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學生思維迅猛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認知能力也處于提升階段,而現代文學作品憑借多元的藝術形式與深厚的思想內涵,能有力推動學生思維成長。這些作品為學生帶來更為深刻的社會議題,還可借助情感共鳴與多維度故事架構,催生學生的創新性與批判性思維活力。伴隨教育改革的有序推進,怎樣借助現代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已成為當下教育界的重要課題。
現代文學作品類別及基本特征
1.現代文學作品類別
現代文學作品類別豐富,包括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多個流派。現實主義文學著重刻畫社會的真實模樣,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及社會問題,作品往往借助細膩情節呈現個體在社會中的處境[1]。例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用細膩筆觸描繪人物與社會背景,探討不同階層的歷史風貌與愛國熱忱。現代主義文學聚焦個體內心世界與自我探索,往往采用非線型敘事和意識流技法,體現人物的迷茫以及對現代社會的思考。如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借助人物內心的變遷與情感的轉換,展示了其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之一。后現代主義文學繼承且拓展了現代主義的解構理念,凸顯作品的開放性及多義屬性,這類作品突破傳統的文學框架,借助碎片化、拼貼式的敘事模式,對讀者的深度閱讀與理解發起挑戰。如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借助復雜的象征與隱喻,深刻探討現實中荒謬現象的內在邏輯。
三大主流類別以外,現代文學作品類別還包含科幻、魔幻現實主義和女性主義等。科幻文學憑借對未來世界及科技的探索,喚起人們的創新意識;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現實與幻想的融合,呈現人類命運的復雜性;女性主義文學突出了性別與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推動人們對女性地位的深層思索。
2.現代文學作品基本特征
第一,思想深度及批判性是現代文學作品的特征之一,諸多作品借助描述社會問題及現象,推動讀者對社會現狀進行深度思考。如魯迅的《阿Q正傳》批判了封建體制下的愚昧現象;卡夫卡的《變形記》反映出現代人對社會異化的深入反省。第二,現代文學作品的另一特征體現為敘事創新與結構靈活,作家們在傳統敘事架構中大膽創新,采用意識流、非邏輯結構等手段打破時空約束。如詹姆斯·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復雜的時空交錯敘事,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沖突與城市日常的流動性。第三,人物的復雜多樣同樣是現代文學作品的關鍵特征,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單一模式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著多樣個性和內心沖突的復雜個體。如《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別祖霍夫,其理想主義與自我懷疑的矛盾關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現代文學作品也普遍運用象征與隱喻手法,賦予日常事物更深刻的社會、政治或哲學內涵,從而增添作品的思想厚度,助力讀者對作品開展多維度剖析[2]。例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孤獨”不僅是一種主觀體驗,還象征著人物被束縛的命運以及歷史的沉重。
高中生思維方式特點
1.批判性思維的萌發
批判性思維對高中生思維方式的轉變起著關鍵作用,學生開始從表層理解過渡到深度分析,不再盲自地接受權威或是傳統的看法,而是懂得從不同角度剖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閱讀文學作品時,批判性思維的運用更加凸顯,學生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表現、情節變遷和社會情形,認識到問題的出現具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并對此產生反思,從而逐漸培養出多視角審視社會現象的能力。
2.創新思維的塑造與挑戰
從高中生角度出發,創新是組成其思維模式的關鍵要素。當學生閱讀現代文學作品時,他們開始接觸非傳統的敘事架構、復雜話題和多維度思考路徑。現代文學作品所體現的開放性及多重解讀空間,給予學生突破固有框架的契機,造就他們靈活變通的思維方式,推動學生打破線性思維藩籬,開展積極的思索與推斷。
創新思維培養依舊面臨挑戰,應試教育引發的壓力讓諸多學生更傾向于尋找標準答案,忽略了個體思維的多樣性。現代文學作品依托其革新的樣式,給予學生更多思索與探尋的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與靈感。
3.情感認知與情感共鳴的培養
情感認知是高中生思維發展的關鍵,伴隨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情感逐漸豐富,他們不但關心自身,還能敏銳地體悟他人的情感。現代文學作品借助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使學生得以切實體會人物情感的起伏,并對自身的情感體驗展開反思[3。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往往面臨復雜的情感糾葛和道德權衡,這對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通過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能更透徹地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也能提升在生活中合理解決自己與他人情感沖突的能力。
現代文學作品對高中生思維方式的影響
1.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批判性內容為高中生開啟了思索社會現象的窗口,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可掌握多角度審視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淺表層面。大量現代文學作品借助揭示社會問題和個體困境,向傳統觀念與價值體系發起挑戰,由此喚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通過刻畫“狂人”對社會展開深刻批判,體現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價值體系,不僅能讓學生察覺當時社會的問題所在,還能帶動他們反思社會現象與個人命運的關聯。
