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臺槭(Acermiaotaiense)為無患子科槭屬植物,我國秦嶺特有種,1954年由鐘補求先生發現并命名。因模式標本采自陜西省留壩縣廟臺子,故命名為廟臺槭,又名留壩槭[。廟臺槭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陜西有分布的極小種群。廟臺槭主要分布于陜西、甘肅的秦嶺地區,大巴山北坡海拔1400~2 000m 的山坡和河谷叢林。廟臺槭樹形優美、葉形奇特、果形奇異,極具觀賞價值,是重要的現代園林綠化樹種。其樹皮、葉片和果實均可作為化工考膠的原材料,經濟價值突出。廟臺槭果實對保存種質和研究槭屬演化有科學價值2]
21世紀以來,由于人類活動頻繁,亂砍濫伐、割灌、修路、修建景區,廟臺槭原生境破壞嚴重,在病蟲害及其自身生理狀況等因素影響下,零散分布的廟臺槭數量稀少,生存狀況堪憂3]。本文對陜西分布的廟臺槭開展了伴生樹種、生長狀況、原生境等情況調查,通過遷地保育技術來增加廟臺槭種群數量,為廟臺槭的資源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1陜西省內廟臺槭分布與生境
廟臺槭資源稀少,分布范圍狹窄,陜西省主要分布于秦嶺中段、大巴山等區域,陜西留壩、眉縣、周至、太白、寧陜、佛坪、鎮坪等地4。我們赴漢中市佛坪縣岳壩鎮大城壕村 (33°33′52.89′′N,107°48′43.07′′E 海拔 1206m )調查了該地的廟臺槭植物資源。該群落位于河道邊,有3株大樹,其中1株古樹的樹齡約410年,佛坪縣林業局在古樹旁邊設立了保護碑,大樹下有若干小苗,可實現自然更新。該廟臺槭群落結構穩定且健康,苗木整體長勢良好,生境的旁邊有廢棄房屋,生境較濕潤,大樹樹皮上伴有青苔,林下腐殖層厚,伴生樹種有千金榆、金錢槭、胡桃楸、青皮槭、野漆。我們采集了種子,擬進行種子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2廟臺槭的遷地保育
2.1遷地保育區自然條件遷地保育區位于秦嶺國家植物園內。秦嶺位于中緯度地區,呈東西走向,受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性氣候雙重影響,是暖溫帶與北亞熱帶氣候分界線。秦嶺國家植物園位于秦嶺北坡,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隨海拔升高,形成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和亞寒帶4個氣候帶,氣候垂直差異顯著。
秦嶺國家植物園年均溫度 14.35C,7 月平均氣溫 27qC, 最高氣溫 35~40°C,1 月平均氣溫 0.4qC, 最低氣溫
;年均降水量 800~1100mm. 豐水年 1100~1300mm ,且從北向南逐漸增加;年均無霜期230d,年均日照時間 1781h ,主導風向為西風。
2.2 廟臺槭的種子繁育
1)種子特性。廟臺槭現存母樹極少,種子量匱乏,結實過程中由于花粉、胚珠敗育,導致大量種子沒有正常發育,而少數正常發育的種子易受刺槐種子小蜂、鼠類及微生物侵害,飽滿健康的種子僅占總數的 3% 5]。廟臺槭果實木質化較堅硬,種子發芽困難,尤其是落于較厚的枯葉層上,萌發更加困難。
2)種子采收。部分廟臺槭群落中結實的母株僅占 10% ,母樹結果率高,空果率也高,有種率約 8% 飽滿種子占 3% ,采種時應選擇生長狀態良好、結實多的健康母樹,優先采集飽滿無蟲蛀、不發霉的種子。采種時間一般在9月下旬。
3)種子預處理。采用水浮法處理種子。種子采集后去翅,剩下堅果部分置入水中。若果實平沉水底,則兩枚堅果都結有種子;若果實平浮水面,則兩枚堅果都沒有種子;若果實垂直懸于水底或水面,則兩枚堅果中,下側的有種子。將篩選出的飽滿種子風干至含水率 10% 左右[。
