌在一起,未能挑選、加工與組合,這就沖淡了詩歌想要表達的情感。由是,我們引導學生思考:原文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情感)?原文中最主要的物象是什么?它們又是怎樣的關系?一番交流,師生形成共識:香雪,在黑夜中返回臺兒溝,終見明月升起,照亮大地“月光\"和“小盒子\"(鉛筆盒)應該是“改詩”的主要意象,其他的都是陪襯。于是完成改作,將“月光\"與“小盒子\"對照、融合。詩為《寶盒》:“滿月/是一盞高懸的燈/照亮山谷、小路、敗草、荊棘/和那滿山的樹/寶盒/是另一種明亮的燈/在香雪的手心/熠熠生輝”。
雖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多讀畢竟只停留在“吟”的層面,而創作必須要在寫作實踐中去實現。通過創設“讀后續寫”“文改詩歌\"等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寫作詩歌的興趣,更主要的是給予他們寫作詩歌的路徑支持,變“結果寫作”為“過程寫作”。這里,引導學生抓住“分行分節\"與“意象選擇、組合\"的竅門,來寫出一首像“詩\"的詩歌就不再是問題。當然,可能離“詩味\"還有距離,還需要進一步地去打磨。那么,接下來的修改就是少不了的動作。
三、在“修改”詩篇中凸顯詩意與情感
學習完“創作一首青春的詩歌\"后,楊俊杰同學寫作了一首詩歌,命名為《青春之歌》。原詩如下:“青春是一根樹木/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但都有各自的價值/青春是一根樹木/有的非常堅硬、精美/而有的卻長滿了蟲子,即將腐爛/然而精美的木頭可以打造出精品/腐爛的木頭只能為大自然輸送養料/青春正是這些樹木/努力學習的人正是精美之木/混在學校的人就是腐朽之木”。為了凸顯詩歌的韻味,建議他在句數的安排和核心意象的表述上加以調整。于是,有了這首《青春之木》:“青春是一根木頭/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青春是一根木頭/有的非常堅硬、精美/而有的卻長滿了蟲子,即將腐爛/青春正像這些木頭/或許會慢慢腐朽/或許會精美地存在”。
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中大量引用關于“木葉\"的詩句,辨析出了木的微黃、干枯的色態特征以及給予人們的秋天蕭瑟飄零之感的暗示性,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深刻共鳴。
說到“青春”,人們一般用“樹\"表達居多,因為“樹”就含有枝繁葉茂的暗示,與青春的生機勃發很是契合。初稿中,小作者運用了“樹木”這個意象,其含意給人較多的就是這個一般性的理解。改稿中不僅明確選擇了“木”,并且聚焦“木”的另外兩個相對的特征——精美與蟲蛀一一加以生發,不僅令人感到真實,而且畫面感鮮明。藝術來源于生活,“木\"的\"精美\"與“木\"的\"被蟲蛀\"較之“樹木”而言,更符合生活的事實,而反映在了“青春之詩”中,這個“木\"的意象的調整就新奇別致,產生不同的可能性,啟人深思。
本單元的詩歌創作貴在“意象的選擇”與“語言的錘煉”,而以“木\"寓指青春,這種“陌生化”的表達就出奇制勝,超越了大眾的“套板反應”,獲得了獨特的“詩味”與美學意義。所以,抓住學生寫作的閃光之點,引導他們遵循著生活和藝術的規律去反復修改;然后,在“修改”中不斷實現課時和課程的目標,學生詩歌寫作的素養就會有看得見的提升。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在第一單元后也附錄有“學寫詩歌”的知識短文,內容主要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詩歌需要形象;詩歌富于音樂性;情感、意象、韻律等都要落實到語言上。然而,編者安排的這個“知識短文”,內容雖很詳實,但是它的操作性、適用性距離實際還差得較遠,對指導“學寫詩歌”的幫助并不明顯。鄧彤老師指出:“在母語學習背景下,改善學生的寫作行為并不需要系統化的全面的寫作知識,而只需要對學生寫作中的一二處關鍵困難提供必要的支持,就足以促進學生當下的寫作學習。”[2]“學寫詩歌\"對高中生而言,大多是具有天然的興趣的,因為我們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但如何“學寫詩歌”,還是要教師自己去開發核心的“關鍵知識”,去尋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路徑與方法。
參考文獻:
[1]聞一多.詩的格律[N].晨報副刊,1926-05-13.
[2]鄧彤.微型化寫作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4.(作者:羅會武,安徽省廣德市教師發展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劉軍,安徽省廣德中學教師)
[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