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情分析是指教師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對影響學生的個性因素進行診斷與分析,以提高教學的質效。由此可見,精準分析學情是實現深度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助力本質探究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教師應做好學情分析,研究學生的實際學情、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并基于具體學情實施教學,注重學生的本質探究,在優化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減負增效。
一、關于學情分析
精準的學情分析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那么學情分析具體分析哪些問題呢?一是教師應深入分析學生新知學習前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厘清新知的生長點、延伸點和困惑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學,實現新舊知識的自然轉化;二是教師應針對小學生數學思維上的感性與直觀特征進行重點分析,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結構出發設計教學,緩解抽象數學概念、法則和定理與學生形象思維之間的矛盾;三是教師應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出發設計教學,使學生親歷知識再發現和再創造的全過程,從而在“跳一跳摘果子”的過程中厘清知識本質,實現自主建構。
二、具體教學實踐
下面,筆者以“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為例,具體闡述如何精準分析學情,助力本質探究,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課前導學
問題1:如表1所示,填寫自主評價記錄表的課前自評,你期待了解分數的什么知識?(學生拋出問題:何為單位“1\"?分數有何意義?何為分數單位?)
教師總結:真是一群會思考的好孩子!本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大家想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在課前,教師有意識地呈現自主評價記錄表,一方面在于使學生明晰已有知識水平與學習目標間的差距,進而明晰知識的困惑點;另一方面在于為教師調控教學指明了方向,使后續的教學有的放矢。
2.課中探學
(1)在實物感知中理解分數意義
探究1:先從圖1中選擇一幅圖用自己的方式闡述相應分數所表示的含義,再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對分數的理解,并試著完善評價。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探究后進行小組交流,教師相機記錄圖2所示的相關作品。學生紛紛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說明:圖 ① 是將1個月餅均分為4份,取其中1份,即 ;圖 1② 是將1個圓均分為8份,涂其中的5份,涂色部分即為
;圖 ? 是對折1根1米長的紙條后將其均分為2份,涂其中的1份,涂色部分即為
;圖1④ 是將1升水均分為3份,取其中1份即為
;圖 ⑤ 是將6個五角星視為一個整體,將其均分為3份,圈出的其中1份就是這個整體的
;圖 ⑥ 是將8個面包視為一個整體,將其均分為4份,圈出的其中3份就是這個整體的 對于學生的精準表達教師均予以高度評價。
探究2:觀察并思考圖2所示的物體可以分為幾類,有什么特征?
師生活動:在簡單的觀察和思考后,有的學生很快指出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有1個月餅、1個圓;第二類有1米、1升;第三類有6個五角星、8個面包。很快有學生進行細化補充,將第一類細化為兩類,即1個月餅是一個物體,而1個圓是一個圖形[1]。
教師適時追問:“這里的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幾個計量單位和一個整體都可以用什么表示?\"學生很快給出觀點,即可以用\"1\"表示。教師隨即出示單位\"1\"的概念。
教師進一步地提問:“日常生活中可以看作單位‘1的物體還有哪些?可以試著列舉嗎?\"學生腦洞大開,列舉出“我們學校”“我們班級\"等實例。
探究3:繼續觀察圖2,這些分數分別將什么看作單位\"1\"?平均分了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圖2中的單位“1\"是否一樣?
師生活動:學生按要求完成學習活動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發地列舉各種分數。如分數 ,就是將全班學生看作單位“1”,均分為9組,挑選其中2組參加學校數學計算競賽。最后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呈現了表示所有情況的表述,即將單位“1\"平均分為 y 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的Yx 份。教師對學生這種以舊引新的學習方法予以充分肯定,并適時拋出分數的定義。
探究4:將1塊橡皮泥和4盒彩筆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塊橡皮泥的多少?每個小朋友分得這些彩筆的多少?為什么?
學生思考后給出結論:即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塊橡皮泥的 即
塊;每個小朋友分得這些彩筆的
,即1盒。
教師適時追問:“橡皮泥和彩筆數量不同,每個小朋友都分得了」但分得的數量不同,這是為什么?\"學生很快給出觀點,即無論是橡皮泥還是彩筆,均看作單位“1”,平均分為4份,每個小朋友都能分到其中1份,因此 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間的關系。單位“1\"所表示的數量不同,那么橡皮泥和彩筆的
所對應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教師再次追問:“‘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塊橡皮泥的 ,即
塊'中的兩
是否一樣?\"學生很快給出觀點:不一樣,前一個
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間的關系,后一個則表示具體數量。
設計意圖: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辨析單位“1”,進而切實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后,教師設計對比情境,使學生在感悟和體驗中理解分數的兩層含義,實現意義建構。
(2)在數軸運用中認識分數單位問題1:請試著在圖3所示的數軸上分別找出 并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將0到1這一段均分為4份,取其中1份即為
,取其中3份即為
問題2:我們將圖3中的0到1這一段平均分為4份得到上述分數,那可以平均分為8份嗎?(可以,如圖4所示,取其中1段是 ,取其中2段是2. ……學生舉一反三,指出還可以8平均分為16份,取其中1段是
,取其中2段是
教師總結:真是會動腦筋的好孩子!如果將0到1這一段繼續平均分,可以分成1000份、10000份、100000份這樣一來就可得到更多的分數。
問題3:剛才列舉的分數分別是用什么計數的?
教師總結:如圖5所示,像
這些分數,數學上稱之為分數單位。
問題4:試著舉例說明自己對分數單位的理解。( 的分數單位是
3有3個
8
問題5:上述數軸中的研究,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師生共同總結后,教師適時拋出相關概念)
設計意圖: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數軸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有效夯實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較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使其明晰了分數單位的本質。
(3)在解決問題中鞏固提升
問題6: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 并說一說它的意義。
問題7:你能猜出圖6中藏起來的水果分別有幾個嗎?為什么?
問題8:王老師和張老師各有1根相同長度的彩帶,王老師剪去了這根彩帶的 ,張老師剪去了
米,那么王老師和張老師剪去彩帶的長度一樣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種開放性的練習,對學生而言不僅是知識的鞏固,更是數學創造的過程,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僅是數學知識,還有主動探究的意識和數學發散性思維。
(4)在自主評價中發展概括能力。
問題9: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并開展自主評價,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悟。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所學并進行自主評價,使其更好地積累經驗,提升數學概括能力。
三、反思與感悟
學生的“善學\"離不開教師的“善教”。教師要精準分析學情,設計高立意的教學過程,如此才能呈現精當的學法指導,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逐步走向深處。
1.精讀教材與理解學生是前提
教師要基于新課程標準,把握教學內容與數學本質,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做到精讀教材,才能形成高立意的教學設計。教師只有分析具體學情,厘清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方式、思維困惑,才能發揮教學機智,讓學生在自主發現創新中理解知識本質、建構知識體系。本課中,正是因為教師針對性設計了課前導學,才更好地掌握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從而使學生后續的數學探究自然、順暢、深入。
2.學法指導與精當有序是關鍵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先行組織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學習的心向,并做好數學思維策略的學法引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尤其是設計啟發思維的問題情境和精當有序的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深人開展數學探究,逐步形成用數學思想進行思維的良好習慣。本課中,無論是問題情境還是探究活動的設計,都能激發學生的情思,啟發學生的思維,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高效建構知識,積極發展素養。
總之,教師只有精準分析學情,才能助力學生探究知識本質,培養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君,蘇桂芹.打造\"教、學、評一致性”的數學課堂一“分數的意義\"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22(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