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郭齊勇先生學術簡譜

2025-07-20 00:00:00黃敦兵
名作欣賞 2025年7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

編者按語:

先生姓郭,名諱齊勇,生于貧窘,熏沐慈仁,將心比心,積善成德。先生為人堂堂正正,光風霽月,坦蕩磊落,藹然和粹。

先生師從蕭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先生,主攻中國哲學史,而尤以儒學為顯。先生敬禮先賢,守先待后,生命、生活與事業融合成一體。

先生勇兼仁智,追慕孔孟理想;胸懷天下,心憂蒼生,關心國事民瘼。愈到晚年,愈感由變到常、由動到靜之重要,乃主張品味日常生活平易、恬淡之滋味,回歸常識、常情、常理與常道。先生有長者之風,德性光輝,化人無數,教澤廣被,呵護后學。

本學術年譜謹參先生高第弟子胡治洪教授所編撰之《郭齊勇先生年譜暫編》,歲數改作當下通行計歲之法,且用阿拉伯數字。又據《返本開新——郭齊勇先生學術自傳》及郭師本人提供的相關資料,略加修潤,并增2023—2024年部分。紀事或不無遺漏,斷語亦多有不當,萬望海涵,敬祈指正。

1947年,出生

10月7日(農歷八月廿三日),先生出生于武漢市武昌區板廠街九號郭家老屋。祖籍山西,先遷江西,清初再遷湖北。先生幼承家訓,一生堅執“誠實不欺,公平守信,熱心公益,樂施不倦”,“一要誠,二要清”。

1954年,7歲

9月,入保安街小學(武昌四小)讀書。

1955年,8歲

入少先隊,后任大隊長。

1960年,13歲

入武漢市第十四中學讀初中。

1963年,16歲

3月,入共青團。曾任學習委員和班長。初中畢業,在十四中讀高中。

1966年,19歲

高中畢業,因“文革”爆發停止高考,失學閑居。

1968年,21歲

11月,作為知青被下放到天門。

1970年,23歲

7月,被抽調到應城當電工。任過班長,晉升為三級工。

1974年,27歲

7月,與朱德康結婚。兩人同年同月出生,中學同班同學,下鄉在一個知青點,到工廠同在一個分廠。

1978年,31歲

恢復高考,考取武漢大學哲學系,朱德康考取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動力系。基本工資仍由湖北省化工廠發。任學生會學習部部長。

1980年,34歲

發表《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中庸”思想的再評議》(署名1978級報道組)。

1981年,34歲

加入中國共產黨。提前半年畢業。發表《一個大學生墮落的啟示》(署名思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選準目標,精誠專一》。

1982年,35歲

2月,考上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為蕭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生的入室弟子。

1983年,36歲

4月,子郭遲生。

發文論克羅齊歷史哲學、王船山思維模式、熊十力哲學性質,評《王船山認識論范疇研究》(與蕭萐父合作)。

1984年,37歲

在《哲學研究》發表《通觀全過程揭示規律性——讀馮契新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與蕭萐父合作)。另撰文論熊十力學問與行事、哲學史方法論、《尚書引義》中的認識主體和辯證邏輯思想,評陳修齋、楊祖陶《歐洲哲學史稿》。

3月,梁漱溟先生致函先生,言及熊十力先生著籍及家居事,并邀到京面談。

12月,碩士畢業論文《熊十力的認識辯證法初探》通過答辯,留校任助教。

1985年,38歲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熊十力的認識辯證法初探》,又收入《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87年第1期。另撰文論熊十力哲學基本命題與思維模式,紀念熊十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評《明清文化史散論》、許冠三王船山專論述及近幾年文化新潮。碩士論文擴充為《熊十力及其哲學》出版,梁

漱溟先生題寫書名,蕭萐父先生作序;點校《熊十力論著集之一——新唯識論》文言本及語體本上中卷出版。

開設哲學系必修課《中國哲學史》、全校公共選修課《文化學》。

赴北京參加湯一介先生創辦的中國文化書院第一屆中國文化講習班。

協助蕭萐父先生籌辦“紀念熊十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熊十力及其哲學》受到與會學者好評。參編會議論文集《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出版,2008年改名《存齋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再版。

1986年,39歲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中西文化交流史〉略評》。《新華文摘》轉載《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芻議》,《人民日報》海外版轉載《關于近年來中國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評介》。先生在文化熱中首次把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論爭概括為“儒學復興”“徹底重建”“西體中用”及“哲學啟蒙”說,并站在文化與思想啟蒙的立場上全面評論了前三說,明確提倡“新的綜合”說。

1987年,40歲

6月,被評為講師。9月,考上在職博士研究生,導師為蕭萐父先生。

在《哲學動態》等發文,論中國文化的綜合之路、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評《佛教哲學》《章太炎思想研究》。

1988年,41歲

7月,任哲學系副主任。

在《哲學研究》發表《文化學內核芻議》(與鄧曉芒合作),《新華文摘》摘編。另撰文論賀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觀與理想唯心論、梁漱溟的文化比較模式、內圣與外王之間的困局、五四運動以后中西哲學的融會,評《河殤》的文化觀。

《熊十力及其哲學》增訂改名《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香港出版。

首次赴中國香港出席“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宣讀《唐君毅與熊十力》。

1989年,42歲

1月,晉升副教授。

在《哲學研究》發表《關于〈實踐與文化——“哲學與文化”研究提綱〉的通信》(與李存山合作)。另撰文論文化多元、文化的比較類型學、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唐君毅與熊十力、牟宗三的中西文化比較模式、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

1990年,43歲

9月,博士論文《熊十力研究》通過答辯。論文得到任繼愈、周輔成、馮契、石峻、朱伯崑、章開沅、湯一介、李錦全、方克立、涂又光、丁禎彥、吳熙釗等的指教和評論。

《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臺北出版。另撰文論文化變遷中的涵化與整合、文化傳統芻議、先秦諸子中的真理史觀,評《思維的悲劇與悲劇的思維》。

