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經典承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傳遞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美學價值。隨著信息化變革,文學教育迎來諸多新的挑戰與機遇,在現代文學教學快速發展的同時,往往忽視古代文學經典的深厚價值。古代文學經典所蘊含的人文關懷、道德倫理、社會理想與審美價值,對當代學生的思想啟蒙和人格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現代文學教學中有效融入古代文學經典,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和教學方法創新的重要課題。
1古代文學經典融入現代文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古代文學經典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從歷史價值角度看,它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不僅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事件與人物,還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經濟狀況,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類經驗。在現代文學教學中,通過對比古代與現代文學,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傳承與變革,把握歷史與文學發展的脈絡。從文化傳承角度而言,古代文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基因。學習與傳播經典作品,能夠繼承和發揚先輩的智慧與價值觀,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古代文學經典還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為多元文化共存奠定基礎。從思想啟迪角度出發,古代文學經典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和人文關懷,常探討人性、道德、生命等主題,這些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能夠引導讀者在面對復雜現實時進行深刻的思考,促使人們反省自我、理解他人。在現代文學教學中,通過賞析文學經典,學生能夠從中汲取智慧,構建更加全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在現代文學教學中融入古代文學經典,既是文學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
2古代文學經典在現代文學教學中的現狀及問題
2.1學生對古代文學經典的認知不足
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學生對古代文學經典的認知普遍不足,主要體現在對經典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且缺乏對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只停留在表面的閱讀和記憶,未能深入探討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這種現象一般是受到現代教育應試導向的影響,學生只在乎考試成績,承受一定的課業壓力,容易忽視古代文學經典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此外,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使得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減少,往往將古代文學經典的學習視為“負擔”。在課堂上教師講解也缺乏吸引力,也導致學生對古代文學經典的興趣不足。面對古代文學經典時,學生就感到陌生、無從下手,進而影響對古代文學的理解,也限制其對中華文化的全面認知與認同。
2.2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
在現代文學教學中,教學方法存在單一性問題。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重視知識的傳遞,卻忽視了學生的參與與互動。這種方式雖然能傳達古代文學經典的基本信息,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使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探索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另外,在教學內容方面,也存在過于注重經典作品分析,而忽略了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聯系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未能結合現代技術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導致學生難以將古代文學經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降低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缺乏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削弱了古代文學經典的吸引力,也限制了學生對文學的深入理解與體驗。
2.3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的脫節
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之間的脫節也是當前文學教學中的一大問題。在課程設置上,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一般是相互獨立的,學生在學習現代文學時,缺乏對古代文學經典的有效連接與理解,對古代文學的背景、主題和風格缺乏必要的了解,導致他們無法全面理解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化隱喻和歷史淵源。這樣的脫節不僅影響了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也阻礙了他們對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2.4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需提升
教師在古代文學經典教學中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當前許多教師在古代文學經典的理解與傳達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對經典作品的深入研究不夠,缺乏對其文化背景、思想內涵的全面把握。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討論,導致學生對古代文學經典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此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斷更新和提升。許多教師在面對新興的教育技術和教學理念時,缺乏相應的培訓和實踐經驗,導致他們在課堂上難以靈活運用現代教學工具。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限制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3古代文學經典在現代文學教學中的價值重塑
3.1文化與審美的價值重塑
