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與歐盟迎來了建交50周年這一里程碑時刻。50年來,中歐在經貿、人文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不僅惠及雙方人民,也令世界受益。通過四個具有標志性的瞬間,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中歐雙方開拓出了一條獨特的文明對話之路。
瞬間一:中歐班列與西曼斯基的生意
波蘭是中歐班列進入歐盟的重要門戶,約有 90% 的中歐班列過境或抵達該國。從擴建列車貨運樞紐的東部邊境,到新建鐵路物流中心的中部城市…聯通萬里的“鋼鐵駝隊”為波蘭經貿和物流產業發展持續增添動力。
中歐班列關系到沿線成千上方人的生活,大衛·西曼斯基就是其中之一。西曼斯基家住波蘭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每天一大早他都會開著自己的廂式小貨車到位于華沙市郊的中國商城進貨。在一家腰帶批發店內,西曼斯基選購了滿滿兩大袋男士腰帶。他說:“這些腰帶都是真皮的,不僅質量過硬,價格也實惠。”
今年32歲的西曼斯基對中國商城十分熟悉。他的父母在波蘭經營著多家商店,西曼斯基從15歲起就隨父母到中國商城進貨。4年前,西曼斯基自己開始創業,如今已在琴斯托霍瓦擁有兩家男裝店,中國商城是其店鋪的重要貨源。
華沙中國商城創立于1994年,現已形成占地40公頃的大型商品和物流中心,駐場經營的多國客商超過1000家。借助中歐班列的高效運輸能力,各類優質中國商品由此通過波蘭和周邊國家的零售商進入歐洲千家萬戶。不少來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周邊國家的批發商也經常來這里進貨。而西曼斯基一家也因此過上了穩定和富裕的生活。
據統計,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量三分之一以上,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0萬列。僅今年前4個月,中歐班列就累計開行6042列,運送貨物62.7萬標箱,通達歐洲26個國家的229個城市。中國運往歐洲的貨物已由初期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逐步擴大到汽車整車、機械設備等5萬多種商品。歐洲運往中國的貨物則從早期的木材、汽車及零配件等拓展到機電產品、醫療器械、機械設備等。
瞬間二:特殊的護鳥隊
5月,多瑙河升騰起了陣陣暑氣,彌散在匈塞鐵路沿線上空。和往常一樣,來自中鐵電氣化局的安質員馮鑫帶著徒弟張坤沿著鐵路線仔細查看,開始了例行的護鳥巡查。
由中方建設的匈塞鐵路是一條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雙線電氣化客貨共線高速鐵路,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該項目2017年11月開工,今年有望全線竣工。屆時,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首都之間的運行時間將大幅縮短。
匈塞鐵路的部分區段臨近小孔沙格公園,這是匈牙利重要的國家公園,周圍多為平原和濕地,是野生動物和遷徙鳥類的天堂。中鐵電氣化局匈塞鐵路項目部在建設中不僅注重原貌的保留,也特別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護鳥隊”便應運而生。
作為“護鳥隊”的一員,馮鑫將鉆研技術的勁頭用到了學習當地野生動植物上來,積極參加項目部組織的生態知識培訓。此次沿線巡查中,馮鑫他們新發現了一對白肩雕的鳥巢。對于這種情況,一般會在3公里外另建一個人工巢穴,讓它們移居到那里,這樣既不影響施工進度,也不影響白肩雕繁衍生息。
每到節假日,歐洲許多城市都會出現中國傳統的舞獅舞龍。視覺中國供圖
建立護鳥隊守護生態環境,只是中歐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縮影。正如馮鑫所說:“咱們修的是鐵路,但不能修成周圍動植物的絕路。我們不光要建一項精品工程,更要建設一條綠色生態的環保之路。”
瞬間三:異國街頭的文化體驗
在法國波爾多街頭,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中國女孩,用手中的小提琴演奏著一首首動人的中國樂曲。她叫毛玲玲,就讀于法國波爾多音樂學院。在日常的街頭演奏中,她遇到過專業的舞者、歌手、吉他手與她即興合作,也遇到過白發蒼蒼的老奶奶通過手機和愛人分享她的精彩表演,甚至還有一位曾在中國生活過5年的法國母親因她的樂曲潸然淚下。東西文明的樂章在毛玲玲的一次次街頭演出中碰撞交融,并以獨特的魅力感染著每一個觀看演出的人。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法國留學生勒黑波妮則深深沉醉于武漢這座將古老與現代融為一體的“魔法”之城。她在武漢老街菜市場感受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在武漢美術館學習中國水墨畫的悠久歷史;同時,她也會通過“游湖北”客戶端進行景區預約、購票,并熟練掌握一切生活必備的互聯網技能:外賣點餐、網絡購物、掃碼付款、共享單車、就醫預約…身處武漢這個經濟繁榮且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一邊體驗著年輕人時尚的潮生活,一邊感受著底蘊濃厚的傳統文化。
毛聆玲與勒黑波妮的留學生涯,正是中歐人文緊密交流的真實寫照。作為東西方兩大文明體,中歐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在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碩果累累。特別在教育領域,形式多樣的中歐聯合培養項目培育出大批更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成為民間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更欣喜的是,中歐人文交流正從單純的人員往來邁向知識共創的新階段。例如,今年4月,由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雅典理工大學等8家中國和希臘的文化機構聯合打造的“中希數字遺產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雅典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舉行。該實驗室旨在深化中希兩國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合作,探索推動該領域內的創新合作模式,將極大推動兩國歷史文化的合作與研究。
瞬間四:體驗不一樣的歷史文化
法國,戴高樂機場人頭攢動。ATM前,來自中國上海的張女士正在用銀聯卡提取歐元。此番帶女兒來巴黎旅游,由于走得匆忙現金沒換夠,原本有些擔心的張女士,一落地就看到了機場的各種中文標識:“真的沒想到!感覺很熟悉!還有銀聯的logo!….”就在張女士驚訝不已的同時,機場免稅店里,結束法國之旅準備回國的小歐也正在感嘆,“我打算給朋友在免稅店買點伴手禮,這里不僅支持銀聯卡,還有中文導購。”
而在萬里之外的北京,歐洲游客的身影同樣隨處可見。登上長城,欣賞磅礴壯麗的景色;參觀名勝古跡,感受悠久的中華文明;漫步亮馬河畔,體驗璀璨的燦爛燈火歐洲游客在這里逛公園、品美食、賞民俗,感受濃濃的中國氣息。在天壇,西班牙游客薩爾瓦多一邊喝著文創飲品,一邊欣賞獨具特色的中國建筑。“我從小就想來中國,了解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歷史,特別是哲學思想。”薩爾瓦多說,“當然還想品嘗中國的美食,餃子和火鍋太好吃了。”他表示,在此次旅行中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友好和現代化設施的便利,“突破了過往的認知”。
隨著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旅游業強勁復蘇,一方面,歐洲游客正在重新發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中國游客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靈活、精致地體驗歐洲之旅。簽證規定放寬、交通便利性改善以及游客對定制化、有意義的體驗日益增加的需求,推動了這種日益增長的雙向交流,將跨洲旅游轉變為全球參與的活躍驅動力。
四個瞬間,正是中歐人文交流日益緊密的生動寫照。從千年前絲綢之路的駝鈴,到如今的“一帶一路”蓬勃發展的樂章,每一次對視與握手,都是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中歐雙方正以文明互鑒為鏡,照見彼此的過去,也照見共同奔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