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禮義為齊?仁智乃勇

2025-07-20 00:00:00林安梧
名作欣賞 2025年7期

郭齊勇教授是我認識最早的大陸朋友,也是交往最深摯的朋友。他是我最為敬重的學界朋友,他質樸真誠,遇事果敢,鐵肩擔道義,慈眉作文章。該有所不為處,他有所不為;該進取處,他絕不畏縮,奮力進取,領頭向前。他對于“中國文化”有著深摯的愛敬,對于“文化中國”有著熱切的理想。他不只是個學者,更是儒家之道的踐行者,是君子,是大丈夫,他的“生命充實而有光輝”,他處事接物,綜括大局,卻又能“大而化之”。他堅毅中有溫潤,謙懷中有堅持。

香江初識,通天接地

從1988年與郭齊勇兄香江初識,至乎今日,我們已經交游整整超過了三十七個年頭。1988年,由香港中文大學以及法住文化書院合辦了“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十周年學術研討會”,這會議主要由唐先生的弟子霍韜晦先生操辦。我國臺灣來了一波人,我國大陸來了一波人,我國香港、澳門地區也來了一波人,另外,新加坡也來了一波人。這是我第一次到香港,也是我第一次外出訪學參加會議,心里格外興奮,感到處處新奇。特別是與大陸學者見面,一起開會,這更是第一次。

當時,彼此剛開始怯生生的,但不幾天就混熟了,互道心思,高尚其志,說了許多通天接地的大話真話。記得,當時大陸方面由方克立教授帶隊,老一輩的學者有蕭箑父、李錦全、周輔成諸位先生,年輕一輩有郭齊勇、景海峰、李宗桂、黃海德等先生。我國臺灣則由蔡仁厚教授領頭,老一輩人有戴璉璋、唐亦男等諸位先生,其余則是鵝湖的主力:王邦雄、曾昭旭、袁保新、楊祖漢、岑溢成、萬金川、李明輝、林安梧等人。我國香港、澳門方面則有唐端正、劉述先、霍韜晦等先生。會議請了牟宗三先生做主題講演,講題是“文化意識宇宙中的巨人”。這是一場盛會,而且是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會議。

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唐君毅先生是“意識宇宙中的巨人”,牟宗三先生這么宣稱,大家咸以為準確而切要也。唐先生最關懷的是如何在“花果飄零”下尋求“靈根自植”,他在諸多著作中,提到了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人文精神、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現在回頭看看唐先生的文字,與今時所說“文明互鑒”“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彼此合輒,并無二致,唐先生及當代新儒家諸儒可謂孤明先發也。這也預示著中國文化勢將老水還潮,必然會有著進一步開創性的發展。

回想三十七年前的這場會議,正是有著這樣的意義。這里也預示著傳統優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和合、創化與發展。當然,事情不會那么順當而毫無阻隔的;事情的發展,總會有抑揚頓挫,甚至帶來意外的扭曲與傷害。然而,黃河九曲,終必東流;邁越了1988年,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葉,果如長江出三峽,江面逐漸寬廣深平,繼續改革開放,確定了主調。于是,這三十余年來,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經濟發展、文化生根”,跨過了改革開放早期所帶來的種種弊病,洗脫了環境污染,重視了生態保育;洎至新一波的電子化、數字化的變革,中國飛躍式的前進,舉世刮目相看,中國的現代化已然震天嘎響。當然,隨著世代變遷,也有著嶄新而難以解決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文化逐漸浮到臺面上來,成為重點發展項目,成為整個發展過程中最不可忽視的調節性的力量。

以上的簡略綜述,正要說明我們處在一個非常時代,從“五四”以來徹底的“反傳統主義”掙脫出來,我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是怎么一回事?我們又該如何在“花果飄零”下,重新尋求“靈根自植”?套用王船山的歷史哲學來說,這是“理勢合一”的發展。用辯證唯物論來說,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有著詭譎的辯證與發展。原先作為“否定”的一方,現在進一步,“否定的否定”,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兄弟交誼,久而彌篤