《文化學概論》出版,本書代表了先生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的文化觀,特別是關于“多元文化”、文化變遷中的涵化與整合、“文化傳統”傳統的解析等,已開始包含了對傳統文化的全面體認,調整了中國文化的評價尺度與詮釋維度。

1991年,44歲

整個90年代,先生的研究中心是文化保守主義,通過熊十力、梁漱溟、錢穆、賀麟等走近孔孟老莊,認識其真諦,逐漸對傳統儒釋道持同情了解的態度,認為可對其做創造性轉化,使之在現代化中起積極作用,儒家思想可以與政治自由主義等現代思潮對話。

在《哲學研究》及《哲學與文化》發表《熊馮金賀合論》,《新華文摘》轉載。另撰文論中國傳統形上學的基本特征、熊十力與現代新儒學,評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馮友蘭新理學研究》。

1992年,45歲

10月,獲哲學博士學位。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中華文化史〉讀后》(與潘伯祥合作)。另撰文論現代新儒學的特點、文化與杰出人物。

1993年,46歲

3月,晉升教授。10月,增列為博士生導師。本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博士論文《熊十力思想研究》出版,納入方克立、李錦全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現代新

儒學思潮研究”。《新華文摘》轉載《論中國哲學資源的當代價值》。另撰文論賀麟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唐君毅的文化哲學、牟宗三“兩層存有論”的道德形上學、徐復觀的思想史觀、船山思想的內在緊張與船山模型的當代意義、“新儒家”和“新道家”的超越,評李維武《二十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毛澤東哲學與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西方哲學東漸史》。

1994年,47歲

撰文論我國當代哲學史上的一樁公案、儒學的生命在民間、傅偉勛生死體驗、蕭萐父教授學述、馬一浮的人格境界與哲理詩、國學與國魂,合論唐、牟、徐,評翟志成《長懸天壤論孤心》。

合編《熊十力論著集之二——體用論》《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文化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出版。

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學交流,出席香港“佛教的現代挑戰”國際學術討論會和“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

1995年,48歲

《熊十力思想研究》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經學研究的可貴成果》。《新華文摘》轉載《中國文化:評價尺度與詮釋維度》。另撰文論錢穆的文化學、儒學的生死關懷及其當代意義、孔學的“人論”與儒學的現代價值、中國文化的評價尺度與詮釋維度、精神解脫與社會參與,比較唐力權的蘊徼論與熊十力的體用論。

《錢穆評傳》(與汪學群合著)出版,2015年再版。《熊十力學案》納入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的《現代新儒家學案》出版。

在香港研修一周,在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上論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精神。

8月,首次訪美。與蕭萐父先生一道,赴美出席第九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非實體主義哲學研討會。

1996年,49歲

哲學系擴建為哲學院,先生建議用“愛智、求真、向善、致美”八字做院訓。11月,任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獲寶鋼教育獎。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孫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評》。另撰文論中國哲學資源與當代社會人生、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教學與管理、面向21世紀的文化反思、孔孟道德哲學、梁漱溟中國文化觀的中心范疇。

《梁漱溟哲學思想》(與龔建平合著)、編著《現代新儒學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學論著輯要》出版。

8月,參加《人民日報》社牽頭的代表團訪問韓國,出席“第16屆中國學國際學術會議”“孔子思想與21世紀學術討論會”。

1997年,50歲

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7年前,先生主要領域在20世紀中國哲學,1998年以后往前走,研究與湖北地緣有關的哲學,特別是儒學思想。撰文論錢穆學術思想、諸子學的歷史命運、“新批判主義”、根源性的追溯與人文學的振興,反思世紀之交的文化,評《國學大師叢書》《傳統智慧再發現》。赴韓國出席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赴我國澳門出席“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

1998年,51歲

任湖北省哲學史學會會長。1月至7月,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

1998年之后,先生在繼續關注現當代新儒學的問題和中華人文精神與傳統哲學之現代詮釋、創造轉化問題的同時,還將研究重心前移,全力研習先秦儒學、宋明儒學的問題。《新華文摘》轉載《儒學: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態》。另撰文論傳統道德資源的活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馮契對金岳霖本體論思想的轉進、陰陽大化與世界普遍聯系發展原理、墨家道德哲學探討、老莊道德智慧。

《傳統道德與當代人生》與《諸子學志》(與吳根友合著)出版,后者2015年改名《諸子學通論》再版。

1999年,52歲

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

另撰文論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近二十年中國哲學研究的三大轉變、郭店楚簡的研究現狀、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轉向及其文化意蘊、儒家道德資源的現代意義、“五四”的反省與超越,評《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

編著《熊十力學術文化隨筆》、合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賓四卷》、《郭齊勇自選集》(“跨世紀學人文存”)出版。《郭齊勇自選集》收錄了先生90年代初期發表的關于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與現代新儒學的代表性論文,研究對象有孫中山、熊十力、馮友蘭、金岳霖、賀麟、梁漱溟、馬一浮、錢穆、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殷海光、杜維明、劉述先、傅偉勛等;另外,還有關于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基本特性與意義,關于傳統形上學,關于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關于中國哲學資源的當代價值的論文。

主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多個大會。

2000年,53歲

11月,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2月,任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

人大復印資料轉載《近50年出土簡帛與中國哲學史研究》。另撰文論郭店楚簡身心觀與心術觀、“疑古”到“釋古”、趨新與守成、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五四”的反省與超越、當代新儒家、中國大陸地區近五年儒學研究、東亞儒學核心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馬祖禪的哲學意蘊,序《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合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文論叢特輯)出版。

作為教育部專家組成員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出席“新出簡帛國際會議”及漢城“東亞細亞學國際學術會議”等多項大會。