古代文學經典兼具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雙重價值。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古代文學經典為學生搭建了了解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橋梁,通過閱讀與分析經典作品,學生可以了解古代社會的風貌、人物的價值觀以及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文化脈絡。例如,《詩經》主要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時期,從勞動場景到愛情婚姻、從祭祀典禮到戰爭的社會生活百態,學生借此可了解當時的民俗風情、等級制度等內容。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生動呈現了封建社會的家族制度與社會結構,借賈寶玉等人物的情感糾葛,反映了對人生、愛情與命運的深刻思考。學生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閱讀理解,不僅能了解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還能感受歷史長河中傳遞的文化智慧。古代文學經典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在語言表達、藝術形式和情感傳達方面,具有深刻的審美價值。如古代詩詞的韻律美與意境美、散文的精致含蓄,均對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創造力產生深遠影響。以李白的《將進酒》為例,句式長短錯落不一,節奏與韻律簡單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所運用的夸張手法與表達出的豪邁情感營造出獨特的審美意境,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例,通過對赤壁之下的江水、明月等自然景觀的描寫,勾勒出空靈、悠遠的意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鑒賞,體悟作者景與情融合的精妙之處。
3.2人文精神與社會價值重塑
古代文學經典在現代文學教學中憑借深厚的人文精神與社會教育價值,助力學生塑造健全的價值觀與人格,并激勵他們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古代文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如儒家的積極入世、道家的逍遙自在等,這些精神內涵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滋養作用。學習《論語》中孔子“仁愛”“禮義”等儒家核心思想,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尊重他人、勇于擔當的積極態度。如莊子的《逍遙游》,可讓學生領悟超越世俗束縛、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有助于他們在面對現代社會的壓力與紛擾時,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豁達,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堅守自我。古代文學經典還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批判與啟示意義。眾多經典作品通過生動的情節與人物刻畫,揭露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為后人提供反思與啟示。《紅樓夢》中通過描寫賈府的興衰史,揭露封建社會的矛盾與不公,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命運與社會制度的關聯,以及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與清醒。在現代文學教學中,這些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社會現象的范例,啟發他們對現代社會類似問題進行反思與探索,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洞察力與批判思維能力。
3.3語言藝術與表達技巧的價值重塑
在現代文學教學中,通過對古典文學作品中語言藝術與表達技巧的重塑,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興趣,還能推動現代文學的多樣化與個性化表達。古代文學經典蘊含豐富的修辭技巧與表達方式,學生通過分析經典語句,既能掌握比喻、擬人、夸張等各種修辭手法,又能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進而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培養語言的敏感度,為現代文學創作奠定堅實基礎。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比喻愁情,將無形的愁緒具象化為洶涌澎湃、綿延不絕的江水,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形象的比喻使抽象概念生動呈現,提升他們在情感、事物描寫等方面的寫作能力。古代文學作品獨特的敘述方式和情感表達,為現代文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藝術資源,能激發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借鑒古代文學中的敘事結構、對話模式等表達技巧,可突破傳統思維框架,創新現代文學創作方式。研讀《三國演義》中的章回體結構與復雜人物關系,有助于學生構建緊湊的情節和立體的人物形象,使現代文學作品更加引人入勝。學習《水滸傳》中的白話文風格,可以啟發學生在現代文學創作中嘗試更加口語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
3.4思維培養的價值重塑
在現代文學教學中,通過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的學習與賞析,能夠培養學生多元思維能力。這可以引導學生反思古代文學與現代社會的聯系,拓寬其思維視野。《三國演義》中描繪了諸多戰略謀劃、團隊協作以及人物間的競爭與制衡關系,在現代商業競爭、職場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都存在共通之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諸葛亮的謀略智慧如何應用于現代企業的市場戰略布局,使學生將古代文學中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拓寬思維邊界,以多元視角看待不同時代的發展。學習《紅樓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賈寶玉的叛逆精神與當代青年價值觀的異同,分析作品中封建社會矛盾在當代社會的映射,激發學生對社會變遷和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孟子》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現代社會中個人成長是否遵循這一規律。學生通過對比舒適圈與挑戰環境下的發展差異,學會質疑既有觀念,從多維度審視事物,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
4古代文學經典在現代文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新
4.1合理整合教學內容
古代文學經典是現代文學的源頭,不僅為現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還塑造了現代文學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念。在現代文學教學中開展古代文學經典的教學,教師應注重揭示二者的關聯,整合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在主題、風格、技巧等方面的異同,幫助學生理解文學發展的脈絡和趨勢。也可以將經典作品置于現代語境中進行解讀,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如選擇一個共同主題“自由”,圍繞“自由”主題,同時分析古代與現代作品中的表現,探討不同歷史背景下對自由的理解。《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不僅是李白對自然景觀的贊美,更是對自由精神的呼喚,體現了他對束縛的反叛,以豪放的語氣表達了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即使面對困境也要追求自由與快樂的生活態度。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老漁夫圣地亞哥與自然、命運的抗爭,表現了個體的堅持與自由。盡管他面臨巨大的挑戰,但始終保持著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李白的自由更多地體現在對個體情感的表達和對自然的向往。而海明威則強調在社會現實中個體的堅持與反抗,二者都反映了人類對自由的永恒追求,只是表達方式上有所差異。
4.2創新教學方法
(1)互動式文本解讀
