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普惠金融;農民收入;渝東北地區;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F127;F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5)11-6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11.015
0 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提高農村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1]
渝東北地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包括萬州區、開州區等11個縣級行政區,是重慶市推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渝東北地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人為1.8萬元,略低于重慶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萬元),低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萬元),遠低于天津、北京、上海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嚴峻。在新階段,研究普惠金融助力渝東北地區中低收入農民增收的路徑,擴大中等收入農民群體規模,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振內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1文獻綜述
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關鍵在于政府支持機制的系統性構建及堅持市場導向,讓金融惠及中低收入群體、讓農民公平享有資產增值收益是農戶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2]。鄭建杰等[3認為,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民就業創業,這是穩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左停等4認為,對低收入問題應進行層次分類解決,以普惠金融夯實農民資產建設系統,助力低收入群體向中等收入躍進。李實等1認為,普惠金融應重點支持農村產業縱深融合,加快扶持小微企業成長,為周邊低收入農戶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喬海曙等[5認為,我國西部部分地區的金融集聚程度較低,需要政府加大參與配置金融資源,實施傾斜性投融資政策,支持一些特色產業,疏通城鄉之間的產業鏈分工與協作,為更多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并促進其增收。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在普惠金融能否促進農村地區中低收人居民增收方面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對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研究不足,大量研究聚焦于農村低收入群體,對中等收入群體只在全國范圍內(包含城市與農村)進行宏觀研究,且研究數量較少,未對農村地區進行更加微觀的研究;二是大量針對普惠金融與農民收入的研究停留在省級層面,對局部農村地區居民人均收入的影響鮮有人研究。該研究將研究范圍限定在渝東北地區,構建農村中等收入與低收入群體差異化增收路徑,豐富普惠金融助力農民增收的研究成果。
2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
2.1渝東北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測度
2.1.1 普惠金融指數構成
參考符洪瑞[、SARMA[的研究方法,從供需角度(金融服務覆蓋范圍和金融服務使用情況)來確定指標,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選取4個指標反映各維度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在金融服務覆蓋方面,選取每萬人擁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數和每萬平方公里擁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數;在金融服務使用方面,選取居民存款占生產總值比重及貸款占生產總值比重。
2.1.2樣本與數據來源
該研究選取渝東北地區的萬州區、開州區、梁平區、墊江縣、云陽縣、巫溪縣、巫山縣、豐都縣、奉節縣、忠縣、城口縣作為個體維度,以其2013一2023年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其中,所選取的普惠金融指標數據來源于2013—2023年各地區統計年鑒、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歷年《金融許可證信息明細》和《中國縣域統計年鑒》。
2.1.3 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測度
2.1.3.1 標準化處理
該研究所使用的數據變量量綱差異較大,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所用數據各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因此處理公式見式(1)。

式(1)中, Iits 代表指標 i 在時期 t 標準化后的值,Iit 代表指標 i 在時期 t 標準化前的值, maxit 代表指標i在樣本區間內的最大值, minit 代表指標 i 在樣本區間內的最小值。
2.1.3.2 變異系數法
用變異系數法來確定各指標在普惠金融指數中所占權重 Wi∈[0,1] 。各指標的標準差為 δi 和均值為
Mi ,變異系數 CVi=δi/Mi ,由式(2)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

2.1.3.3普惠金融指數計算方法
對歷年各指標進行賦權,根據歐氏距離法計算出渝東北地區11個縣(區)的普惠金融指數,見式(3)。
IFIi=1-

式(3)中, IFIi 為第 i 個地區的普惠金融指數,Wi1?Wi2???Win 為各維度指標權重, ,x1,,x2,?,xn 為第 i 個地區在各維度上的標準化值。通過上式得到渝東北農村地區2013—2023年普惠金融指數 (IFI) 。
IFI指數顯示,2013—2023年渝東北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水平存在區域性差異。
渝東北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低。其中,萬州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最高(0.58),而奉節縣近幾年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均低于0.18,這表明渝東北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水平近年來雖有所增長,但總體較低。其中,忠縣、萬州區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較高,忠縣地處長江沿岸,依托交通樞紐和產業集聚優勢,形成普惠金融\"增長極”;墊江縣、豐都縣等位于萬州區、忠縣輻射帶,奉節縣、巫山縣等則地處渝東北武陵山區毗連區及三峽水庫腹地,地理阻隔與資源匱乏導致“金融洼地”。總體而言,渝東北各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向好,但區域發展差異較大。
2.2 普惠金融對渝東北地區中低收入農民增收的影響
2.2.1樣本與數據來源
該研究所選取的指標數據來自2013—2023年渝東北10個縣(區)(由于城口縣數據缺失較多,故未包括在其中)統計年鑒、調查隊數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縣域統計年鑒》《重慶統計年鑒》,地方財政支出數據來自當地統計年鑒及年度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財政預算草案,采用線性插值法補齊個別地區缺失的數據,共110個觀測值。
2.2.2 變量選取
以農民收入為被解釋變量,以普惠金融發展水平(IFI為核心解釋變量,以農村基礎設施條件(RIC)、城鎮化水平(UR)、政府支農水平(ESA)、人力資本(HC)及第二、第三產業結構(Second、Third)為控制變量。為避免極端值對分析結果產生干擾,該研究對變量進行 1% 和 99% 分位數的雙向縮尾處理。
2.2.3 模型構建
為研究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對中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差異化影響,選擇分位數回歸模型進行檢驗。每個樣本量觀測值只有110個,劃分分位點過多可能導致每個分位點樣本量過少,降低估計的穩定性;劃分分位點過少可能導致對異質性檢驗不足。因此,按照 25%.50%.75% 分位數將農民收人劃分為低、中、高收入組,具體模型設定見式(4)。

