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派畫家中,阿爾弗萊德·西斯萊(下文簡稱西斯萊)是對風景畫最忠誠的畫家。他一直堅持圍繞自然的田園風光展開創作,對于自然的光線和色彩向來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還運用獨特的藝術手法,營造出清新質樸的藝術氛圍,傳遞出對大自然的喜愛。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樸素美學強調自然,去除裝飾與本真。在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樸素美學的價值正面臨著商業化與形式化的挑戰。一方面,多數藝術家熱衷于采用“觀念化”與“后現代”的創作表達,致使作品內容空洞,偏離了藝術應有的審美特質;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創作者重新挖掘樸素美學的價值,借助簡潔本真的藝術表達,傳遞出豐富且深刻的內涵。這與西斯萊堅持自然本真的藝術理念存在共通之處,剖析西斯萊風景畫的樸素美學,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樸素美學在現代藝術領域中的意義與獨特價值。
一、概述
(一)西斯萊簡介
西斯萊身為印象派的風景畫家,其藝術生涯及作品,精準地詮釋了印象派的精髓,同時表現出他對自然美的獨特感悟。他與同期的莫奈、雷諾阿、德加等大師齊名。西斯萊的藝術之路開始于格萊爾畫室,這段經歷對他后來的創作有著深遠影響。格萊爾主張學生們走出畫室,直接在自然中進行寫生,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西斯萊深切體會到自然的魅力與真諦。西斯萊筆下的風景畫捕捉到了光影變幻的瞬間美,并運用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傳達出他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其畫作中流露的真摯情感,是他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他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幅作品,巧妙地把個人情感融入大自然中,創作出一幅幅直擊心靈的風景畫。西斯萊的藝術成就體現在他對印象派風格的準確把握上,更體現在他通過作品傳達出的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之情,以及真誠抒發的個人情感。他的作品促使每一位觀賞者重新審視和思考自然之美。
(二)美學范疇中的樸素美
“美學”一詞自誕生以來,其定義便一直處于模糊狀態,東西方不同思想家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西方,該術語最初由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提出并加以運用,西方人對美學的探索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像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大家,都針對美學議題發表過各自的看法,這些思想對后世美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學”一詞最早在一本名為《維氏美學》的日譯本中被發現,它被列入“美術門”,然而書中并未對其展開詳細闡釋。直到20世紀初,“美學”才在中國真正開始流行并得以廣泛使用,這一時期中國涌現出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魯迅等諸多杰出的大師,他們在藝術文化領域開創了全新局面,成為中國美學的奠基者,有力地推動了人們對美學的認識。
樸素美在中國美學領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可鮮明地呈現出美學形態里的高超藝術境界,最關鍵的是它可彰顯出事物的本質之美。這種美并非我們日常所理解的那種外觀的華麗,而是著重呈現內在的真實與純粹,它所強調的是自然的本來面貌,質樸且純真。無論在藝術作品、自然景致還是日常用品之中,樸素美都能得以體現。樸素美是一種自然本真的美,是一種干凈純粹的美,其具體形態表現為自然、本真、清純、簡潔等。這種不加修飾的美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意義,它不只是表面存在的東西,而是深入事物的本質,給予我們純粹的體驗。
、西斯萊樸素美的繪畫思想
自然每時每刻都存在于我們身邊,卻不容易被我們察覺。因此,藝術家捕捉自然美的行為便被賦予了更大的意義。西斯萊對自然的熱愛是純粹無雜質的,他深受格萊爾的影響,始終認為自然是畫家的老師,畫家必須親自走向自然,去感受并領會大自然真正的魅力,才有可能真正地用畫筆將自然描繪出來。