互動式文本解讀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互動交流,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鼓勵學生提出見解,讓學生積極參與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過程,深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擇一部古代文學經典,如《紅樓夢》,讓每個小組圍繞特定主題展開討論,以《紅樓夢》中的“愛情與家庭”為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情感關系,以及家族對個人情感的影響。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見解,分享對角色和情節的理解,教師則通過提問引導深入討論。如:“賈寶玉對愛情的理解與傳統家庭觀念之間的沖突如何影響他的命運?”詢問學生對賈母角色的看法,探討賈母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及其對其他角色的影響等。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培養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名句,多數人理解為作者對親人、友人的美好祝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蘇軾的生平經歷、在其他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小組探討蘇軾仕途不順、與親人分離的困境下對人生的態度,感受他用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的感悟來化解內心的惆帳與失落的情感。學生不局限于傳統的解讀,積極探索詩詞背后豐富內涵,構建起對古代文學經典的理解框架,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推動文學經典在現代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
(2)創意寫作與改編
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創意寫作與改編能有效拉近古代文學經典與現代學生的距離,深化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深入探索與創新實踐,培養創作能力與文學素養。例如,教師可舉辦古代文人雅集活動,將教室布置為古色古香的場景,讓學生身著古裝,模仿古人的禮儀與交流方式,開展詩詞吟誦、對聯創作、詩詞接龍等活動。以“飛花令”為例,說出含有“月”字的古詩詞,讓學生回顧經典詩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在游戲中感受古人的文學情趣與審美意境,鍛煉記憶力和對古詩詞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體會古代詩詞的格律要求、意境營造等技巧,深入感受古代文人的創作心境與文化氛圍。此外,教師可以選取經典古詩,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讓學生在理解原作的基礎上,圍繞“登高望遠”這一主題再創作,鍛煉學生的文學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原作的情感和意境。除了詩詞創作,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或續寫。如針對《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悲劇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為故事續寫不同的結局,設想如果賈寶玉選擇了林黛玉而非薛寶釵,故事會如何發展。此類活動不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寫作能力,還促使他們深入思考人物性格與命運之間的內在聯系。
(3)跨媒介融合教學
在科技發展與媒介形式多樣化的背景下,教師通過將古代文學作品與影視、動漫、游戲等現代媒介形式相結合,以多元化呈現經典作品,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藝術魅力,賦予古代文學作品新的生命。講解《紅樓夢》時,可引入電視劇片段輔助教學,劇中精美的服裝道具、逼真的場景布置以及演員們細膩的表演,將書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奢華的賈府生活與家族興衰展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原著與影視片段,如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原著用細膩的文字描寫眾人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影視則通過演員的表情、肢體語言和鏡頭語言來呈現。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深刻體會文字的含蓄與影像的直觀,更深入地理解《紅樓夢》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復雜性。以游戲《王者榮耀》為例,其中部分英雄角色與古代文學經典相融合,如李白的角色臺詞“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就出自季白的《俠客行》。現代化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游戲對古代文學元素的運用,探討跨媒介融合對古代文學經典傳播的影響,使學生在游戲娛樂中加深對古代詩詞的記憶與理解,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熱愛與探索欲望。
(4)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
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是古代文學經典在現代文學教學中的創新實踐,不僅豐富教學手段,更為學生提供更加立體、多元的學習體驗,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古代文學的魅力,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為文學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竇娥冤》為例,學生扮演竇娥,將她的冤屈、憤怒、善良等情感在公堂受審、臨刑前發愿等情節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通過這樣的表演與觀看表演,學生能深入理解竇娥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還能對元代社會的黑暗、更治的腐敗有更直觀的感受,從而提升對古代文學經典的理解深度和文學素養。以《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搭建一個簡單的場景,用花瓣、假花等道具模擬黛玉葬花的場景。學生分別扮演黛玉、紫鵑等角色,通過對話、動作等形式再現情節。在情境模擬中,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黛玉對花的深情與對生命的哀憐,從而深入理解其性格特征與悲劇命運。以《史記》“鴻門宴”為例,學生可分別扮演項羽、劉邦、張良、范增等人物角色。扮演項羽的學生,需要表現出剛愎自用與婦人之仁的性格特征和面對劉邦的假意臣服時的猶豫不決;扮演劉邦的學生則需刻畫其隱忍、狡詐與知人善任的特點。在情境模擬中,學生深刻理解楚漢相爭時期復雜的政治局勢、人物關系以及歷史的風云變幻,對《史記》這一古代文學經典的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形成更為直觀和深入的認識。
5結語
綜上所述,古代文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彰顯出生命力與時代價值。通過重塑文化、審美、人文和社會價值,既能傳承與弘揚民族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審美能力與批判性思維。通過對比分析古代與現代文學的異同,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學知識體系。同時,借助互動式文本解讀、創意寫作與改編、跨媒介融合教學等創新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及現代文學的創造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文學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作者單位:阿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