2001年,54歲

任全國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在《哲學研究》發表《中國哲學的生存論及其現代意義》,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轉載。《近20年當代新儒學研究的反思》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朱熹與王夫之的性情論之比較》《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的范式問題》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另撰文論朱熹與王夫之的氣稟說與性習論、孫中山的哲學與文化思想、中國辯證法、儒家人文精神與全球化、簡帛學與中國思想史研究、重要的治國理念、現代化反省的人文睿智、現代新儒學的特色,評《郭店楚簡老子校讀》《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序《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以日文論朱熹與王夫之的心性才情。

協助蕭萐父先生整理編校《熊十力全集》九卷十冊出版,歷時十二年,2003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5年獲第二屆湖北圖書獎榮譽獎。

主持“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熊十力全集》首發式,出席價值與倫理國際學術會議等大會。

5月,以客座教授身份在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

系講學,應邀到萊比錫大學演講、法蘭西學院訪問。2002年,55歲

《儒學與儒學史新論》出版,2004年獲湖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新華文摘》轉載《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與價值》。在《哲學研究》發表《也談“子為父隱”與孟子論舜——兼與劉清平先生商榷》。

另撰文論儒家與儒教、宗教性與超越性、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的范式問題、近二十年中國內地學人有關當代新儒學研究之述評、中華人文精神及其當代價值。與鄭文龍合編《杜維明文集》五卷出版。

在各大學演講全球化、中國化與儒學、出土簡帛與先秦哲學、中國哲學的特點與意義等。在我國臺灣演講現代新儒學的回顧與反思、新近出土簡帛與中國經典詮釋、中國古代哲學的生存論向度等。

另出席我國香港“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2003年,56歲

8月,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第五屆學科評議組哲學組成員。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哲學動態》載《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訪郭齊勇教授》,《學術月刊》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的自覺——郭齊勇教授訪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錄《論中國古代哲人的生存論智慧》。另撰文論憂患意識與當今時代、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質及其創造性轉化的新契機、孫中山哲學思想、熊十力與道家、熊十力與唐君毅在劉蕺山“意”與“誠意”觀上的討論與分歧、錢穆論歷史、民族與文化、儒學的自覺自識、對儒學的誤會與非議,序《終極信仰與多元價值的融通》,日文再考20世紀新儒家。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第三輯)出版。

出席“紀念侯外廬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思想史學術研討會”多個大會。在日本京都對市民公開演講《中國周代的禮儀與王權》,4—7月到日本關西大學講學、訪問,在日本各地演講當代新儒學的反思、中國現代哲學與新儒家理論、出土簡帛與中國經學、馮友蘭哲學的方法論、郭店楚簡“五行”與“圣智”。在上海等地演講中國哲學的特征與創造轉化、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問題、中國文化的自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與澳大利亞梅約翰共同演講當代新儒家問題。

2004年,57歲

獲2004年度湖北教學名師、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武漢大學杰出博士生指導教師、武漢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及藍月亮獎金。

合編《蕭萐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共同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主編《宋明儒學與長江文化》《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出版。

《新華文摘》轉載《中國哲學:保持世界性與本土化之間的必要的張力》,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錄《也談本相與角色——論儒家道德倫理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兼答黃裕生先生》(與丁為祥合作)。

在《哲學研究》發表《“德治”語境中的“親親相隱”——對穆南珂先生“商榷”的商榷》,另撰文綜論宋元明時期長江流域的儒學、徐復觀論禮樂、禮學的現代價值、傅偉勛先生的學術貢獻、司馬遷的歷史辯證法思想、熊十力的認識辯證法,序《梁漱溟問答錄》《全球語境中的儒家論說:杜維明新儒學思想研究》,日文論中國周代的禮儀與王權、熊十力佛教唯識學批判、馮友蘭哲學的內在張力。

在武漢、北京等地演講儒家人文精神、中國哲學智慧、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近五十年出土簡帛的意義、儒家倫理的若干討論。出席我國澳門、臺灣、北京、香港、深圳等地的學術討論會。

2005年,58歲

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與鄭文龍合編《杜維明文集》獲湖北圖書獎一等獎。主編《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出版。

在《哲學研究》發表《牟宗三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論詮釋儒學之蠡測》。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轉載《“中國哲學”及其自主性》。另發文論儒家倫理的特殊性與普遍性、“親親互隱”“愛有差等”的爭鳴、學術批評的“文明”與“人本”、成中英的學術貢獻,主張慎言“創新”,提倡“比慢”,評熊鐵基等著《中國莊學史》,序《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日文論出土簡帛與經學,懷念張岱年先生。《長江日報》刊登《當代新儒學與當代世界——訪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

主持“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出席香港等地的會議,論東亞儒學的核心價值觀等。

2006年,59歲

當選新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第二次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全國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湖北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工作者。

《中國哲學的自主性與哲學對話》,收入《中國哲學年鑒》(200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錄。《中國青年》轉載《國學與現代民眾的生活》。另撰文論人文教育、國學教育與“國學”專業、儒家的公平正義論、現當代新儒家的反思、中國的管理哲學智慧、孟子與儒家的正義論、黨政共同負責制、東亞價值觀的多重面相及其當代價值、民族認同與倫理共識的基礎、莊子哲學、劉述先先生的學術思想與學術貢獻,評《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編著《中國哲學史》出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教師》刊登《郭齊勇訪談錄:文化傳承與教師素養》。《讀經:啟蒙還是蒙昧——來自民間的聲音》載《儒學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郭齊勇訪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光明日報》刊登《郭齊勇與李宗桂對話:儒家哪兒錯了?》(上下)。

在各地演講儒釋道的人生智慧與心理調節、儒學的自覺自識、傳統德目與榮辱觀等達20場。出席國內外十余項大會,9月訪問美國夏威夷大學、哈佛大學。

2007年,60歲

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建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反思》,《新華文摘》轉載《略談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趨向》。

在《哲學研究》發表《上博楚簡所見孔子為政思想及其與〈論語〉之比較》,另撰文論熊十力對佛教唯識學的批評、傳統和諧文化資源的創造轉化、“親親相隱”“容隱制”及其對當今法治的啟迪、中西馬的交流與互動、孟子與儒家的正義論、戴震的孟子詮釋的創獲、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四書學”的形成、人文通識教育與經典導讀、牟宗三先生會通中西重建哲學系統的意義,英文論文談儒家倫理、牟宗三道德自主性的儒家詮釋,序牟宗三《歷史哲學》新版及《王充新八論續編》。