4)種子沙藏。廟臺槭種子為深休眠種子,需要經過沙藏后熟才能正常發芽。由于種皮較厚,人工去除種皮后進行沙藏,種子的發芽效果更好。沙藏時間一般在10月中下旬。沙藏坑設置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將挑選好的種子與濕沙按照 1:3 的比例均勻混合放在沙藏坑里,每 15d 翻動1次,及時去除發霉的種子,沙子濕度保持在 60%~70% ,待 30%~40% 的種子露白時播種
5)整地。選擇地勢平緩、水肥方便、土質肥沃的沙壤土地塊,精細整地。苗床面可高出步道 20cm ,按照播種行距 20cm 開 2~3cm 深的淺溝,用 0.3% 高錳酸鉀或硫酸亞鐵粉劑 22~30g/m2 與 3% 甲拌磷混合對播種溝土壤進行消殺,覆蓋地膜高溫處理1周后播種。
6)播種。可直接將種子與沙子混勻撒播,避免播種時損傷種芽。播后覆蓋 1~2cm 厚的腐殖土。
7)田間管理。播種后及時澆水,始終保持土壤含水量在 50%~60% ,15d左右出芽,及時除雜。苗長到5cm 左右時間苗,長到 10cm 左右時施肥。為保證小苗順利過冬,應采取措施提高其木質化程度,比如增施磷鉀肥。幼苗易受蟲害,應注意防蟲。當苗長至80cm 左右時,可在第2年春秋季移栽。繁育成功的苗木后期將回歸野外,持續觀測其生長狀況
3遷地保育結果
遷地保育是拯救珍稀植物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廟臺槭種子人工繁育實踐,得到以下結果:
1)廟臺槭結實母樹種量很大,但飽滿種子極少,在種子發育初期,需要噴施農藥預防昆蟲取食,以保證種子質量。
2)廟臺槭種子存在后熟階段,需要沙藏。沙藏前可人工去除種皮,促進種子萌發。
3)廟臺槭苗期喜濕怕澇,需遮陰保護,注意防蟲。
4保護措施
廟臺槭對環境和氣候要求嚴格,生態適應性弱、適生生境少、自然繁殖能力差是其瀕危的主要內因,其種子易受蟲類和鼠類侵害,結實母樹較少,結實過程存在花粉、胚珠敗育等現象,種子木質化較堅硬,不易發芽,導致廟臺槭在野外自然更新困難6-7。針對內因所導致的廟臺槭繁殖障礙,可采取遷地保護方式進行研究,通過種子人工繁育、優化種子發芽措施、研究配套栽培技術等提高種子發芽率,縮短種子發芽時間,增加種群數量。
調查發現,多個廟臺槭群落遭到人為破壞,種群衰減,修路、旅游開發、建房屋、割灌等人為活動導致廟臺槭天然林、小樹、幼株消失,這是廟臺槭瀕危的外因[8。針對人為活動導致的廟臺槭數量減少、種群衰退,可在廟臺槭分布區域建立保護區,進行就地保護,杜絕砍伐、放牧,保護廟臺槭生境。同時也要保護其伴生樹種,維持群落平衡。保護區內停止人工造林,恢復自然植被,營造良好的群落結構。在就地保護基礎上,加強廟臺槭保護宣傳,提高人們對廟臺槭及其他保護植物的認識,在有廟臺槭分布的基層林場及周邊村落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提高群眾保護意識[10]
參考文獻
[1]孟慶法,高紅莉,李紅喜,等.珍稀瀕危樹種廟臺槭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研究[J].河南科學,2016,34(11):1830-1834.
[2]李翔,侯璐,李雙喜,等.瀕危樹種廟臺槭種群數量特征及動態分析[J].植物科學學報,2018,36(4):524-533.
[3]郭如剛,周曉剛.瀕危樹種廟臺槭的繁育與栽培技術[J]
現代園藝,2020,3(3):63-64.
[4]李雙喜,鄭曼莉.太白山地區廟臺槭分布狀況調查[J].陜西林業科技,2018,46(1):19-22.
[5]曹小勇.“水浮法\"確定廟臺槭果實結籽率[J].陜西林業科技,1999(3):71.
[6]曹小勇,陳愷.廟臺槭瀕危原因的討論[J].西北植物學報,1996(5):12-15.
[7]李鴻杰,崔衛.小隴山林區廟臺槭自然生存的威脅因素[J].甘肅林業科技 ,2008(3):36-39+83
[8]王雨婷,劉旭婧,唐馳飛,等.神農架極小種群植物廟臺槭群落特征及種群動態[J].植物生態學報,2024,48(1):80-91.
[9]周卓玲,裴會明,沙紅,等.小隴山林區珍稀瀕危植物廟臺槭種群結構分析[J].林業勞動安全,2019,2(2):18-24.
[10]趙建林.秦嶺西段廟臺槭的保護生物學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