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歌在整體音樂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地方民歌的音樂形態和傳統音樂形式的深入探索,從音韻、敘事、場域多角度進行音樂形態的分析,可以增加文化記憶建構的感官沖擊力,實現音樂審美與傳統文化傳承的融會貫通的目標。
一、桐城歌音樂形態分析
桐城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安徽城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音樂形式。以桐城歌為原型的藝術創作,為黃梅戲等多種藝術形式提供了靈感。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桐城歌”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桐城歌的音樂形態進行分析,更利于大眾了解當地風土人情,以歌曲鑒賞實現對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
首先,在桐城歌的音韻與音樂形態方面,桐城歌是皖南地區的民間山歌,具有高音走向等旋律音韻形態特點。在節奏的編排上節拍多變,使用地方特色樂器可以更好地展現音色特質,也能使桐城歌獨特唱法的人聲與樂器音色交相輝映。音樂表達更注重真實情感的流露,寓情于景、寓情于歌,使其音韻表達更具藝術審美價值,使聽眾在音樂欣賞中感受獨特的風土人情。
其次,在桐城歌的敘事音樂形態方面,桐城歌常以敘事為表達形式,如表達愛情、歌頌勞動、敘述瑣事、講述歷史等,這也與當地的鄉土氣息和歷史傳承緊密結合,使其敘事音樂形態獨具特色。在歌詞的設置上,通過記敘文般的插敘、倒敘等復雜結構樣式,提升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吸引聽眾進一步傾聽故事內容。在創作的敘事手法方面,運用夸張修辭手法,放大內心真切情感,更注重對文化信息的闡述。
最后,在桐城歌的地域音樂形態方面,桐城位于中國的中部地區,有山區、平原等多種地貌,在桐城歌的音樂形態表達上也體現了這一地域特點,結合地理實際因素進行創作,也會結合當地特色的節日習俗進行演出創作。在群眾中的表演形式傳承研究,更貼合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態。桐城歌在歷史發展中展現出多種文化形式的表達,實現文化的多元化創新,在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后,也吸引著更多民歌愛好者,進行地域音樂形態的藝術價值開發研究,這也是構建當地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桐城歌文化記憶建構的價值
首先,在音樂的熏陶價值方面,桐城歌由當地代代傳承,包含著諸多歷史故事、文化特色,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桐城歌的文化記憶構建時,這可以幫助音樂相關工作者對音樂的多種形式進行了解,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文化熏陶,更利于音樂工作者接受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音樂表達形式,通過音樂熏陶凈化心靈,通過對文化記憶的建構,實現音樂的創新傳承,進一步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表達形式進行深度挖掘與探索,關注音樂價值的熏陶力量,實現音樂品位與傳承價值的雙重熏陶。
其次,在音樂的審美價值方面,音樂的欣賞可以實現對音樂工作者及人民大眾音樂審美的提升,激發創作靈感。通過對傳統藝術音樂類型的深入研究,能夠幫助音樂工作者加深對傳統藝術的審美理解,實現文化記憶建構,使音樂工作者養成對傳統音樂形式主動探索研究的習慣,充分尊重創作者對這種音樂形式的差異化審美體驗,實現對音樂賞析興趣的調動,更利于培養音樂多層面融合的創造性。在音樂審美賞析中,實現音樂工作者創作能力的快速提升,根據不同審美體會進行創造性的聯想創作融入,也能使這一藝術文化傳承煥發新生機。在未來音樂創作的發展中,實現自我風格的創新培養,關注自身的創作風格優化。
再次,在自信認同價值方面,深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形式,是培養音樂工作者文化自信與增強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在對桐城歌音樂的研究中,可以通過記憶建構途徑促進文化自信認同感的建立,實現從音樂賞析到文化熏陶的進一步探究,通過耳濡目染的音樂賞析方式,幫助音樂工作者建立文化自信心。在未來的相關職業生涯發展中,運用傳統文化創作提升價值品位,也更利于實現全球化背景下輸出具有音樂文化傳承自信的人才的目標。
最后,在傳承弘揚價值方面,在對桐城歌的研究中,建構文化記憶傳承探究模式,關注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實現在現代化社會建設中,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讓音樂工作者自主肩負起對傳統音樂藝術形式的弘揚擔當。在傳承研究的過程中,避免音樂工作者對傳統音樂表達形式產生刻板印象,更利于音樂工作者在創作中實現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表達的融入。以音樂探究的視角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創作者的音樂賞析品位,形成良性促進發展的態勢。
三、桐城歌音韻·敘事·場域分析下的文化記憶建構策略
(一)深耕歷史傳承,明確創作思路
對桐城歌的歷史發展演變進行深入梳理,關注由古至今桐城歌的歷史文化演變發展過程,從多角度進行解讀,如政治、文化、風土人情等。深耕桐城歌的歷史文化傳承特色,明確對這種音樂形式進行深入研究的思路
