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發展至今,已經擺脫了西方藝術家及藝術觀念獨大的局面,越來越多來自東方的面孔被國際了解和認可。這些具有強烈“東方風情”的藝術家帶著獨特的東方文化,以不同的視角和理念試圖“再平衡”國際當代藝術力量。這不禁使人想到在當代藝術界大放異彩的“火藥藝術家”—蔡國強。火藥的使用使得蔡國強的作品具有特色鮮明的“東方烙印”,在帶給觀眾奪目的視覺盛宴的同時,蔡國強也將蘊含東方哲學思想的審美植入當代藝術土壤中,一方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目光關注,另一方面也促使越來越多具有東方特色的藝術家發掘當下國際藝術格局中“東方元素”的出色表現。
一、什么是東方元素
東方元素是指東方文化體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些可感知因素,它往往以一種文化符號的形態展現在大眾面前,是相關國家在其悠久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鮮明、獨特的文化形式,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審美和精神世
界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以中國為例,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型國家,是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社會和宗法制的封建社會相互影響和作用下形成的。中國文化講究以和為貴、以人為本,古代社會活動多數依賴人際關系,法律意識淡薄。文化哲學家梁漱溟曾指出:“團體與個人,在西方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乎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間就家庭關系推廣發揮,而以理論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因此,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在儒、釋、道三家思想之上,并在長久的社會發展中融合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注重道德修養,推崇道義,并且追求淡泊名利、儒雅高節的思想節操。近半個世紀以來,蘊含著神秘東方元素的當代藝術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東方文化體系,其中蔡國強的藝術作品及國際化藝術經歷備受矚目。
蔡國強的藝術經歷
蔡國強,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5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1986—1995年旅居日本,而后移居美國。蔡國強是東方藝術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也是當下國際藝術領域中最具開拓性的藝術家之一,以強悍的視覺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力量活躍于全球。其作品涉及架上繪畫、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多媒體等多種表現語言,廣泛而豐富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中多樣的視覺藝術符號,如木船、箭矢、火藥、猛獸及汽車等。其中,“火藥”是蔡國強的藝術創作中最具特色和最鮮明的符號。
蔡國強初到日本的這段時期,最為重要的作品便是“外星人系列”火藥作品。在室外實施的一連串大規模爆破計劃,使他獲得了日本文化大獎—“廣島獎”,成為該獎198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中國藝術家。蔡國強之所以能夠引起轟動,依靠的是火藥爆破過程中產生的巨大視聽震撼,而后轉瞬即逝。這是一種喚醒日本人靈魂的聲音,似在黑夜中突然亮起的燈塔。由于當時日本正經歷西方化轉型,社會各界熱切地反省近百年來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成果,充滿對傳統文化衰敗的焦慮,蔡國強的出現使他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了某種信心。
在《為外星人所做的計劃》中,大量火藥被點燃后噴射至空中,在空中爆炸形成設定的圖案或圖形,然后煙霧慢慢在空中消失,仿佛什么也沒發生。這是火藥特有的性質:一方面,瞬間爆炸接著瞬間消失,不會長留在空中也不會毫無痕跡,這種狀態極具中國人對傳統精神的認知,中國人自古以來便認識到繁華不會長久,再美的鮮花也有敗落的一刻,不論是繁華還是消逝,都是一個輪回的過程,燦爛過后是消亡,消亡之后是再生;另一方面,火藥散發出的黑色、白色煙霧在視覺上猶如中國人對世界最原始的認知,即天和地、陰和陽,世間萬物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能圓滿。所以火藥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除了具有觀賞價值之外,實際上也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一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三、蔡國強作品中的東方美:美是“天人合一”
在東方傳統文化認知中,人們能感知到的美的東西是由多種因素聚合而成的,某件事物之所以被認為是美的,并不是因為這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能讓人感受到美的事物,首先是人和這個事物之間產生了感情上的互相滲透,由互相滲透產生了共鳴、同構的想象,在想象的驅使下引發了人們精神上的某種觸動。1
《有蘑菇云的世紀一為二十世紀作的計劃》是蔡國強到達美國之后的第一件作品,也是極為了不起的一件作品。作品仍然是運用火藥技術,在戒備森嚴的美國軍事核試驗基地里,蔡國強手持發射器,按下按鈕,一朵潔白的無放射性的蘑菇狀煙塵緩緩升起,十幾秒后隨風消逝。攝影師記錄下這戲劇化的瞬間,微型蘑菇云被塑造為符號意義上的警告和療傷,在這片疆土之上反映出藝術家對于核爆的想象。核試驗一方面匯聚了人類最尖端科技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如潘多拉魔盒的開啟,帶來無盡的恐懼,在當今語境下,后者尤為突出。蔡國強的這件作品在視覺上與符號觀念產生的極為強烈的反差,幽默卻也深刻地回應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象征符號。
在傳統東方文化中,人和物的相互交融才能形成美,這件作品恰恰體現了這一點一一作品中人、火藥、基地場景融為一體,人本身并不具有美感,火藥、場景亦不具有美的因素,但三者在一定條件下的聚合便會產生情感和景物的交融和碰撞,進而讓人感受到事物本身之外的美的因素。蘇東坡有一首著名的禪詩《聽琴》:“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意思是說:如果琴聲來自琴本身,那琴放在琴匣中為何不會發聲?如果說琴聲源自手指的撥動,為何不在你的指尖直接聆聽?此詩通過哲學思辨探討琴音與手指的關系,揭示了“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道理。正如蘇軾所要表達的,我們所聽到的美妙音樂既不屬于琴本身,也不是人的手指發出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共同達成的結果。
四、蔡國強在作品中體現的中國傳統生死觀
2009年12月11日,蔡國強受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和紡織工坊博物館的委托,以中國古老的諺語為靈感創作了《花開花落》這件作品。這是一個有關逝者與友誼的作品,懷念辭世的費城藝術博物館前館長安妮·德·哈農庫特(Anne d′ Harnoncourt)與紡織工坊博物館創始人瑪麗安·博爾頓·斯特勞德(MarionBoultonStroud)之間40年的友誼。
“花開與花落,消亡與重生”,這是所有哲學體系都繞不開的一個核心話題,對生死的探究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基礎。蔡國強通過激烈的火藥爆破形式,在美術館的大門外炸出了一朵燦爛無比的花朵,但隨著火藥的耗盡,花朵也隨之慢慢凋零,化成一縷縷白煙消失在空氣中。這件作品所要傳達的是一個東方人對生死深刻的理解,花開花落,生死輪回,更多的是一種超越生死的理念,將這種超然的理念通過爆破藝術和花朵的形式來表現,同時又是對友誼的祭奠,將傳統東方哲學思想與人的情感相互結合,進而達到意料之外的深度和廣度。
五、結語
蔡國強的藝術創作給21世紀的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東方精神和東方情懷,這種有別于西方主流藝術思潮的獨特藝術內涵影響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軌跡,將巨大的且“飽含深情”的東方文化搭上世界主流藝術的列車,這無疑將世界的眼光吸引到東方的土地,這片擁有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地將會再次煥發新的光彩和新的活力。近百年來,東方世界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發展都落后于西方,以至于眾多優秀的藝術和文化鮮為人知,但隨著如今越來越多來自東方的藝術家帶著具有深厚東方元素的藝術作品在世界的舞臺上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人在當代語境下的藝術作品中認識和了解東方文化以及東方哲學思想,這將會推動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學習、研究、傳承和發揚東方文化。
福[作者簡介]路通,男,漢族,河南商丘人,廣州藝碩博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辦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