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1輯(新出楚簡研究專號)、執行主編《人文論叢》2006年卷(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專輯)出版。

在山東省電視臺演講并錄制“新杏壇”“孔子九講”之《“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觀》,在中央電視臺“名家講壇”演講并錄制《儒家的管理智慧》。

在俄羅斯、韓國演講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趨向、中國的思想界、郭店楚簡與上博楚簡。在國內演講,反思“國學熱”與國學教育,闡發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親親相隱”“容隱制”、儒釋道的人生智慧與心理調節、傳統和諧文化資源的創造轉化、中華人文精神與大學生的人格成長、新儒家與熊十力哲學思想、國學及其復興之道。

主持第15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18世紀東亞儒教思想比較研究學術會議。在各大會上論述創造性地轉化傳統價值理念、儒家法思想的權利意識、原始儒家的正義論、郭店楚簡《五行》的身心觀與道德論。

2008年,61歲

11月,再次當選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先生負責的“中國哲學史教材編寫”項目被立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即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第三批全國重點編寫教材《中國哲學史》。

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轉載《老莊之道論及其異同》,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儒釋道三教中的心理學原理》,《新華月報》轉載《蕭萐父:做人、做學問都要把根扎正》。

在《哲學研究》發表《中國哲學研究30年的反思》(與秦平合作)。在俄羅斯《遠東問題》,等發文,論中國的現代儒學研究、儒家倫理熱點。另撰文論“四書”進中學課堂,反思國學熱、儒學的自覺自識、大學人文精神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涵、先秦儒家的公私與正義、儒家倫理、汶川大地震的思考兼談古代的荒政,評李錦全先生的學術特點與貢獻,評黃明同教授新著兩種。在《鵝湖》(臺灣)、《光明日報》《新京報》發文紀念恩師蕭萐父先生。

《大家精要:熊十力》《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珞珈中國哲學),與傅佩榮、孔祥林合著《孔子九講》,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2輯(儒家政法思想與現代經學研究專號)出版。

在湖北、河南、新疆、北京、四川、上海等地演講二十余次,主題涉及國學、儒家文化的現代意義,多次談到儒家管理智慧、儒釋道的人生理想與心理調節等。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世紀大講堂”節目曾多次播放先生演講的《儒家倫理的現代詮釋——以“親親互隱”為視角》,在“浙江人文大講堂”演講《儒家的管理智慧》《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

出席各種會議,主持多場報告會,報告老莊道論、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三十年來中國哲學史界的成就、多學科交叉研究與中國前現代制度文明的發掘、儒家社會公正思想、儒學與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漢代與唐代容隱制、中華傳統和諧文化資源的創造轉化。

2009年,62歲

第三次當選為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第四次擔任國際儒學聯合會(ICA)理事。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第六屆學科評議組哲學組成員。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專家。被《哲學研究》編輯部聘為顧問。被中國出版集團公司聘為學術委員會顧問。被聘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哲學學科評審組專家。再次受聘為武漢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獲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武漢大學國學試驗班的創設與實踐”課程獲2009年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與覃啟勛、程水金、杜小安、秦平合作)。

《光明日報》《楚天都市報》《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武漢晨報》《長江商報》《羊城晚報》等刊載先生訪談,《江漢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先生學術成就簡介,《解放日報》報道先生在復旦大學的演講,《廣州日報》報道先生主張中學生不應實行文理分科。在湖北人民廣播電臺“人文百家”欄目演講《孔子》三講。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新華文摘》轉載《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現代化》,2013年獲湖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人大復印資料轉載《蘇格拉底、柏拉圖與孔子的“親親互隱”及家庭倫常觀》《內在式批判與繼承性創新》。另撰文論蕭萐父的啟蒙論說、精神遺產,懷念王元化、任繼愈先生,論傳統文化觀照下的當代生活、中華傳統和諧文化資源的創造轉化、文化守成主義、牟宗三形上學體系及其意義、儒學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和當代富源、儒學社會公正論述,序《陳白沙研究論文集》《李德永詩文集》,論胡承諾實學、六十年來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撰《2007年中國諸子學研究報告》。《中國儒學之精神》出版。

組織“中韓荊楚文化研討會”,在各大會上論上博楚簡、儒學與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六十年、唐君毅先生的先秦哲學觀及其貢獻、墨儒兩家之“孝”“三年之喪”與“愛”的區別與爭論、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與核心價值、百年儒學中當代新儒家的貢獻、老莊“道論”之異同。

在各處演講,論儒家文明的教養的意義、文化守成主義思潮、“五四”的反省與超越、中外生死智慧與儒學之生死觀、儒學的生死關懷及其當代價值、儒學與儒家精神、儒學的宗教性、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國學與國學熱、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問題。

2010年,63歲

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被聘為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學術委員、世界儒學大會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在《哲學研究》發表《儒墨兩家之“孝”“喪”與“愛”的區別和爭論》,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轉載。《新華文摘》轉載《中國哲學三十年》,《新華文摘》摘編《再論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人大復印資料轉載《重建維系人心的信仰系統》。《中國青年報》報道《武大國學院院長:國學熱背后是常識缺乏》,《楚天都市報》報道《武大國學院院長開講國學大講堂——〈論語〉是中國人的圣經》。

在《哲學動態》等發表論文,探索中國哲學史的詮釋路向,談自己的開放的儒學觀、中華人文精神及其當代意義、儒家倫理的當代意義、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國學與儒學漢學、儒學教育、國家生命力與知識分子、先秦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中國哲學研究的七大缼失、“國學”學科的設置、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熊十力的易學與宋明易學、談影片《孔子》、尊師重道傳統,序《周易通雅:唐明邦易學論文選》等。

