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思南縣如何利用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新開發活態旅游產品,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對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與創新應用,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旅游產品開發策略,旨在提升游客體驗,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地方經濟收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雙重目標。
關鍵詞:活態旅游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1.040
1 烏江流域思南縣的歷史背景及文化意義
1.1 烏江流域思南縣地理位置及自然資源
思南縣位于貴州東北部的烏江流域,地處武陵山脈余脈,境內山川秀麗,河流縱橫,氣候溫和濕潤。烏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自貴州境內流入重慶,貫穿思南縣南部,為該縣提供了天然的水運資源。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烏江不僅是思南的經濟命脈,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①。正是因為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思南縣成為連接內陸與外界的重要樞紐。
思南縣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其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思南縣境內擁有大面積的森林、礦藏和水資源,尤其以烏江沿岸的漁業資源和農產品生產聞名。這一地區盛產茶葉、藥材和水果,是思南人民自古以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古代,烏江的航運使思南成為物資流通的重要節點,推動了該地區的經濟繁榮。同時,思南的自然環境對其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烏江沿岸梯田與山地農業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生產模式,山地地貌也影響了當地建筑形式、居住習慣和文化風俗。例如,思南縣土家族和苗族居民在建筑上多采用干欄式結構,以適應山地環境。此外,烏江的水文特性也塑造了思南縣豐富的水文化,烏江沿岸居民的漁獵、捕魚活動成為該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烏江流域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
思南縣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發源地。思南地區的文化遺產以多樣性、地域特色和傳承價值著稱。
1.2.1 思南僰牌
思南僰牌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娛樂活動,起源于烏江流域的思南縣,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僰牌是一種紙牌游戲,因玩法復雜且需要高超的計算和推理能力,深受當地人喜愛。思南僰牌不僅僅是一種游戲形式,還承載了思南人民的智慧與傳統文化。僰牌的玩法多樣,有些類似于現代撲克牌,但更強調策略性和心理博弈②。僰牌最早是當地僰人祭祀、祈福或慶祝豐收的活動,后來逐漸演變為民間的娛樂游戲。在僰牌的對局中,參與者既要有運氣的助力,更要依靠自身的判斷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思南僰牌也象征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智慧博弈與和諧共存。
1.2.2 思南花甜粑
思南花甜粑是思南縣的一種傳統節慶食品,已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食品以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和文化象征性成為思南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花甜粑通常在春節、婚慶等重要時節或慶典上制作和食用,象征著團圓、吉祥和甜美的生活。花甜粑的制作工藝講究,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經過蒸煮、發酵等多道工序后,制作出形態精美、口感軟糯的糕點。花甜粑之所以被稱為“花”,是因為其表面常用天然植物染料點綴成花紋,象征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食用價值外,思南花甜粑還具有社交和文化功能,每逢重大節日,家家戶戶都會制作花甜粑,并互相贈送,表達祝福與團結。
1.2.3 思南花燭
思南花燭是思南縣特有的婚嫁習俗中的重要象征物,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思南花燭是一種在婚禮和祭祀場合使用的裝飾性蠟燭,其外形精美,蠟燭上通常雕刻或繪制著龍鳳、花卉等吉祥圖案,寓意著婚姻的幸福美滿和家庭的繁榮興旺。花燭的制作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手工雕刻完成,整個過程非常講究,既要在蠟燭的造型上追求美觀,又要在圖案上表達深厚的文化寓意。在婚禮儀式中,花燭不僅是裝飾品,還象征著新婚夫婦的愛情長久和家庭興旺。隨著時代的發展,思南花燭逐漸成為思南人民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其背后蘊含的吉祥、幸福與傳統倫理觀念,彰顯了思南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
1.2.4 思南花燈戲
思南花燈戲是烏江流域思南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戲曲形式之一。作為一種傳統戲劇,思南花燈戲融合了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文化特色。花燈戲主要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慶期間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內容通俗易懂,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③。花燈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它最初是一種以祈福、驅邪為目的的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為民間的娛樂活動。花燈戲的劇目大多反映農耕生活、愛情故事和民間傳說,生動再現了思南地區百姓的日常生活與情感世界。表演時,演員們穿著華麗的戲服,伴隨著鑼鼓和嗩吶等傳統樂器的演奏,以夸張的肢體動作和豐富的表情,營造出歡樂、祥和的氣氛。思南花燈戲不僅是當地人文化娛樂的重要形式,更是傳承思南民俗、歷史與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通過花燈戲的演出,思南人民得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種戲劇形式在不斷發展中保留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并逐漸成為思南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烏江流域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為考察烏江流域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本研究組織了一系列田野調查活動,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深入分析,發現目前烏江流域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2.1 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納入旅游產業體系中,但是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愈發嚴重。許多開發項目在規劃時,往往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層次內涵的挖掘,導致旅游產品過于雷同,無法體現出當地文化的獨特性。例如,思南花甜粑這種本地傳統美食雖然在旅游市場上有了一定知名度,但與其他地方相似的產品沒有顯著差異,難以凸顯其非遺特色。這種同質化現象使思南縣的非遺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無法吸引更多的高質量游客。游客在體驗過程中感受到的只是表面化的文化展示,缺乏深度的文化內涵傳遞,從而削弱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吸引力和市場價值。