這種批判性思維讓他們不再輕易接納表面現象,而是學會深度分析與思索,切實挖掘事物的真相[4。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對文學解讀有益處,還能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多角度審視現代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的現象。
2.創新思維的激發
現代文學作品中創新化的敘事結構與表達途徑,要求學生擺脫常規思維束縛,開展更靈活多變的思索。很多文學作品采用非線性敘事、意識流、象征主義等新型寫作手法,令作品富有深厚的內涵,學生在剖析作品時需要不斷調整思維體系。這類寫作手法沖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思索問題,點燃了他們的創新思維火花。例如,《尤利西斯》中的多重視角及意識流技法,要求學生基于人物內心世界理解故事情節。這種敘事模式沖破了時空邊界,推動學生思考事件發展的多種情形。閱讀這類作品,高中生能認識到現實世界的復雜與不穩定性,激起他們以多元角度思考問題的興趣。
這種創新化敘事不僅擴大了學生的文學理解范疇,還擴寬了他們的思維邊界。借助對作品的剖析,學生懂得了打破常規思維、從多個視角尋覓答案;現代文學作品在語言、結構及思維方面的創新能提升學生對文學的覺察力,面對現實生活中復雜棘手的問題時,他們有能力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擁有更高效的應變及創新能力。
3.情感認知與共鳴的深化
現代文學作品不只在思想上給予高中生啟迪,在情感方面同樣對他們有深刻的影響。作品中人物的孤獨、抗爭、愛與磨難,能幫助學生通過情感共鳴體驗人物復雜的內心及情感波動,進而拓展對人類情感的認知;讓學生在領略人物內心世界的同時,反思自我情感與在社會中的角色,助力他們更深刻地領會人與人、個體與社會間的情感紐帶。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簡·愛》的女主人公,她對幸福的渴求與現實環境的惡劣形成巨大沖突,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能理解她內心的矛盾,還能與她的情感實現共鳴。該種共鳴不僅加大了學生的同理心,還激勵他們更充分地理解他人情感,由此培養出合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通過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情感體驗,高中生不僅掌握了怎樣處理個人情感問題,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敏銳察覺他人的情感波動,進而推動自身情感的成熟與成長[5]。這種情感認知層面的躍升,不僅助力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與旁人,還能助力他們高效應對人際關系與情感矛盾,從而強化社會適應能力。
4.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塑造
現代文學作品有關倫理道德及社會責任感方面的討論,助力學生樹立更為成熟、正確的價值觀。諸多作品描繪了人物在社會壓力、道德難題中的行為選擇,能喚起學生對公平、正義與責任的思索。如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中,作者借助再阿讓的犧牲精神,表現了個體在社會中的責任及道德考量,冉阿讓的堅韌與寬恕讓學生領悟到真正的社會責任不只是對社會規則的遵從,更是對他人尊嚴及生命的呵護。通過對這類作品的研讀與剖析,學生逐漸形成更加自主的價值判斷及社會責任感。現代文學作品揭示的道德困局與人物抉擇,引導學生要站在多元立場思索社會的公正與道義,體悟到不光要追求個人美滿,還應為他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
這些作品通過情節的遞進和人物命運的塑造,引導學生對社會結構與人類關系進行深刻思索,幫助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形成對自身行為與社會責任的認知。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開展倫理道德層面的探討,可逐漸形成更加完備的價值觀,體會到個人與社會的緊密依存關系。
對于高中生來說,現代文學作品在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喚起創新思維熱情、深化情感認知層次以及構建價值理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借助挑戰傳統思維、拓展認知邊際、激起情感共鳴,助力學生在多元文化與復雜社會中形成獨立、成熟的思維方式。現代文學作品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維邏輯,更提高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道德判斷能力。把現代文學閱讀切實融入高中語文課堂,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筑牢穩固的思想根基。
參考文獻
[1]郭世妍.高中現當代選文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D].山東:聊城大學,2023.
[2]王旖旎.高中現代文閱讀的“五思”教學法論[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22.
[3]張麗.淺議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2022(29):234-235.
[4]龍雨薇.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研究[D].福建:閩南師范大學,2024
[5]曹云博.高中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學習投入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吉林:延邊大學,2024.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明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