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3輯(禮學研究專號)、《簡明中國哲學》出版,執行主編《人文論叢》2009年卷出版。

在各地演講,主題有“五經”及其意義、老莊“道論”異同、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國傳統管理智慧、精神家園的重建、傳統文化與國家軟實力、四書學、道家的思想與智慧、國學與國學熱的反思、孔子的人生哲學與管理智慧、西方的詮釋與中國的回應、企業倫理、儒家政治哲學與正義論、先秦儒家環境倫理等。

主持“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啟蒙反思’論說”會議,籌辦紀念胡秋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近三十年來中國哲學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各大會發言論重建維系人心的信仰系統、儒家倫理的當代意義、國學學科的設置、胡秋原的學術貢獻及知識分子論、中國大陸地區中國哲學研究六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儒家仁愛價值及其推愛方式的普遍性、蕭萐父先生對啟蒙的繼承與超越。

2011年,64歲

被聘為河北省儒教研究會顧問、湖北省全民閱讀活動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獲寶鋼教育獎之優秀教師特等獎、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先進個人。

《光明日報》《中華英才》《文匯報》《檢察日報》報道先生在傳遞國學復興火炬中的重要作用。

發表十幾篇論文,論儒家倫理的辯難及其現代意義、中華傳統和諧文化資源的創造轉化、儒家德性思想、當代社會的公德建設、華夏文明對未來科技的影響、“仁愛”及其“推愛”方式、胡秋原學術思想、老莊的理想人格論、孔孟之道的恒常價值、儒學觀及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強國”戰略。

《熊十力思想研究》改名《熊十力哲學研究》,由人民出版社納入“哲學史家文庫”再版。《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國哲學為中心的思考》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納入“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出版。《守先待后:學術與人生隨筆》、主編《〈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編著《國學讀本》四種、合著《梁漱溟哲學思想》(再版)、合編《東亞儒學研究論集》、合編《當代中國哲學研究(1949—2009)》(“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報告叢書”)出版。

主持重點教材《中國哲學史》課題組編寫會議,參與籌劃“蕭萐父先生與蜀學研究”、澳門“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暨國學學科設立的反思”等學術研討會,會上報告蕭萐父與蜀學、五經的精神及其意義、孔孟之道的永恒價值與當代意義、儒家仁愛價值及其推愛方式的普遍性、近現代儒學的基本走向。

在各地演講儒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道家的修養境界、儒家教養的意義、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儒學與當代公德建設、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上古宗教與中國文明起源與路徑等。

2012年,65歲

被澳門科技大學聘為兼職研究員。

發表論文二十余篇,認為近現代儒學的命運,經歷了從離異到回歸,經批判洗禮而重建的過程,另論儒家的詩教、禮教、樂教與“游于藝”,論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元素與現實性、守先待后與創造轉化、蕭萐父先生與近現代蜀學、國學進課堂進社區進企業、五倫之情實乃公德之基、荀子與儒學思想史的開拓、中國文化的根基與核心價值觀、孟子論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國學教育與國學學科等,另發表俄文論文《近30年中國大陸地區中國哲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英文論文評儒家仁愛觀。

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4輯(心性論研究專號)、《儒家文化研究》第5輯(近三十年中國哲學回顧與展望專號)、《正啟蒙》“中國青少年啟蒙教育系列讀物”1—6卷、與陳來等合著《生命的涵養》、與溫偉耀和趙林合著《傳統氤氳與現代轉型——中西文化三人談》、與蔡方鹿合編《存古尊經,觀瀾明變——“蕭萐父先生與蜀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課題組首席專家之一)等出版。

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百年慶典學術講座等演講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國學與現代化、中國文化的根基與核心價值觀、國家軟實力、干部學國學、國學與人格養成、儒家倫理的新思考、荊楚文化及其現代意義、儒家政治哲學、儒學與現代公德建設。

出席首屆全國高校國學院院長論壇。在各會議上論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元素、儒家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湖北儒學史、孟子論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中國哲學六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現代化。

2013年,66歲

被評聘為武漢大學首批杰出學者、湖北大學特聘顧問、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獲第八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主持國務院參事室項目“儒學館主題研究”。

《新華文摘》轉載《從“至誠天道”到“保合太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劉樂恒合作),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孟子性善論所涵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問題》。《都市文化報》《深圳特區報》《國文天地》報道先生主張用開放的、現代的國學教育努力培養讀書種子、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回到中國”、弘揚儒學真義的學思成就。

在《哲學研究》發表《也談“親親相隱”與“而任”——與梁濤先生商榷》(與張志強合作)。另撰文論民間儒學的新開展、培育踐行和諧價值觀、王船山論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涂又光學術思想的轉變與晚年定論、吳于廑先生的封建論、荊襄及荊州學派、宋元時期湖北的儒學、明清時期湖北的思想界、近現代鄂東的學者與文學家、近現代鄂東的哲學思想家、保持文化主體性與生態平衡、“仁”“義”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將儒學引入基礎教育體系,多篇序文,一篇論儒家政治哲學與正義論的英文論文。

《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改名《熊十力論傳》、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6輯(中國哲學與海外哲學研究專號)及《宋明時期湖北的儒學研究》、合編《問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出版。

在各大會論民間儒學的新開展、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評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國學教育、儒家智慧、“親親相隱”的再討論、儒家的工夫論與角色倫理。

在各地演講儒家修身成德之教與現代社會、國學智慧與領導修養、民間儒學的新開展、孟子的性善論、中國哲學史方法論、道家與佛禪的智慧、湖北國學的傳承、中國古代思想智慧與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廉政與孝廉文化。

2014年,67歲

被聘為內蒙古大學客座教授、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國學院副院長。任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儒學之精神》獲岳麓書院與鳳凰網、鳳凰衛視合辦的“致敬國學——2014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發的“國學研究成果獎”。