2.2 文化體驗與參與不足
在當今旅游市場中,游客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感。相較于單純的旅游觀光,游客更希望通過互動、參與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內涵。然而,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文化體驗和參與度仍然較為不足,游客的參與感較弱。例如:思南花燈戲作為一種地方傳統戲劇,盡管其表演生動有趣,但是游客多為被動觀賞,無法親身參與其中,難以深入體驗到花燈戲背后的文化底蘊④;思南僰牌作為一項富有歷史淵源的民間娛樂活動,也缺乏互動性強的體驗項目,雖然其文化價值深厚,但是游客通常只能通過簡短的展示或介紹來了解其內容,沒有機會親自參與游戲,體驗其中的博弈智慧與文化內涵。文化體驗與參與不足直接影響了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滿意度,使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
2.3 非遺傳承人流失嚴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依賴于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傳授。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思南縣諸多非遺項目面臨傳承人流失嚴重的問題。由于經濟發展壓力和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興趣不足,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逐漸老去后,年輕一代缺乏接班人,一些重要的非遺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⑤。例如,思南花燭的制作技藝復雜且耗時,而市場收益較低,很多年輕人不愿投入時間學習這一古老的技藝。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思南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過程中,必須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支持,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非遺技藝的學習與傳承。
2.4 旅游市場品牌力不足
盡管思南縣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是其在旅游市場上的品牌影響力仍然不足,未能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思南縣的非遺旅游品牌推廣較為局限,缺乏系統的策劃與包裝,導致思南縣的非遺旅游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較低。即使是一些具有潛在影響力的非遺項目,如思南花甜粑、思南僰牌等,也未能有效利用現代傳播手段進行推廣。旅游品牌力不足還體現在市場定位不清晰和品牌文化宣傳力度不足上。思南縣的非遺旅游開發往往只是停留在區域性推廣,缺乏對外界市場的開拓。很多游客對思南縣的非遺項目知之甚少,難以被吸引到當地體驗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針對這一問題,思南縣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強品牌策劃和推廣來提升非遺旅游的市場影響力。借助新媒體、社交平臺等現代傳播工具,擴大對外宣傳,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和關注思南的非遺文化。除此之外,還應建立統一的非遺旅游品牌,將各類非遺項目與當地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思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在全國范圍內的吸引力。
3 烏江流域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建議
烏江流域思南縣是貴州省的重要文化腹地,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思南僰牌、思南花甜粑、思南花燭、思南花燈戲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彰顯了該地獨特的文化魅力。然而,面對旅游產品同質化、非遺傳承人流失等問題,如何在現代旅游發展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關鍵課題。
針對調研結果,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3.1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保護和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根本。烏江流域思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當地居民歷史的載體,也是思南縣文化獨特性的象征。
一方面,應完善非遺保護政策,進一步建立健全與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匹配的法律法規,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章可循。同時,政府需加大對非遺項目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保護基金,用于資助非遺傳承人和支持非遺保護項目的實施。此外,還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通過與學校合作,開設相關非遺課程,讓學生從小接受非遺的熏陶,從而增強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比如,思南花燈戲作為一種地方戲劇藝術,需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兒童戲劇培訓班等形式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以此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
另一方面,應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力度。非遺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力量,政府應在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對傳承人進行扶持,特別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地位。同時,還可以建立傳承人資質認證制度,并通過評選優秀傳承人、開展技能競賽等方式,激發更多人參與非遺技藝的學習與傳承。