1988年那次見面,雖然彼此年輕青澀,但現在回想起來,卻是無比溫潤而美好。三十七年后,至于今,前輩先生幾乎已經仙逝故去,但文化志業代有傳承,卻是生生不息的。海峽兩岸的學者,從老一輩到中壯一輩的我們,彼此的來往,醇厚而豐潤,事業的果實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有進展。蕭箑父、李錦全、方克立,我都呼他們為老師,郭齊勇、景海峰、李宗桂、黃海德,兄弟交情,久而彌篤。特別是武漢大學的蕭箑父、郭齊勇師徒兩人,與我往來更是密切。

回想80年代,我寫碩士論文,選題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參考了武漢大學哲學系諸位先生的著作,給我啟發甚大。后來,我博士論文寫的是《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蕭先生、郭齊勇兄都是熊十力研究的前輩,他們下的文史功夫極深,這對于習慣于玄思遐想的我,真有著振聾發聵的作用,有了他們堅實的文史功夫做憑借,我展開進一步的深層哲思,才不會走向岔路歧途。

兩端一致,乾坤并建

我國港臺新儒家一向比較習于形上理由的追溯,而忽略了歷史社會總體以及經濟勞動等下層建筑所可能產生的辯證與互動關系。相對來說,大陸學者,在馬克思主義的學問傳統下,強調的是下層建筑必然會影響上層建筑,這對我有著矯治的作用。這可真是合了我所研究的王船山哲學,他所說的“兩端而一致”,正是充滿著這樣的辯證軌跡。道器合一、理氣合一、理欲合一、理勢合一,這便是船山學的核心,這樣的思考,對于宋明儒學有著深刻的批判、轉進與發展。簡言之,船山先生主張的“乾坤并建”,成了我與武漢諸位先生的共識,特別是蕭箑父先生以及郭齊勇兄。

1991年初,在海口市舉行了一場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的會議,這次會議上我再次見到了蕭箑父先生,記得也見到了李澤厚先生、林其錟先生。我們還一起同游了海南全境,去了天涯海角,蕭先生寫了一首詩送我,還談了郭齊勇兄正在趕博士論文,心境上有些困頓苦悶。那時,不似現在有手機,隨時可以聯系,只能信件往返,頗為不便,心想,暑假就飛去武漢看看齊勇兄。

1991年夏天,我博士畢業,喜滋滋地去了武漢,帶了博士論文,要送請蕭先生、齊勇兄指教。當時因特殊情況,蕭先生特別派了齊勇兄來見我。齊勇兄還特別攜來一封蕭先生的信函;不得見,托個口信也就是了,前輩先生居然如此鄭重,令我感動莫名。自認識蕭先生始,我總覺得他氣象藹然,有如唐君毅先生,其意態飄逸,而神情堅摯。他倆都是四川人,他們對晚輩的呵護與裁成,對于慧命相續的期許,真令晚輩感懷于心;吾輩唯有力之于行,加倍努力,不敢辜負也。

琴臺參訪,知音之交

第二天,齊勇兄又來,他陪我去游黃鶴樓、歸元寺,我記得都記了日記,并留有詩作,入于囊篋,待他日必當相示也。唯獨記得《游黃鶴樓詩》,詩曰:“黃鶴樓前詩滿墻,龜蛇二怪鎖大江。臨風遠眺笑橫渡,萬里長流江自江。”另外,特別還前往鐘子期、俞伯牙的古琴臺參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知音之交,默契道妙,不言而喻也。那年,齊勇兄還帶我拜訪了文化史大家馮天瑜先生,他對元典智慧的重視,深刻影響了我后來學問的發展。1992年,我又與陳廖安、林保淳、鄭志明等一群朋友來武漢訪問。1993年、1994年我人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訪學,我們書信往返雖有不便,卻仍有聯系。1994年底,我們在我國香港又參加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至此,見面的機會似乎比臺灣學者還多,關系還更深契。自此之后,我常來武漢大學講學,他的學生也都稱我林老師,記得齊勇兄、水生兄與我,以及一伙師生騎腳踏車游東湖,好不愜意!