《新華文摘》轉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基礎》(《理論參考》轉載)。《紅旗文摘》轉載《中國夢的文化底蘊》(收入《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孔學堂書局同年7月出版,《中華兒女》海外版轉載)、《仁愛:中國人固有的根本》,《紅旗文摘》轉載。《學習月刊》轉載《人民日報》發表的《護持精神命脈,加強人文教化》。人大復印資料轉載《〈近思錄〉所見北宋四子的政治思想》(與劉莉莎合作)、《“門內”的儒家倫理——兼與廖名春先生商榷〈論語〉“父子互隱”章之理解》(與肖時鈞合作)。

《當代儒學》第5輯、《文匯報》載先生訪談錄,談到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瓶頸是國民的人文素養。《北京日報》報道先生主張讓道德軟實力激發正能量,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在《人民日報》等發表論文,感念蕭萐父老師的教誨,談中小學國學教育,論熊十力“新唯識論”新解、中國哲學主體性的具體建構、湖北國學的傳承、勇者型現代新儒家學者徐復觀、儒家政治哲學、劉述先先生的學術貢獻、湯一介的學術貢獻、傳承文化基因、孔孟的親情倫理、中華文化超越時空的價值、新時代“六倫”的新建構、作為德目與德性的孝廉、近二十年中國大陸儒學的新進展,從陶德麟先生的少作談國學教育。

《文化學概論》再版。《道不遠人:郭齊勇說儒》、編纂《熊十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主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24冊)、主編《正本清源論中西:對某種中國文化觀的病理學剖析》、合編《徐復觀全集》(共26冊)、合編《近世哲學的發展與中國哲學的創造轉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創新書系)、《中國哲學史經典精讀》出版。在各大會上評牟鐘鑒先生的新仁學,試說老子道論的生態觀,論孟子的政治哲學、文化自覺與自信、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儒學、湯一介與劉述先的學術貢獻、傳統文化的“兩創”、民間儒學、大眾儒學的復興、儒家政治哲學、國學教育、蕭萐父先生學述、上博楚簡、生活禪、中國文化精神及其對現代性的批評與調適。

在各地演講國學與領導修養、人文修養、人格修養,談民間儒學的新開展、湖北國學及其傳承、熊十力哲學精義、四書智慧、中國哲學的特色、傳統文化與社會治理。在新加坡演講孟子的政治哲學、孔孟“親親互隱”的討論。

2015年,68歲

被聘為嵩陽書院學術委員、經心書院名譽山長、武漢大學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人文學部分委員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儒學講座”主講。《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珞珈國學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獲第11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2018年度“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楊朝明教授指出,先生的《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國儒學之精神》《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等著作深蘊獨到的學術識見、濃郁的儒家情懷、清晰的開放心態與問題意識,本著則更分明顯示出一種儒家學者的博大氣象與中正格局。

《新華文摘》論點摘編《“三嚴三實”的傳統文化內涵》《明了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讀錢穆〈國史大綱〉》。在《哲學研究》發表《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說析評》(與李蘭蘭合作),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轉載。《深圳商報》《湖南日報》報道先生訪談,談儒家經典教育、船山思想、紀念馮契先生百年誕辰。

另發文,論文明間的對話、近年來中國大陸儒學的新進展、大眾儒學的復興、王道仁政學說、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親親相隱”思想的法理資源、國學教育與文化認同、現代三圣、從王陽明到熊十力、熊十力關于人類存在意義的終極思考、熊十力與心學的易學觀、馮契先生的學術貢獻與哲學創新、崔大華的儒學論說及其意義、中國哲學精神與特點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與調適,評陳來先生新著《仁學本體論》,發表英文論文與廖名春、梁濤商榷。

主編《陽明學研究》(創刊號)、執行主編《人文論叢》總第24輯、合編《立本開用:熊十力說儒》、合著《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與現代轉型》出版。在各大會講《禮記》詮釋問題、文化認同與國學教育、儒家論他者、現代媒體與國學、書院建設、先秦儒家生態環保思想。在各地演講禮義廉恥、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儒學與人生信仰、公民社會、企業家精神、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王陽明。

2016年,69歲

被聘為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嵩陽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工商學院特聘教授、湖北“希望書屋,扶智脫貧——農村留守兒童快樂閱讀活動”的“愛心大使”、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復旦學報》發表的《〈禮記〉哲學詮釋的四個向度——以〈禮運〉〈王制〉為中心的討論》,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摘載。《東亞儒學核心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入選《〈孔子研究〉精華(1986—2015)》并獲“優秀論文獎”。中央電視臺“人物”專欄《先生熊十力》節目采訪,《新華文摘》轉載《光明日報》報道《傳統書院如何與現代教育相融(三人談)》。《孔子研究》《社會科學報》采訪報道。斯洛文尼亞JanaS.Ro?ker(羅婭娜)教授將先生《近20年中國大陸儒學的新進展》翻譯成斯洛文尼亞文,收入其主編的論文集《美德是良好社區的基礎——東亞儒學》。

在《人民日報》等發表論文,談牟宗三先生“三統并建”說及其現代意義、國學與文化軟實力、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當代新儒學思潮、大陸當前的國學熱與書院熱、王船山的政治哲學,主張讓國學“虛熱”變“真熱”,自植靈根,美政美俗。

《儒學新論:郭齊勇學術論集》及主編《陽明學研究》第2輯、《大國聲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儒家文化研究》第7輯(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專號)出版。

在大學演講王陽明生平與思想、國學智慧與人格成長、儒家教養與現代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等。武漢電視臺錄制“問津國學大講堂”節目。在“漢陽區國學大講堂”演講《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武漢臺官網黃鶴云網站播放。

在學術研討會上報告鄂東文化現象、儒學的現代轉化、國學與文化軟實力、王陽明的生命關懷與生態智慧、書院精神、禮樂文明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新時代耕讀文化的重建與拓展、湯一介先生的學術貢獻。