3.2 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形式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形式已無法滿足當代游客對多元化、個性化體驗的需求。為此,思南縣需要在旅游開發上進行創新,推出多樣化的文化體驗項目,提升非遺旅游的吸引力。思南縣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設計主題性旅游線路。例如,將思南花甜粑、思南僰牌、思南花燈戲等多項非遺資源串聯起來,打造“非遺體驗之旅”,讓游客在一天的行程中不僅能夠品嘗到思南的傳統美食,還能親身參與手工制作活動和非遺表演,增強文化互動體驗。除此之外,非遺可以與當地自然風光、生態旅游相結合,打造“文化+生態”的復合型旅游產品。例如,將思南花燭的制作技藝展示與當地的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非遺工坊+田園體驗”的綜合旅游產品,讓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3.3 利用數字技術增強文化體驗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逐漸應用于旅游行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體驗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思南縣可以利用這些數字技術,增強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沉浸式體驗,從而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參與性。
一方面,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資源的在線展示。例如,開發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通過3D建模和虛擬導覽的方式,讓游客即使身處外地,也能通過互聯網參觀思南的非遺展覽。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游客可以在線體驗思南僰牌的游戲過程,甚至可以通過互動界面“參與”其中,感受這項古老游戲的魅力。另外,還可以通過直播技術,將思南花燈戲等表演藝術帶入網絡平臺,實現“云旅游”和“云演出”,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
另一方面,思南縣可以利用AR技術豐富游客的現場體驗。例如,在參觀思南花燭的制作過程中,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掃描相關實物或景點,獲得詳細的文化解說和歷史背景,進一步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同時,通過AR互動,游客還能親自嘗試虛擬的花燭制作過程,增強參與感和趣味性。借助現代技術手段,不僅能讓非遺更具吸引力,還能有效提升游客的滿意度。
3.4 加大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創建
思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要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品牌塑造至關重要。一個強有力的旅游品牌能夠增強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游客,同時也能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首先,應加強對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整體規劃和品牌建設。可以根據思南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資源,創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品牌,并通過統一的品牌形象和宣傳策略,向外界推廣⑥。
其次,可以通過跨界合作提升品牌影響力。思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與其他行業進行聯動,比如與影視、音樂、游戲等產業相結合,通過現代化的娛樂形式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后,要注重品牌的市場推廣策略。現代傳媒手段,特別是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能夠有效地擴大思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可以邀請旅游達人、文化博主等到思南縣體驗非遺,并通過網絡分享其旅游體驗,進一步帶動線上線下的互動和傳播。
注釋
①黃大勇,謝正發.烏江風情廊道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6):29-34.
②蔣莉莉.烏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R]//黃勇,王前.貴州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5~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③楊麗.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22):34-35.
④馬爽爽,陳淑惠.淺析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思南花燈[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2(9):63-65.
⑤張江福.思南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J].中共銅仁地委黨校學報,2011(6):75-77.
⑥楊洪.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數字化發展路徑的優化:以貴州鄉村旅游甲級村寨為例[J].當代農村財經,2023(6):47-49.
參考文獻
[1]黃大勇,謝正發.烏江風情廊道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6):29-34.
[2]蔣莉莉.烏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研究[R]//黃勇,王前.貴州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5~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3]楊麗.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22):34-35.
[4]汪漢華,李事,李光映,等.非遺為思南文化旅游添彩[J].文化月刊,2013(1):42-43.
[5]肖德玉,張繼.貴州省思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J].明日風尚,2020(11):159-160.
[6]陳正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的結合[J].花溪,2021(5):77-78.
[7]馬爽爽,陳淑惠.淺析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思南花燈[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2(9):63-65.
[8]祝修明.貴州思南土家花燈音樂的藝術特征研究[J].歌海,2012(3):37-41.
[9]李潔羚,田軻.貴州思南花燈藝術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的研究[J].文學教育,2012(7):122-125.
[10]張江福.思南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J].中共銅仁地委黨校學報,2011(6):75-77.
[11]楊洪.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數字化發展路徑的優化:以貴州鄉村旅游甲級村寨為例[J].當代農村財經,2023(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