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情景劇作為群眾文化傳播的載體,通過歷史再現與記憶重構的雙重機制,在新時代語境下實現了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本文以文化記憶理論為框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紅色情景劇如何通過文本書寫、符號轉譯、情感動員與參與式敘事等策略,在再現革命歷史的同時重構其當代價值。
一、時代背景下的歷史闡釋與書寫
紅色情景劇的興起主要根植于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生態的深層變遷。在全球化與本土文化認同的碰撞中,文化自信的提升促進了主旋律作品的創新。紅色情景劇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弘揚了紅色文化,而且促進其發展,有助于彰顯文化自信,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紅色情景劇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得到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和引導,為其興起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紅色情景劇的興起本質上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適應新媒體語境的創造性轉化。中國擁有豐富的紅色歷史,需要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將這些歷史記憶傳承給下一代。
二、歷史再現邏輯與文化記憶理論
文化記憶理論(CulturalMemoryTheory)是20世紀后期興起的一種跨學科理論,主要研究集體如何通過文化形式,如儀式、文本、圖像、紀念碑等保存和傳遞歷史記憶,以及這些記憶如何塑造群體認同和文化傳承。與個人記憶不同,文化記憶是跨越代際的,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連續性,賦予歷史事件以意義。通過共同的記憶,幫助群體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紅色情景劇在群眾文化中的廣泛傳播是對文化記憶理論的深度闡釋和實踐。
情景劇與文化記憶的關系,可以從歷史再現、記憶建構與社會動員層面找到關聯
歷史再現方面,在忠于歷史真相的前提下,情景劇的劇情、人物、場景等核心創作素材來源于對保存歷史事件記憶的媒介與載體。通過對史料的再加工,從對敘事結構、對話模式等內容的“重構”,形成豐富立體的表現形式,保存和傳遞歷史記憶,讓這些歷史記憶塑造群體認同、國家建構并傳承文化。紅色情景劇通過舞臺表演、臺詞設計、音樂渲染等方式,將革命歷史“固化”為可重復體驗的文化符號,使觀眾在沉浸式觀演中產生情感共鳴,強化對紅色記憶的認同。情景劇對承載歷史的內容進行創作加工及闡釋,在傳遞歷史的同時,實現相應的文化功能。
記憶重構方面,文化記憶并非對歷史的客觀再現,而是基于當下需求的選擇性重構。紅色情景劇往往通過英雄敘事、苦難敘事等模式,將革命歷史塑造為更具實用性的話語資源,服務于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例如,通過聚焦紅軍戰士的團結與犧牲,將革命精神與國家復興敘事結合,賦予歷史記憶以當代意義。這種重構過程呼應了文化記憶理論中“功能記憶”(服務于群體凝聚的記憶)與“存儲記憶”(未被激活的歷史材料)的關系一一紅色情景劇通過篩選、強化特定歷史片段,將“存儲記憶”轉化為具有動員功能的“功能記憶”。
社會動員方面,紅色情景劇常以“情景再現 + 觀眾互動”形式呈現,進行儀式化的文化實踐,同時通過重復性展演強化記憶。例如,通過讓觀眾置身歷史場景,參與合唱革命歌曲,將個體體驗升華為強化集體記憶的儀式。此類展演不僅能傳遞歷史知識,還能通過情感動員構建“記憶共同體”,促進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整合。
三、再現與重構的地方案例分析
想要通過敘事策略實現紅色歷史的再現與當代價值的重構,實現情景劇功能作用及現實意義的最大化,就需要對敘事的路徑、方法、技巧等策略進行剖析和解讀。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以下簡稱湘西博物館)展演的紅色情景劇《賀龍和賀英》《崢嶸歲月魚水情紅色精神永流傳一套獸醫手術器械背后的故事》為例,筆者將從角色、場景、視覺輔助及相關道具、故事背景、事件、敘事方式、人物塑造、中心思想、深層思想表達、故事結構、資料來源方面來逐一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賀龍和賀英》的主角是賀龍和姐姐賀英,以兩人的親情為主線,突出革命家在革命低谷期的智慧與堅韌。通過“家庭支持”,強調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的力量,以及革命女性(賀英)的大局觀與革命智慧;《崢嶸歲月魚水情 紅色精神永流傳一— 一套獸醫手術器械背后的故事》的主角朱顯明是一個普通獸醫,作品以“獸醫的手術器械”為線索,展現了軍民互助的魚水情。以“普通人的奉獻”凸顯“人民支持革命”的決心,強調軍民一心,最終指向“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

為了襯托主線故事、強調主題和主角的事跡,作品設計了相應的輔助場景和道具:茅草屋象征著革命環境的艱辛和日常生活的樸素;信件、獸醫手術工具、文物柜等元素有助于提升故事的真實性和信念感;賀龍雕像、浮雕畫面、紀念館等場景為連接歷史記憶提供視覺輔助。通過“物證 + 檔案”的方式構建“微觀史”,凸顯普通人在歷史中的貢獻。情景劇的表演讓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從傳記、文物、史料、檔案中“復活”,穿越時空,進入普通大眾的視野。
從敘事結構與手法來看,作品以歷史背景引入,以“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分述事件細節,最終升華至紅色精神的傳承,通過對話、場景還原增強代入感,以“情景再現 + 旁白”的形式串聯起歷史與現實。
四、紅色情景劇敘事策略的實踐路徑
紅色情景劇作為承載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形式,其敘事策略展現了獨特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在時間維度上,它采用歷史再現與當代重構的雙軌模式,既保持了線性歷史進程的客觀性,又通過藝術重構賦予歷史事件以當代解讀。在空間維度上,它構建了地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雙重象征體系,通過標志性場景的符號化處理,將物理空間提升為革命精神的具體體現。在人物塑造方面,它采取了典型化與平民化相結合的策略,既刻畫了具有史詩氣質的英雄形象,又通過平民視角展現了集體記憶的溫度。
在敘事結構的設計上,情景劇通常采用“危機一覺醒一抗爭一升華”的四段式模型。這種結構不僅與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承轉合邏輯相契合,也符合現代戲劇的沖突原則。創作者通過設置象征性的儀式場景,巧妙地將個體命運與集體命運同構,使得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懷在敘事中產生共鳴。
五、結語
當下,紅色情景劇通過敘事策略的創造性轉化,正在完成從意識形態載體向審美本體的回歸。這種藝術突圍既是對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中國故事講述方式的創新探索。當主旋律敘事與藝術規律實現深度融合,紅色情景劇作為文化記憶的實踐載體,通過藝術化的敘述和儀式性的展演,在歷史再現、意識形態傳播和社會認同構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以其獨特的審美特質,在新時代的文化版圖上描繪出更加鮮明的精神坐標。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立項課題“博物館引入紅色情景短劇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可行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SP22YBC087。
[作者簡介]劉欣,女,土家族,湖南鳳凰人,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事務中心(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