首開先例:2000年第一次“中、西、馬對話”

2000年4月,林安梧、郭齊勇、鄧曉芒、歐陽康四位學者在武漢大學展開首次“中、西、馬哲學對話”,試圖突破中國哲學(儒道傳統)、西方哲學(理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三者之間長期隔閡的困境。此次對談聚焦于本質主義批判、自由意志論爭、傳統與現代性的張力,以及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展現了不同哲學立場的交鋒與融合可能;討論頗為熱烈,可謂座無虛席。后來,紀錄成稿發表在《鵝湖》月刊上,也同時發在大陸的刊物上。再者,參加的四位學者,每人又給出兩篇文章,加上這次完整的紀錄,2003年在臺灣學生書局出版了《兩岸哲學對話:廿一世紀中國哲學之未來》,“中、西、馬對談”,這應該是兩岸的第一次,首開先例。這次成果頗為豐碩,主要針對的論題如下:其一,有關本質主義的方法論批判:林安梧指出,百年來中國哲學研究陷入“方法論的本質主義”,即預設中國文化能否開出民主或科學的本質問題,導致論述僵化。主張以“五證法”(文獻佐證、歷史考證、經驗查證、心性體證、邏輯辯證)回歸原典,避免抽象爭論。其二,自由意志的論爭:鄧曉芒認為,中國傳統缺乏系統的自由意志探討,儒家的“性善論”與道家的“無為”傾向導致“無自由的意志”(道德壓迫)或“無意志的自由”(虛無放任)。他將近代的歷史悲劇部分歸因于傳統道德哲學缺乏自由與理性的根基。林安梧則反駁,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已蘊含自由意志,但被專制體制異化,這需通過經典詮釋重建主體能動性。其三,傳統與現代性的張力:歐陽康分析,中國哲學需要以平等對話重建傳統與現代的聯系。郭齊勇強調,儒釋道思想在我國臺灣地區民間社會的實踐證明傳統文化可與現代性結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蘊含人權意識。其四,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可能:林安梧突破新儒家對馬克思主義的排斥,主張二者同屬“人文主義”,皆關注社會正義。提出儒學有三個型態:“帝制式儒學”(威權)、“生活化儒學”(民間)、“批判性儒學”(革新),呼吁轉向“公民儒學”,并以王夫之“氣學”結合西方批判理論(如哈貝馬斯)。在諸多報道與研究下,都認為這次中西馬對談,取得了圓滿而豐富的成果,并有著深遠的影響。此次對話達成部分共識,如批判本質主義、倡導經典重讀,并探索儒學的現代化路徑。但分歧仍存,如自由意志是否需要西方理性奠基(鄧曉芒)或可從傳統主體性重構(郭齊勇、林安梧)。這場對談為中、西、馬哲學的后續互動奠定基礎,影響了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方向。

生生不息:2005年第二次“中、西、馬對話”

2005年,我們又在武漢大學展開了第二次“中、西、馬哲學對話”。這次仍然由林安梧、郭齊勇、鄧曉芒、歐陽康四位學者展開對話。相較于2000年首次對話的理論爭鋒,此次討論更聚焦于實踐導向,試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探索三大傳統(儒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的整合可能。其一,從“理論批判”到“實踐建構”。2000年的對話以“破除隔閡”為主,批判本質主義思維,而2005年的討論則更進一步,提出具體的社會實踐方案。林安梧發展其“后新儒學”思想,提出“公民儒學”概念,主張儒學應從傳統“心性修養”轉向“社會正義”,并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結合。歐陽康則提出“復雜性現代性”框架,認為中國面臨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并存的矛盾,需要三大傳統共同診斷。其二,自由意志。從哲學爭論到制度落實:鄧曉芒延續對自由意志的關注,但不再僅限于哲學層面的爭論,而是探討如何在法律與教育體系中落實自由意志的培育。他認為,中國傳統缺乏“意志與理性的張力結構”,導致道德規范易流于外在壓迫,因此需要借鑒康德的自律道德觀,建立法治社會的理性基礎。林安梧則回應,自由意志的實踐需要考慮中國文化特性,提出“社會契約與儒學教化”應和合為一,將儒家“仁恕”精神融入公民協商機制。其三,現代性危機與儒學的調適。歐陽康指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呈現出一種“壓縮式的現代性”,即傳統、現代與后現代的問題同時爆發,需要三大哲學傳統共同應對。郭齊勇以社區營造與民間教化為例,說明儒學的“禮治”精神可轉化為現代社會的參與機制。林安梧則強調,儒學必須擺脫“帝制式儒學”的框架,發展“批判性儒學”,成為社會改革的理論資源。其四,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嫁接。林安梧主張,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并非對立,而是可相互補充。他提出“儒學的社會批判維度”,并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結合,分析權力、資本與文化的異化現象。歐陽康則呼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需要吸納儒學的“中庸智慧”,避免斗爭思維的極端化。