式(4)中,lnIncomeq表示在不同分位數條件下被解釋變量的水平, IFIj 表示第 j 個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 Xj 為控制變量, αq 為常數項, ?βq?γq 分別為普惠金融指數
控制變量在 q 分位數的回歸系數, εj 為隨機擾動項。不同收入農民群體分位數回歸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模型(1)(2)(3)中IFI系數分別為 -0.583 4、0.655 9、1.088 1 ,表明普惠金融存在“馬太效應”;城鎮化水平在各分位點均顯著,且效應隨收入升高而遞增;農村基礎設施僅在低收入組顯著,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能顯著提升低收人農民收入;政府支農在低、中等收入組顯著為負。
3研究結論及發展建議
3.1 研究結論
對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分析后得出,普惠金融能促進中等收入農民增收,但未能惠及低收入農民群體,甚至可能因為信貸門檻或信息不對稱而產生排斥效應,存在“馬太效應”。城鎮化對各收入階層的農民增收均有顯著推動效果,城鎮化水平隨收入升高而遞增,即城鎮化能顯著提升不同收入水平農民的收人,且對中高收入群體的拉動更強。農村基礎設施(如道路、水利)改善能顯著提升低收人農民收入,因其直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如運輸損耗)、擴大市場對接,而中高收人農民已通過非農就業等渠道來實現增收,基礎設施邊際收益遞減,體現“益貧性\"特征。政府支農在低、中等收入組顯著為負,反映農資成本上漲、市場機制不完善及內生動力不足等因素導致資源錯配與政策效力稀釋,壓縮中低收人農戶的實際增收空間。
3.2 發展建議
3.2.1 以普惠金融賦能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實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為進城農民提供“市民化專項貸款”,覆蓋住房安置、技能培訓等成本,并銜接遷入地社保繳納。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引導金融機構通過綠色債券等方式參與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辦法(如開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金融資源向縣域產業傾斜,形成“產業集聚一就業增加一人口遷移一城鎮發展”良性循環,推動農民市民化。
3.2.2聚焦普惠金融\"益貧性”,強化農村基礎設施 融資創新
設立專項資金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道路、水利、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放用于從行政村到自然村、自然村到農戶家、農戶家到農田“最后一公里”道路硬化的低息貸款,通過供應鏈金融來提升物流覆蓋面、送達效率及降低運輸損耗等。
3.2.3優化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實現精準扶持和可持續增收
利用數字金融工具(如區塊鏈平臺)實現農資補貼按需發放,聯動農資價格,緩解成本壓力。通過“農旅融合貸\"\"電商訂單貸\"支持特色農業與三產融合,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優化農業補貼政策,設立財政風險補償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對普惠金融類產品給予稅收激勵。
參考文獻:
[1]李實,史新杰,陶彥君,等.以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為抓手促進共同富裕:重點、難點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23(2):4-19.
[2]涂圣偉.面向共同富裕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構建[J].改革,2023(4):14-25.
[3]鄭建杰,劉小春,李嬋.促進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現實基礎、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J].老區建設,2023(7):45-55.
[4]左停,李穎,李世雄.農村低收入人口識別問題探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3(9):2-20.
[5]喬海曙,陳力.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倒U型”關系再檢驗:基于中國縣域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7):68-76,85.
[6]符洪瑞.普惠金融對抑制農村貧困發生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19(9):71-79,21.
[7]SARMAM.IndexofFinancial Inclusion[J] TheoreticalEconomicsLetters,2008,11(3):1-26.
ResearchonthePathofInclusiveFinanceAssistingMiddleandLow Income Groups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ast Chongqing to Increase Income
PENGXiao
ChongqingIndustryTradePolytechnic,Financeand Trade College,Chongqing 4O8Ooo,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rural areas in northeastern Chongqing from 2O13 to 2023, this study employs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pathways and effects of inclusive finance on income growth among low and middle income rural population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clusive finance significantly promotes farmers'income growth overall but exhibits a\"Matthew effect\". Urbanization serves as a core driver of farmers'income growth,yet urban-rural factor flows are constrained by institutional barriers.Rural infrastructure demonstrates pro-poor characteristics for low-income groups,while government agricultural support policies suffer from diluted effectiveness.To address these issues,diffrentiated inclusive finance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institutional bariers to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ismantled,targete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prioritized, and specialized industries developed to leverage social capital for synergistic growth.
Key words:inclusive finance; farmers'income;northeastern Chongqing;path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