通過對山歌的特色音樂表達特點進行研究,對當地的民俗文化發展進行了解,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對音樂創作表達的影響。也可以通過歷史傳承中的山歌進行橫向對比,比如與云南山歌、四川山歌等進行對比,從而理解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傳承特點。也可以進一步對黃梅戲著名選段進行欣賞,對黃梅戲借鑒桐城歌形式的戲曲特點進行分析研究,這也是一種對傳承創作的探索途徑。轉變音樂工作者對傳統音樂藝術形式的傳承態度,結合其自身創作風格的需要,進行傳承與創新思路的適當調整,加強對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深人研究,培養音樂工作者對于傳統音樂元素融人音樂創作的興趣,從而由文化熏陶轉型為自主性創作能力的提升。以此思路對現代音樂創作中融入傳統音樂形式的特色表達進行探索,更利于理解旋律的沖擊性與現代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性,避免產生固定化的音樂理解,提升音樂愛好者的音樂傳承與創新能力。
(二)注重文化元素,傳遞價值觀念
桐城歌蘊含著多種當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與音樂符號,也在傳達著特有的文化信息與價值觀念。
基于此,研究者應當在對傳統音樂形式賞析研究的過程中,構建文化記憶價值,從不同角度對音樂中的文化元素進行探索,更加深入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現形式的魅力。由淺入深地理解文化元素,實現音樂工作者在傳統文化傳承中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價值觀念創作。在進行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對桐城歌相關視頻進行搜集并播放,通過視聽手段調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對相關知識進行了解。近些年中國大力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電視臺拍攝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頻技術精良,具有良好的宣傳效果。在觀看相關視頻時,可以實現對桐城歌表現形式傳承的深層次理解。通過對文化歷史的深入研究,也可以建立文化自豪感,培養在音樂創作中運用多種文化元素的創新能力,嘗試在音樂創作成果中片段性地展示桐城歌,融入桐城歌的文化元素,如敘事的文化特色,實現音樂的創新性表達,也可以增強對這種文化形式的記憶。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提升音樂審美能力,也可以在實際音樂創作中,深入理解各種文化元素的創作優勢,實現個人獨特創作風格的表達。
(三)結合當代技術,注重創新傳承
音樂的創新傳承可以推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桐城歌的文化記憶傳播,不光局限于當代音樂藝術的音樂創作融入,更應加強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深人研究,關注音樂背景下的音韻欣賞、敘事的理解與場域特色的創新音樂融合。
結合當代技術進行音樂形式的創新傳承,提升對文化情感的認同,采用多種音樂研究的途徑,如音樂欣賞、創作分享等,也可采用智能設備,如用增強現實技術進行桐城歌模擬播放,仿佛置身現場,真實感受音韻的表達,通過模擬山歌對唱等多種音樂形態的研究,在感受中認識桐城歌的特色表達,實現對文化的認同,主動傳承、創新傳承。也可以積極參與音樂創新創作的相關活動,在活動中對構建文化記憶的項目進行研究,讓更多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愛好者感受這種獨特魅力的音樂形態與歷史文化特征。在創作過程中,對文化元素融入、敘事表達方式、場域特色傳承等進行創新表達,實現音樂實踐創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合,以音樂為媒介,共同促進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傳承,實現創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尋找相關傳統文化音樂類型,靜下心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形式的內在美進行探索研究。
四、結語
桐城歌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對于桐城歌的研究,不僅是對其音韻、敘事、場域等文化記憶的融入探索,更為音樂工作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音樂創作表現思路,能夠更好地實現傳統音樂形式的傳承和創新。
基金項目: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文化自信視閾下桐城歌的民俗內涵研究”,項目編號:2023AH052871。2023年度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人文社科青年項目“‘非遺’傳統與現代高校‘雙向奔赴’—桐城歌在桐城師專的傳承、發展實踐”,項目編號:TCSZ2023SKqn01。
[作者簡介]孫禺慧,女,漢族,安徽桐城人,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音樂教研室主任,本科,研究方向為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