會談的結論,既有著共識,也有著未竟之爭。此次對話的共識在于:哲學必須回應現實,三大傳統需要共同面對中國現代化的挑戰。現代社會的建構需要結合儒學的群體倫理、西方哲學的個體權利,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結構正義。然而,分歧仍存:鄧曉芒堅持中國需要補足西方的啟蒙理性,而林安梧、郭齊勇則主張“中國式啟蒙”應融合傳統資源。儒學的角色仍存爭議,郭齊勇較主張可作為“文化基因”,林安梧似乎較強調可以作為“批判工具”。論者以為此次對話標志著“中、西、馬哲學”從理論爭鳴邁向社會實踐,影響了后續“制度儒學”“協商馬克思主義”等思潮的發展,成為21世紀中國哲學的重要轉折點。這次對談本來約定要在我國臺灣的《鵝湖月刊》刊登,后來改由上海《學術月刊》摘要刊登,以及臺北大學《中文學報》、武漢大學《哲學評論》全文刊登。其影響力擴大了,關于“中、西、馬”匯通的必要性也廣為人知了。當時能有如此見識者,雖亦不乏其人,然果敢率先實施者,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爾,郭齊勇、歐陽康二兄之深遠卓見、宏圖遠識,果行育德也。

深度辯證:2010年第三次“中、西、馬對談”

2010年,林安梧、歐陽康與鄧曉芒又在華中科技大學展開第三次“中、西、馬哲學對話”。此次對話因郭齊勇缺席,形成儒學(林安梧)、馬克思主義(歐陽康)與西方哲學(鄧曉芒)的三方深度交鋒,聚焦于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整合,并在自由意志、現代性危機等議題上展現出鮮明的分歧。總的來說,核心議題與爭論有:其一,儒學的社會批判性轉向,林安梧延續“后新儒學”立場,提出“公民儒學”需要與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結合,主張儒學應從心性修養轉向社會正義,并將“仁恕”精神注入制度設計(如社區自治中的情理法融合)。他跨越當代新儒學的形上學傾向,強調儒學需要扎根“生活世界”。其二,馬克思主義的儒學調適,歐陽康繼續提出“復雜性現代性”框架,認為中國面臨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的矛盾并存,需要借鑒儒學的“中庸智慧”來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思維,并以社區營造為例,探討傳統禮治如何轉化為現代參與機制。其三,自由意志的理性奠基之爭,鄧曉芒堅持西方理性主義的不可替代性,批判儒學“性善論”缺乏自由意志的哲學基礎,主張透過法律與教育制度植入康德式的自律道德。他反對林安梧的“社會契約與儒學教化的結合”,認為這樣并不能解決理性缺位的根本問題。

第三次中、西、馬的對話與前兩次對話頗有差異,相較于2000年破除隔閡、2005年探索整合,本次對話更聚焦制度設計。其一,儒學進一步轉化。林安梧明確主張“社會公義應優先于心性修養”,將馬克思主義視為儒學現代化的協力者。其二,中西現代化的沖突與矛盾。鄧曉芒與林安梧的爭論暴露了此間根本分歧——中國現代化需要補足西方理性(鄧)或重構傳統主體性(林)。但總的來說,第三次對談有著重要的成就與影響。第一,確立“儒馬對話”的實踐范式,推動“制度儒學”與“協商馬克思主義”的后續研究。第二,清晰界定儒學與西方理性的不可調和矛盾,促使學界轉向“差異共存”的對話策略。第三,歐陽康的“復雜性現代性”框架被擴展至全球現代性比較研究,后來歐陽康又在其他國際會議上,宣揚其說,使得此說具國際化影響。