2017年,70歲

被聘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湖南大學客座教授、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國學教育學院暨武漢少兒國學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中國組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在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上獲“世界儒學研究杰出人物”獎。獲“二〇一七年度湯用彤國學獎”。《儒風大家》第4輯刊登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對先生的頒獎詞、先生獲獎感言及采訪“郭齊勇:激揚心志,遠離榮利”。上海《文匯講堂》報道《郭齊勇:從“認同”走向生命的實踐》。《文匯報》報道《郭齊勇:在新時代,活化“修己安人”這座傳統富礦》。《社會科學報》報道《儒家文化:擁抱更寬廣的全球世界》。在鳳凰網國學發表《如何正視中國大陸儒學的新發展》。北京大學錄制“講仁愛”“尚和合”,山東省教育電視臺“孔子大學堂”錄制并播放《郭齊勇說家風話家訓》五講。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出版,獲選人民出版社2017年度十大優秀學術著作,2018年被儒家網評為2017年思想文化類十大好書,2020年獲第十二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20年獲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主辦的“致敬國學: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之“國學成果獎”。

2018年《新華文摘》數字版轉載《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另撰文論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熊十力的人格風范與哲學智慧及儒學本體論、王陽明的人生與思想智慧、國學經典傳遞的治世智慧、中國哲學的豐富內涵與獨特優勢。

主編《當代新儒家與當代中國和世界》《斯文在茲:儒家文化精神與源流》《儒家文化研究》第8輯(儒家生態思想暨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專號)、《儒家文化研究》第9輯(明清儒學專輯)、執行主編《人文論叢》第2輯(總第28卷)出版。

主持“當代新儒家與心學傳統”第12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在各大會論現當代新儒家與心學傳統、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中國哲學史的問題與方法、走進諸子的辨析與合觀、安樂哲哲學思想。

在各地演講國學經典與青年成長、中國傳統文化的家風家訓家教、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與現代意義、中國哲學的自覺與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修己安人”在當下社會的創造性轉化。

2018年,71歲

11月,從武漢大學退休。

《北京日報》《新華文摘》轉載《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結構及特點:基于2753位中國人的調查》(與傅蓉合作),《新華文摘》《中華兒女》海外版轉載《論中國哲學智慧》,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改革開放四十年儒學研究》(與廖曉煒合作),《學習活頁文選》轉載《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哲學》。澎湃社發表對先生的專訪《我這四十年》。在騰訊北京總部大樓演講《修己安人與重開王道》,由騰訊儒釋道頻道直播。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報道《專訪郭齊勇:儒學是個整體,不能割裂內圣外王》,新浪、網易等轉載。另撰文論中國哲學問題、特質與方法論、王陽明的生命關懷與生態智慧、“哲學地”寫作中國儒學史、憂患意識與樂感文化,懷念王元化、楊祖陶、龐樸先生。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合編《斯文在茲:兩屆中國書院高峰論壇論文集》、主編《中國哲學簡史》及《陽明學研究》第3輯出版。合著《錢穆評傳》(與汪學群)再版。中華書局出版《中國人的智慧》,9月上光明書榜,入選年度“十大國學好書榜”,被儒家網評為年度十大好書。

在世界哲學大會等論中國哲學智慧、中國哲學與中西哲學比較、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的新貢獻、王陽明治國理政的智慧、道統和正學的意義,紀念蕭萐父先生。

在各處演講領導人修養與中國管理智慧、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現代哲學家熊十力的思想、儒家的樂感文化與憂患意識,導讀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

2019年,72歲

被聘為武漢大學駐院研究員、曾子研究院名譽院長、海南省孔子學會顧問。在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國學頻道錄制節目《生活中的儒學》。

《新華文摘》轉載《中國哲學史研究值得關注的幾個領域》(與陳曉杰合作),《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研究》《貴州文史叢刊》發表先生訪談,《人生月刊》微信公眾號發表先生《〈牟宗三先生講演錄〉贊辭》,《儒家的樂感文化與憂患意識》收入《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

發文論文化自覺與文明對話、蕭萐父的船山學研究、馬一浮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特點、船山哲學的現代意義,懷念沈清松。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在香港再版。《大家小書·儒者的智慧》出版,儒家網評為年度大眾通俗類十大好書,中國教育電視臺列入“2021年度國學十大好書榜”。合編《師道師說.蕭萐父卷》、主編《陽明學研究》第4輯出版。

在各地演講儒家的精神、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現代新儒學思潮的貢獻與特點、牟宗三的哲學系統。在大會論陸九淵與熊十力、牟宗三哲學的意義、儒學的宗教性、國學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特質、張岱年先生的人品與學問、諸子學。與陳來教授對話談文化自信與儒學的未來,與東京大學木村清孝教授等對話。

2020年,73歲

包括《禮記(節選)》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叢書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獲山東省“儒學大家”稱號。

《文匯報》網絡版言先生重拾“天人合一”智慧,中國教育電視臺直播先生《國學與人生》。超星公司錄制先生《大學》講演。《半月談·文化大觀》發表訪談。

發文論張岱年先生的文化自覺、讀書的“比慢”精神、闡舊邦以輔新命、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好生活追求與“美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學思歷程、王夫之哲學的特質、疫情背景下的高科技。

《郭齊勇新儒學論文精選集》在臺灣出版,《中國哲學史十講》《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哲學的特色》《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禮記(節選)》、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11輯、合編《劉述先文集》10卷本出版。

在瓊海電視臺主持線上孔學堂2020年春季論辯大會,主題為“中國醫道與天人合一”。視頻直播講座談中國文化精神、劉述先先生的著作與思想、王陽明“一體之仁”的生命智慧、人文學反思、人文精神與互聯網,線下講座談大哲學家熊十力、疫情防控中展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大會報告論孔子大同小康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出席武漢大學國學院2020年釋菜禮,發表以“弘毅”為中心的講話。

2021年,74歲

在《人民日報》等發表論文,論中華優秀傳統制度文化的特質、天人關系論說要義及其啟示、亞洲文明對話、“勸學”的傳統及其現代轉化、中國文化的“兩創”。三篇英文論文介紹蕭萐父、熊十力哲學思想。

