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銀行板塊沖高回落,滬綜指亦在觸及年內新高3555點后縮量回調。這是短期見頂的預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率領滬綜指沖擊3555點高點之后,全國性銀行指數率先回落,周三收盤價較上周五創出的歷史峰值縮水3.3%。金融實證顯示,A股是政策市,政策頂多半先于市場頂,時間提前一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經典案例是1996年下半年起,“12道金牌”讓股市承壓,大盤撐到次年5月見頂。為掩護大盤“牛轉熊”時軟著陸,銀行股往往逆勢護盤,延后見頂。
在3500點關口,關鍵問題是政策牛是否仍在?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3%,高于市場預期。國際投行最近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全年增長率至5%左右。同時,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較狹義貨幣M1的增速剪刀差為3.7%,比去年9月的峰值14.24%大為縮窄,經濟活力上升,市場悲觀預期改善。這或是今年A股延續去年9·24政策牛行情的宏觀向好因素。
當經濟預期轉向樂觀之時,會否是宏觀調控基調轉向之際?答案是否定的。乍一看,M1增速擴張,預示著活錢如潮涌,A股牛市呼聲漸起。如此情形緣何和實體經濟的體感溫差較大?答案是M1增速大漲,是因統計口徑變更。從今年一月起,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如微信和支付寶客戶資金)納入M1范疇。當月,M1余額約為114萬億元,同比和環比增速約為67.6%和69.8%。
自從2018年2月至今,M2-M1剪刀差唯一為負值的月份是2021年1月的-5.3%,當月M1同比增速為14.7%,預示著投資活動過熱。次月,滬綜指見頂3731點,至今仍未逾越。如今,這一歷史難以重演,M1增速大漲的概率極低。
本周一,比特幣最高升至每枚12.32萬美元,年內漲幅約為25.3%。XBTO Trading LLC的高級交易員曼德雷斯日前將比特幣定義為“宏觀對沖工具和結構性稀缺的價值儲存手段”。另類解讀是:比特幣瘋漲是美元流動性再度泛濫的縮影,亦是華爾街利潤為王和加速美國脫實向虛的明證。
據亞特蘭大美聯儲預測,美國GDP上半年增速約為2%。對比美國6月CPI同比上漲2.7%的數據可知,美國經濟景氣和股票牛市均是通脹和債務擴張所拉動。據FactSet數據,標普500指數成份股預計第二季盈利將增長4.3%。可見,支撐其28.8倍的滾動市盈率的,并非盈利超預期增長,而是伴隨賺錢效應而來的炒家云集和流動性溢價,這一趨勢的慣性極強。
若是美股牛市延續,港股有望再創新高。從技術面來看,恒生指數較去年10月峰值上漲5.49%,年內漲幅逾22%,已重回技術性牛市格局。跟漲的滬綜指要重回去年10月峰值,需上漲4.87%,且需權重板塊發力助推。
A股構建耐心資本群體并非旦夕之功,需讓長期持股的賺錢效應發酵,而非讓高拋低吸者贏。
周二晚上公告顯示,中國人壽擬悉數減持所持杭州銀行5078.94萬股股份。杭州銀行股價較2023年谷底上漲75.4%,滾動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5.1倍和0.94倍。若中國人壽最終清倉式減持持有16年之久的杭銀,則隱含兩大信號:一是銀行股市凈率一倍會否是估值上限?這決定銀行股能否由估值修復行情,向慢牛長牛式藍籌演進;二是國家隊清倉減持銀行股不是個案且接連發生,則銀行指數短線或將見頂。
事實上,銀行股指數近期升至歷史高位,皆因上漲引擎是“接軌牛”,而非“業績牛”。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銀行業整體凈息差(1.43%)低于不良貸款率(1.51%)。有三大現象值得關注:一是招行市凈率回到一倍以上,樹立了估值新標桿;二是同股同權的銀行A股和H股估值趨近甚至并軌。招行和郵儲銀行的A股較H股的溢價率分別為-2.99%和6.13%;三是全國性和地區性銀行指數靜態市盈率分別約為7.56倍和6.64倍,估值差距縮窄。
長遠來看,銀行A股有向美股同行估值接軌的趨勢。數據顯示,周三,美股銀行指數(滾動市盈率12.8倍)、A股銀行指數(靜態市盈率7.45倍)和港股內銀股指數(滾動市盈率6.7倍)較4月份谷值分別上漲24.3%、25.3%和36.5%。三者均已跨入屢創歷史新高的牛市周期,進入飛輪效應中的慣性自轉階段,若無重大外力干預(比如大資金集體減持),慣性上漲趨勢將延續。
(作者系職業投資人。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