“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的呼吁

2006年的《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建議書》由龐樸、張立文、郭齊勇、蔣慶、陳明五位學者發起,建議獲海內外41位學者簽名支持。只要是有關中國文化興復志業,齊勇兄必然是積極進取而有作為的。他不計利害,只問義所當為而已,這是他從年輕到老年矢志不二的。雖然這事情尚未成功,但不管改期與否,倡議本身已促進了公眾對傳統文化與教師角色的反思,成為儒家現代轉化的典型案例。學者聯名倡議的核心價值在于以節日為載體,嫁接傳統與現代教育倫理。他的影響遠遠超過日期之爭,這實質是中華文化復興與教育本質反思的社會實驗。

郭齊勇兄,其人其學,名聞遐邇,世界各地,邀請其訪問講學,自然不少。當然,他也來過臺灣,參加會議、訪問、講學。記得有一年,他來政治大學哲學系擔任訪問學者,我特地到政治大學聽他講論當代新儒家的易學詮釋方法論。之后,我偕他游政大后山、指南宮、貓空等地,品茗飲茶,高談闊論,現在回想起來,仍覺得溫潤雅致,春風化雨,生意盎然。郭齊勇兄雖不嗜酒,卻能招來飲者,共享酒敘之樂。

與齊勇兄交往三十余年,我們對于船山以及熊十力都做過深入研究,對于中國文化都有著深情與敬意,對于文化中國也懷抱著深切而真摯的理想。我們一起參加了許多學術的對談,也一起聯署倡議應該讓孔夫子的誕辰日作為教師節。明顯,我們的志業與目標是一致的。我對于齊勇兄的狂狷精神極為贊佩。我與齊勇兄的學問方向有所差異,但君子和而不同,正因為有所差異,也才能養其太和,才能“保合太和乃利貞”。

大體說來,我與齊勇兄同為當代新儒學學者,但有著不同的理論關懷與實踐路徑。不論學術定位、理論建構還是方法論與實踐論,我們皆有不同。然而有差異,也不妨礙和合同一。

批判繼承、守正開新

在學術定位上,我自覺為當代新儒學之后所謂的“后新儒家”,旨在批判性地繼承牟宗三、熊十力的思想傳統,特別重視王船山“氣論”的辯證與西方批判理論的結合。郭齊勇兄則重視“守正開新”,他強調熊十力本體論與經學考據傳統的延續。在理論建構方面,我提出“存有三態論”,將存有開顯過程分為“道、意、象、構、言”五個環節,特別強調社會制度(構)與語言符號(言),以及其最后終極的本體論地位。此理論深受王船山“乾坤并建”思想的啟發,但賦予了其社會批判的新意涵。郭齊勇兄則重視“體用不二”的本體論,將熊十力的“仁體”概念與日常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發展出“生機的自然宇宙觀”。在心性論上,我努力解構宋明理學的“心性主體”,期待其回歸生活世界;郭齊勇則堅持守護道德主體,視其為對治現代虛無主義的關鍵。

