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和人文基礎,為沿線國家交流合作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土壤和民意支撐。如今,國家軟實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影響著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地位以及話語權。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來提升國家軟實力,不僅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化交流交融,更能為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政治互信創造有利條件。
因此,深入探究“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對中國軟實力提升的影響尤為重要。本文悉心梳理了民心相通在各領域的實踐成果并深入剖析其影響機制,以期為“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軟實力提升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引,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朝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的國際交流實踐與成果
(一) 教育交流合作
1.留學生互派與聯合培養項目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留學生互派方面成果顯著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吸引了大量沿線國家的學生來華留學。2022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共計26.06萬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專業知識,體驗中國的文化和生活,在提升自身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以及增進與中國人民友誼的使者。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是中哈教育合作的重要典范。2023年5月17日,中哈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了設立該分校的合作協議簽署,同年10月正式啟用并迎來首批新生人學。聯合培養項目在促進人才培養和民心相通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留學生畢業回到本國后,將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應用于實際工作,為促進本國行業發展以及加強與中國的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2.教育援助與教育資源共享
中國積極開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援助項目,為提升當地教育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援建的許多學校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教學條件,幫助解決了當地轄區內兒童“上學難”的問題,在有效改善當地兒童教育條件的同時也為沿線國家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國與沿線國家共享教育資源平臺、教材、學術研究成果等,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優質的教育資源輸送到沿線國家。一些在線教育平臺提供語言學習、職業技能培訓、學術講座等豐富的課程資源供沿線國家的學生和教師免費或低成本使用,這些課程不僅提供了專業知識,還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讓沿線國家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能了解中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1]
(二)文化交流活動
1.文化年、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舉辦文化年、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成為文化傳播和民心相通的重要平臺。此外,中國實施“文化絲路”計劃,開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與文萊、柬埔寨、希臘等多個國家及東盟舉辦文化年,和共建國家互辦文物展、電影節等活動,推進圖書影視創作與互譯互播,實施“一帶一路”舞臺藝術、國際美術、文化睦鄰工程。在合作平臺建設上,中國與共建國家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等多個聯盟,成員單位達620家,其中,國外成員401家,為文化交流合作筑牢根基,促進了文化交流交融。
2.民間文化交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
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第一,中國與沿線國家舉辦了眾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展覽。通過諸如文物展出等方式,吸引大量當地民眾參觀,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第二,豐富多彩的民俗交流活動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民眾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年“潑水節”期間,中國的傣族聚居地與泰國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雙方互派代表團參加,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認同與情感交流;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項目取得顯著成果。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于2014年成功列人《世界遺產名錄》,涵蓋了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境內的33處遺產點,包括古代都城、宮殿群、佛教石窟寺、古道、驛站、關隘、烽火臺、長城遺址等,是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申報和保護這一項目加強了三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合作,增進了對彼此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是區域文化保護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三)旅游合作發展
1.旅游市場規模與游客往來增長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旅游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旅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游客往來日益頻繁。隨著2023年中國出境游市場加速復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中國出境游市場的熱度也持續走高。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數據報告》,中國內地居民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旅游意愿明顯上升,且在目的地停留的時間也有所延長。在停留時間 Top20 的單個旅游目的地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了七成。
在經濟方面,旅游合作在促進雙方貿易增長的同時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沿線國家的旅游從業者受益于中國游客的到來,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民心相通方面,旅游為游客提供了親身體驗沿線國家文化風俗和生活方式的機會,增進了彼此的理解與友誼。中國游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期間,與當地居民交流互動的同時了解當地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向他們介紹中國的文化和發展成就。這種貫穿于旅游業發展的民間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了誤解和偏見,促進了民心相通。
2.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中國積極參與沿線國家的機場、港口、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游客往來提供便捷的交通條件。例如,中國與柬埔寨合作建設的新金邊國際機場,不僅提升了柬埔寨的航空運輸能力,吸引了更多國際航班,也為游客前往柬埔寨旅游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選擇;中國與老撾合作建設的中老鐵路開通后,不僅加強了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也為游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游客可以乘坐火車欣賞沿途風景,深入體驗兩國的風土人情。此外,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中央企業勇當排頭兵和主力軍,在積極投身共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與標志性工程建設的同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推動一批批“小而美”民生項目的建設,為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和不斷向縱深發展筑牢堅實的民意根基。[2]
(四)媒體與智庫交流
1.媒體合作與信息傳播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媒體領域開展了廣泛深入、形式多樣的合作:第一,聯合報道。中國媒體與沿線國家媒體共同聚焦“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大項目和合作成果,進行聯合采訪和報道,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方合作進程;第二,媒體互訪。中國媒體與沿線國家媒體定期開展互訪活動,交流媒體發展經驗,探討合作機會。通過聯合制作的紀錄片等形式,展示兩國的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等,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第三,媒體合作。在信息傳播方面,沿線各國媒體通過合作,能夠更全面、準確地向民眾傳播“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目標和成果。在輿論引導方面,媒體合作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減少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解和質疑。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無端指責時,中國媒體與沿線國家媒體共同發表文章和報道,用事實和數據展示“一帶一路”倡議給沿線國家帶來的切實利益,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增加就業等,有效回應了外界的質疑,塑造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良好正面形象。