西斯萊繪畫中的樸素美學特征可被歸納為三點:自然性、去裝飾性與本真性。自然性體現為對原始自然狀態的忠實記錄;去裝飾性表現為拒絕華麗技法與戲劇化場景;本真性則強調情感的真實與克制。以《馬利港的洪水》為例,其水平構圖將畫面分為天空與水面,通過穩定的幾何結構傳遞平靜感;主題選擇洪水后的日常場景,而非災難的瞬間,削弱了敘事性,強化了自然本身的純粹;在情感表達上,西斯萊摒棄主觀渲染,僅以冷色調與微光對比暗示靜謐氛圍,使畫面成為自然的“無我之境”(見圖1)。
西斯萊在這幅作品中將目光放在了洪水過后的寧靜上,并沒有選擇去描繪驚心動魄的洪水泛濫場景。他以旁觀者的姿態,拿起畫筆記錄下自然的真實狀態,這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正是樸素美學的核心之一。西斯萊在色彩運用方面,主要采用了柔和暗淡的色調,其中灰色、藍色以及紫色等冷色調相互交織在一起,就好像給天空蒙上了一層陰沉的面紗一樣,呈現出烏云密布時那種壓抑的感覺,同時也營造出洪水帶來的潮濕與清冷的氛圍;然而他又巧妙地運用微黃的燈光、暖褐色的建筑等暖色調加以點綴,這仿佛是在黑暗之中點亮了希望之光,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抹溫暖與生機。這種冷暖色調的對比,還原了洪水過后的真實氛圍,還憑借“無雕飾”的筆觸傳遞出樸素美的本質,也就是自然本真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正如西斯萊所言:“色彩是繪畫的靈魂,它能夠表達出情感和氛圍?!?/p>
在《馬利港的洪水》中,西斯萊運用了細膩的碎點狀筆觸,細致地描繪了水面的反光、天空中云朵的形態以及建筑的輪廓,每一筆仿佛都在輕聲訴說著洪水過后的故事。西斯萊對于水的刻畫別具一格,細碎的小筆觸畫得沉靜且不慌不忙,只是在近處的水面以堆厚的筆觸來加強水的波動感和起伏感,在不完全調色中帶出豐富的色彩變化,營造出空靈、澄澈的水上世界。西斯萊對云朵的刻畫同樣細膩,他巧妙地運用不同形狀的筆觸來處理云朵的亮部和暗部。這種方式不僅使云朵的形態更加清晰,而且讓畫面顯得更加自然真實。他的筆觸看似簡單,卻體現出了西斯萊對自然的真誠熱愛,并展現出樸素美的深刻內涵。
風景畫在西斯萊的創作生涯里一直處于關鍵位置,他對于大自然的光線、空間以及整體構圖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看法。他以平視的視角、平等的態度去觀察自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不會刻意追求華麗的色彩以及復雜的構圖,而是依照內心、依照自然,運用最簡潔的筆觸以及最真實的色彩來呈現自然景觀。不論是畫面中的色彩還是筆觸,都是西斯萊用來呈現真正自然的藝術手法,因此他的作品可以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就像樸素美學所強調的,西斯萊借助簡潔且自然的藝術語言,傳遞出自然的本質之美,使得觀者體會到一種寧靜、平和的藝術氛圍。西斯萊曾說:“我總是試圖傳達我對大自然的第一印象,我認為這是藝術的基礎?!边@種對自然本真的追求,正是樸素美的核心所在。

三、西斯萊作品的審美價值
卡米耶·畢沙羅曾說,西斯萊是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他的創作題材大多數來自日常生活,自然中的萬物生長與消亡變化都在西斯萊的筆下呈現。他的作品洋溢著清新質樸又自然的獨特魅力,并非單純對自然的再現,而是融入了個人對生活之美的深切感悟,更是對自然界的深入探尋。西斯萊內心的情感,源于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深刻體驗,亦源于他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執著熱愛。這種追求反映出他內心對生活的渴望一一他期望以畫家的身份,再現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色彩。正是他的這份渴望賦予了他繪畫的創作動機,塑造出他獨特的繪畫語言。在他的作品中,觀者看到的并非繪畫技巧的展示,而是一種獨特的“靜”意,感受到他全身心的投入與堅持不解的精神。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平和專注,是對自然與藝術發自內心熱愛的真誠表達。他教會我們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純凈美好,用色彩去捕捉光影的瞬間變化,用畫筆去描繪生活的多彩絢爛。他的藝術成就不僅成就了他個人,更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簡介]種曉陽,女,漢族,山東棗莊人,河北科技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油畫創作與研究。范紫銘,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繪畫創作理論。指導教師:董雙葉,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與繪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