從方法論的向度來說,其差異也較為明顯。我主張“批判的詮釋學”,提出“五證法”(文獻的佐證、歷史的考證、經驗的查證、心性的體證、邏輯的辯證),并積極與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等西方社會哲學對話。郭齊勇兄則更為重視“哲學史實證研究”,注重思想史脈絡的梳理與經學文獻的校勘,如主持《熊十力全集》的編纂工作。這種方法論差異使我們在中西哲學會通的策略上也有著不一樣的向度:我較為主張“對話式重構”,郭齊勇兄則強調“主體性消化”。當然,他也會同意我的對話式重構,我也贊同他的主體性消化,只是畸輕畸重,稍有不同。在實踐路徑的分野方面,我主張要推動“公民儒學”,試圖解構傳統儒學中的專制成分,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公共理性;郭齊勇則較接近“民間儒學”,通過書院、讀經等活動,使儒學重返日常生活。面對現代性危機,我則聚焦“三大異化”(工具理性、專制意識、心性玄虛)的社會病理學闡析;郭齊勇則關注價值虛無、文化認同這雙重危機,尋求其克服之可能。明顯地,我主張“存有三態論”,重視展現存有開顯的辯證歷程,郭齊勇兄則注重“心性、制度、民間”三者,重視此中構建儒學實踐的互動結構。顯然地,齊勇兄的志業與我的儒學志業雖或有所分別,卻是“兩端而一致”的。我重視的是以批判精神解構儒學中的專制成分,郭齊勇則以守正態度活化傳統資源。我們都同意這正如王船山“乾坤并建”的哲學所示,兩者可以構成儒學現代轉型的雙重動力。我們都得為儒學在當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以及創新性發展孜孜不倦,奮勇邁進。

人際三階:老者溫情關懷、壯者器度胸襟、少者理想沖勁

郭齊勇兄主政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多時,可以說是政通人和,朝氣蓬勃。記得有一次我到武漢大學講學,齊勇兄與我閑步校園,桂花香郁,沁人心脾,在這氣的感通下,真有種神的妙運造化。我們談到了學界過去與現在的種種,乃至期待的將來。我贊嘆地說,武漢大學從老一輩的蕭箑父、李德永、唐明邦、劉綱紀、陳修齋諸位先生,到中壯一輩的郭齊勇、徐水生、田文軍、趙林、吳根友諸同道,以及到年輕一輩的胡治洪、歐陽禎人、丁四新,這傳承可真是完整的。老一輩人有“溫情關懷”,中壯一輩人有“胸襟器度”,年輕一輩人有“理想沖勁”,這應該是極為難得的最佳組合。我與齊勇兄說,這“人際三階論”是我歷觀學界種種跡象所得到的一些心得。我又談到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曾說這三者中壯一輩最難,因為中年好事功,不小心就會墮入困境,由競爭而斗爭。這時候老一輩的溫情關懷很重要,老一輩人不能只是孤寒而立,啥事不管,任由自然。最后往往是會有所毀損的。最感溫馨的事是,蕭箑父先生還在學校時,我每次來武大,總會去拜望他老人家。齊勇兄常陪我去,他若事情忙迫,也會安排學生帶我去拜訪蕭老師。每次拜訪,我都深切感受到了蕭先生對于晚輩的關懷與呵護,我總覺得蕭老師的神情堅毅、意態瀟灑,正如同我20世紀在臺灣大學的課上看到的唐君毅先生。正如同唐先生的遺墨寫的“世界無窮愿無盡,海天遼闊立多時”,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三十七年前,香江初會,齊勇兄與我正當中青年,如今竟也已近耄耋之年。光陰倏忽,何其速也!這幾十年,我們也都帶出了許多博士,現在他們正擔當重責大任,傳承志業,往前奮進。去年,我來武漢大學開會,也應邀到國學院講學,講題為“陽明心學與禪學的區分與匯通”,由孫勁松教授主持,他便是齊勇兄的弟子。在座年輕教師、博士生濟濟一堂,提問熱切,武漢大學的學風,已經代代有所承傳,實乃大幸也!隔天中午,齊勇兄特別設宴邀飲,酒過三巡,徜恍其間,一時如同回到20世紀90年代,滿園桂花,行步其間,香郁沁鼻,入于肺腑,溫潤芬芳,久久不已。

黃敦兵教授傳來《名作欣賞》雜志要為摯友郭齊勇教授做個人專輯,想了一下,欣然動筆。謹以此文,深摯地向郭齊勇兄及蕭箑父先生致敬。

乙巳年(2025)

陽歷6月28日寫于臺北元亨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91|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久久激情影院|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色图欧美|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欧美五月婷婷|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青青草综合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成肉网|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欧美在线视频a|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高清色本在线www|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成人第一页|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色婷婷视频在线| 婷婷六月色|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精品黄色片|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啪啪国产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激情综合图区|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99精品在线看|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专区| 看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在线91|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色综合中文|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