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7年第一屆開幕以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平臺之一,推動我國對外經貿從產品、技術等要素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躍升,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進程。
歷經68年發展,擁有“中國第一展”之稱的廣交會已超越傳統展會功能,成為新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為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成就添加強有力的注腳。
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在國際貿易博弈激烈膠著、全球產供鏈加速重構背景下,第137屆廣交會仍以多項指標刷新紀錄的“驕人戰績”,彰顯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和國際影響力。
廣交會打造全球產供鏈樞紐。一是助力中國外貿規模擴展與結構升級,出口成交金額從首屆8686萬美元增至2024年的551.2億美元,累計出口成交額超1.5萬億美元;采購商從首屆的3146人增至2024年的135.7萬人(包括線上和線下),2025年(春季)采購商超81.6萬人,累計覆蓋229個國家和地區,密織全球經貿合作網。參展產品從首屆以輕工、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迭代至新能源、智能裝備等高附加值產品領銜,綠色、數字、知識產權等規則同行。二是提升全球產供鏈韌性,以“線上 + 線下”模式降低疫情、地緣沖突、貿易爭端等負面影響。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濫施關稅沖擊下,本屆廣交會合作伙伴更加多元,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采購商18.8萬人,同比增長 17.4% ,占比 64.9% ;金磚國家采購商超7.2萬人,同比增長 24.1% ;歐盟采購商5.2萬人,同比增長 3.4%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成交額占比超六成,成為增長的主體力量。
廣交會上,不少參展企業在穩固外貿的同時,積極謀求拓展內銷市場。中國專題圖庫供圖
廣交會鑄就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一是推動產業升級,匯聚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新材料、新工藝,綠色低碳、智能化產品成為撬動訂單和開拓市場的有力支撐,外貿新動能加速轉化;智能家居、氫能設備等展品實現品牌溢價,并吸引西門子、特斯拉等頭部企業深人合作。二是推動內外需協同聯動,強化“全球買、全球賣”雙向樞紐功能,滿足國外市場需求,助力國內消費升級;依托中歐班列、“鄉村振興”等提升物流時效和農產品成交額,促進國內區域經濟更好融入全球市場。線上平臺、直播帶貨、智能商務等賦能廣大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促成交易及品牌拓展。三是傳遞開放信心,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廣交會展示出中國開放的強大意志和實力,以自身長期穩定的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期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規劃。和廣交會的成功實踐一樣,應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新時期扎實落地。
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建設。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機制,完善“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調推進機制,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務實合作機制,完善新興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完善投融資多元化保障機制,完善風險防控內外協同機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機制,完善高水平國際傳播機制,完善廉潔絲綢之路合作機制,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攻堅制度型開放。一是完善規則對接、引領機制,整合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城市、“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等平臺,差異化推進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二是建立標準輸出的“雙向通道”,依托投資設廠和技術優勢等,輸出中資企業技術規范、認證標準等,或引進第三方先進規則標準,推動東道國相關領域改革。三是強化制度型開放的“雙循環”互嵌,通過深入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倒逼國內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落實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強化戰略協同與頂層設計,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東部(率先發展)開放合作、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格局。二是推進各區域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夯實協調發展基礎,搭載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長江水道等平臺,推動完善立體化交通物流網絡建設;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是構建梯度化價值鏈體系,優化跨區域產供鏈布局,優化中西部地區營商環境,引導東部資本、技術等要素賦能中西部發展;放大中西部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換道布局綠色、醫養等產業。
統籌鞏固傳統領域合作和穩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一是推動傳統領域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促進基礎設施“硬聯通”提質增效,依托5G、北斗導航等實現陸、海、空及多式聯運等運輸物流全程可追溯;推廣“建設一運營一移交 + 本地化培訓”模式,破解“重建設輕運維”難題。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高海關通關效率,增強政策協調性和相容性;推動本幣結算業務,建立貨幣互換池,提高金融風險對沖能力。二是加速創新驅動和規則引領等新興領域布局,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創新引領數字治理規則,探索數據確權、定價,破解“數字鐵幕”割裂,為全球數據流動治理提供新范式。啟動與歐盟碳關稅互認談判,推動碳市場互聯;布局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光伏儲能全產業鏈,促進綠色技術、標準輸出。加強對塞拉利昂、尼日爾等醫療衛生條件落后國家和地區的投資、援助等,提高藥品、衛生團隊本地化水平,完善公共衛生安全網。制定并推動《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框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和合共生”技術倫理標準,掌控人工智能領域規則先發優勢。
宋蜊蜊: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