主編《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10卷本出版,親撰《先秦卷》。《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在馬來西亞再版(馬來文版)、新加坡再版(英文版)。編著《中國哲學史》再版,為全國數十家哲學院系使用,成為最適用最暢銷的教材。主編《陽明學研究》第5輯、第6輯出版。

參加新洲問津書院祭孔活動并致辭,主持貴陽孔學堂“民本思想的當代轉化”專題學術工作坊及年會。在大會論疫情防控中展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蕭萐父先生的“諸子合觀”論,重釋“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命智慧。視頻及線下演講儒家的管理智慧、“勸學”的傳統及其現代轉化等。

2022年,75歲

1月,始任國學院名譽院長。被敦和基金會經學資助管理委員會推選為經學資助專家委員會主任。

《燕京書評》報道《郭齊勇:我主張中國哲學的獨特性與主體性》,《長江日報》報道《500本、1億字的〈民藏〉在武大開編》。《文匯報》報道《郭齊勇:近50年中國哲學史研究涌現的新議題和新貢獻》。《解放日報》報道《中國有無哲學,不應再是一種討論》。

為哲學院錄制“哲學導引”課程的《中國哲學史的幾個基本問題》,在山東“尼山講堂”演講《儒家大智慧與學習型文明》(上下),由中國孔子網、孔子網APP等平臺播放。

在《哲學研究》發表《中國哲學史的問題意識與主體性》,《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另發文論重寫中國哲學通史的學術嘗試、儒家教養與當代公民社會的公德建設、“天人合一”的內涵與時代價、家訓家教家風、超克現代弊病與危機,懷念戴璉璋、周熾成兄、章開沅,論蒙培元先生的創見與貢獻、熊十力論為學之思、湯一介先生的學術貢獻等。

主持“《民藏》編纂會議”會議。以視頻方式,出席多個大會并講話,論及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新儒學思潮、陳來先生的學術創見與貢獻、中國哲學史的問題意識與主體性、五常及其現代意義、老莊道論,懷念張岱年先生,會講《楚簡〈恒先〉的文本與思想》。出席“仁者壽”重陽文化交流主題活動暨《郭齊勇文集》編輯工作會議等。

視頻演講中國哲學史的百年回顧與當代發展、熊十力論為學之思、“經典,人格,教養”“家風、家訓與家教”等。

2023年,76歲

在“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入圍“國學星斗計劃·名家組”。《返本開新》被評為儒家網2003年度十大好書“大眾普及類”之第一本,《熊十力文化隨筆》被湖北教育出版社評為年度“十佳圖書”。武大第五屆“十佳老人”。

在湖北電視臺談《一代大儒熊十力》。貴陽接受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漢學家PhilipScherer馬宇徽的訪談。《曾子學刊》第4輯、《哲學中國》第5輯收先生訪談錄。

在《哲學研究》發表《中國哲學史的問題意識與主體性》,《新華文摘》《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摘。

另發文論中國哲學的自信與使命擔當、孺子的天命觀、文化根脈與國學學科建設、互聯網、《儒藏》的意義,評《南朝儒學思想研究》《論語新識》《宋代四書經筵講義研究》《儒家功夫哲學論》,懷念馮天瑜、徐武軍先生,論陳來先生的學術創見與貢獻。《返本開新——郭齊勇先生學術自傳》《國學與國魂》《國士與國風》《國音與國韻》《蕭萐父與早期啟蒙說》《熊十力文化隨筆》《中華人文精神與現代性反思》《儒者的智慧》、與李軍共同主編《民藏論叢》(2023)、與劉依平合編《荊楚文庫熊十力集》(八卷本)、共同主編《朱舜水集》出版。《中國哲學史》重印。《中國人的智慧》《中國儒學之精神》韓文版出版,《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英文版出版。

出席線上、線下會,論倪培民《儒家功夫哲學論》、佛法的現代化、黃梅禪、五經及其智慧、科學與人文。另演講談中國哲學的自信與使命擔當、王船山的歷史影響。

2024年,77歲

被聘為《荊楚文庫》總編輯。“民藏”項目獲批“十四五”國家文化傳承重大項目系列。“民本文獻集成”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民本文獻集成(初編)編纂與研究”獲批202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

《熊十力傳論》被上海大學出版社推薦為中華學術外譯書目。《四書通識》出版,入文匯讀書1月書單十本。《中華文化根脈》《愿無盡集》、與劉依平等合著《〈禮記〉民論》出版。《中國哲學史》重印。《中華讀書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國文天地》發表相關書訊、書評。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蕭萐父先生的學術貢獻與精神遺產——紀念蕭萐父先生誕辰100周年》。另發文論傳統文化的時代性與生命力、中國哲學的自信、王船山的歷史影響、現代儒學三圣,序《清本〈莊子〉校訓析》《蕭萐父學術思想研究》《中華文化傳承十二講》等,懷念馮天瑜、李澤厚。出席《民本文獻集成》專家咨詢會、“2024年《民藏》編纂工作研討會”“2024年《荊楚文庫》編纂出版工作推進會”及“制度文化史學術研討會馮天瑜教授新書發布會”等。

作 者:黃敦兵,湖北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心、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國古典學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國近代文化、中國語言哲學、明清哲學與文學,出版《變局與自覺:國學意識的近代勃興研究》《經典化的追尋:中國古典學研究的語言哲學視域》《黃宗羲河理思想的主題及其展開》《賈儒之間:明清之際小說中士商互動主題研究》等專著,校釋、注譯《潛書》《孔子家語》《列子》等。

編 輯:得一 312176326@qq.com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誰遠誰近?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午夜色综合|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区第一页|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久久国产香蕉|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成一级|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天堂2014|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91av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日本免费a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色久综合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8090午夜无码专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欧美久久网|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亚洲国产清纯| 毛片免费视频|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日韩在线视频网| 色综合国产| 亚洲精品动漫|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国产| 操国产美女| 亚洲天堂高清|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国产视频| 精品色综合|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