2.智庫合作與政策研究交流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建立智庫合作機制,為雙方在政策研究、經驗分享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平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成立于2019年4月,由新華社研究院聯合15家中外智庫共同發起。在“一帶一路”貿易便利化政策研究方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成立的“一帶一路”研究平臺,目前已超過300家。中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的智庫也紛紛積極加入“一帶一路”研究大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模式、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性和多元化,各國和地區智庫之間的合作研究和深入交流是分享發展經驗的有效途徑,有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利益融合,有利于各國達成合作新共識。
二、民心相通對中國軟實力提升的影響機制
(一) 文化軟實力提升
1.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文化認同是軟實力的根基,其核心在于通過國際交流消解文化差異帶來的認知鴻溝,構建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文化認同的生成依賴于“共同命運”觀念的塑造。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通過“中馬兩國雙園”合作模式,不僅深化了產業協同,而且通過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雙方對彼此文化內核的理解,將“和而不同”理念轉化為區域共識。據《2024年全球軟實力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通過文化展覽(如馬耳他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和跨國藝術合作(如俄羅斯書畫展),顯著提升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度,文化影響力得分增長位列全球第一。
2.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與國際合作
民心相通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促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對傳播中華文化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文化產業隨著“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的深入發展在沿線國家不斷拓展市場。文化產業國際合作項目不斷涌現,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此外,文化產業國際合作還促進了文化貿易的發展,提升了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逐年增長,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進一步提高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二)價值觀傳播與認同
1.傳播中國價值觀與理念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積極傳播多元且富有時代內涵的價值觀與理念,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尤為突出。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如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大量醫療物資援助,分享抗疫經驗和技術,派遣醫療專家組。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中老鐵路的建設過程中,中國與老撾共同商討鐵路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方案,充分尊重老撾的主權和意愿,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規劃。雙方共同投入資源,共享建設成果,不僅帶動了老撾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還提高了老撾的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條件。通過文化交流活動,中國傳統價值觀在沿線國家得以廣泛傳播。在文化年、藝術展覽等活動中,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和為貴”\"仁愛”“誠信”等理念也通過文化作品、藝術表演等形式展現出來。
2.促進價值觀念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價值觀念層面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互動,這種互動呈現出多元化的方式。價值觀念的融合對構建共同價值體系和提升中國軟實力具有深遠意義。在構建共同價值體系方面,中國與沿線國家通過交流互動,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價值追求,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成為連接各國人民的精神紐帶,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堅實的價值支撐。在提升中國軟實力方面,價值觀念的融合使中國的價值觀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綠色發展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中國憑借政策引導和項目落地助力沿線國家在生態與經濟領域協同發展。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整體框架下,中國大力扶持沿線國家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能源項目,秉持環保理念并倡導低碳發展,促進與共建國家的可持續生態合作,為共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更多沿線國家的認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更加積極正面,國際話語權也得到提升,有助于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三)國際話語權提升
1.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與話語權增強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在國際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制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成立就是中國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的重要成果。截至2024年9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共有110個成員,覆蓋全球 81% 的人口和 65% 的GDP,其在項目融資、風險管理、環境與社會標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和標準。話語權的增強對維護國家利益和提升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擁有話語權,能夠更好地保障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合作權益;在提升軟實力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展現了大國擔當,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3]
2.塑造良好國際形象與輿論引導
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積極塑造正面形象,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傳播中國聲音,引導國際輿論。在媒體合作方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加強合作,共同傳播“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成果;在國際輿論事件中,中國通過積極回應和有效引導,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與沿線國家實現民心相通的同時,許多沿線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和信任進一步加深,并在國際輿論中積極為中國發聲,支持中國的立場和主張。在社交媒體上,許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分享了他們在中國的生活經歷以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評價,這些真實的聲音在國際輿論中不斷傳播,增強了中國聲音的可信度和影響力,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三、結束語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沿線民心相通與中國軟實力提升相輔相成。教育、文化、旅游、媒體與智庫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有效促進了民心相通,進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價值觀傳播、增強國際話語權。然而,民心相通建設仍面臨文化差異、外部輿論干擾等挑戰。未來,各國需持續深化各領域交流,創新合作模式,不斷推進民心相通。這不僅對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意義深遠,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悅,李沛霖,李星辰.推進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現狀、挑戰與建議[J].國際貿易,2024(11):43-52+96.
[2]尹佳音.繼續推動中央企業高水平建設“小而美\"民生項目[J]宏觀經濟管理,2024(12):26-32.
[3]王晨佳,陸航.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一帶一路\"話語發展[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6(02):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