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黑龍江省為例,闡述了該省農村區域的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其對該區域減少貧窮、推動農村社會和諧與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鄉村公共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剖析了該省農村地區普惠性金融服務發展所面臨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地區;普惠金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農” 的發展離不開金融保障,其對于農村經濟的繁榮至關重要。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中央針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提出了更具針對性的新要求。當前,我國農村鄉鎮金融服務市場的根本問題在于,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難以充分且合理地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特別是在除貸款和投資服務外的其他金融服務領域,如農村金融資產管理、信托、租賃、保險、再保險以及典當服務等,目前近乎處于空白狀態。雖然目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尚未構建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在發展進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議進一步推進農業普惠金融服務,以實現社會主義農村復興。文件著重指出了普惠金融助力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強調政府需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完善農村征信系統,推動農業普惠金融精準對接 “三農” 需求[1]。鑒于此,深入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鄉村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意義重大,這不僅能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還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筑牢根基、注入動力。
1 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農村區域的普惠性金融服務發展現狀
1.1 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研究背景及意義
普惠金融最初于2005年全球小額貸款場景中嶄露頭角,彼時它展現出兩大顯著特征:一是成本可控,讓大眾能夠負擔得起;二是服務對象廣泛,面向社會各階層人群開放。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極具開創性地率先將發展普惠金融服務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2015年,經中央深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當下,城市普惠金融發展態勢迅猛,而鄉村普惠金融仍較為滯后,不少地方的低收入群體連基礎金融服務都難以觸及。農業普惠金融意義非凡,依托金融體系,為農村各類需求者開辟獲取、運用金融資源的渠道,這就要求既要擴大服務覆蓋面,又要深挖服務深度,全方位滿足農村人群的金融訴求,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尤為關鍵的是,農業普惠金融蓬勃興起,可從多個維度賦能“三農”:助力農業轉型換擋、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提升農戶金融素養、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布局,進而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社會大步向前[2]。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契合金融服務工作的要義與準則,必將在未來成為中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關鍵增長極,深刻影響中國金融業的穩健前行與良性運作。黑龍江地處偏遠地區,普惠金融覆蓋率極低,金融行業發展舉步維艱,農村地區相關產業發展更為困難,推進普惠金融工作勢在必行[3]。
1.2 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
現狀
普惠金融這一理念與我國當前推進的供給側改革深度契合,精準呼應了其內在需求[4]。一方面,普惠金融的成長路徑與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同向而行,它聚焦于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力求填補傳統金融覆蓋的空白區域。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天然具有幫扶社會弱勢群體的屬性,致力于引導社會資本流向那些長期被忽視的薄弱環節。普惠金融的蓬勃發展,不僅有助于筑牢國家制度根基,使之更具可持續性,營造公平公正的金融生態,還能為供給側改革注入強大動力,成為推動黑龍江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引擎。從信貸規模看,截至2024年末,黑龍江省農戶貸款余額達2 130.4億元,同比增長17.5%,年度增量高達316.9億元,給農村生產經營和農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撐。2025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投放支農再貸款108.7億元,為農戶和農企節約成本近2.2億元,涉農貸款余額攀升至10 219.5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農戶貸款余額1 987.5億元,同比增長13%。在服務覆蓋面上,黑龍江大力推廣鄉村振興金融綜合服務站建設,截至2025年5月末,已建成4 700余個,為涉農主體提供“信貸+支付+反假+宣教”等一站式綜合金融
服務。
2 黑龍江農村區域的普惠性金融服務發展中存在的
問題
(1)黑龍江農村地區經濟改革,從初步構想到落地實踐,大多是在政策的驅動下逐步推進的,在此過程中,農村金融的發展明顯動力不足,難以實現自我驅動式成長[5]。同時農村區域有著巨大的金融服務缺口,在實施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工作的初期政府就必然要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同時,黑龍江地區目前還未能實現全面的農村生產鏈改革,這就使得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總體結構上不夠健全。大多數農業金融機構為減少經營風險,放貸極為慎重,申請環節相當繁瑣,使得農業人民拿到貸款的時間漫長,同時申辦信貸要準備許多申請材料,大多農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較低,無法迅速熟悉繁瑣的信貸業務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村居民辦事的積極性,使得其訴求得不到相應的解決[6]。
(2)農村金融的功能性正不斷弱化。過去國有銀行與地方政府主導的商業銀行是推動黑龍江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但近年來,黑龍江省政策性商業銀行以及地方國有銀行在農村金融領域的作用大幅下滑。改制后的政府機構使得黑龍江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業務趨于集中,過于側重某一方面,忽略了其他政策性服務,導致農村貸款業務模式單一,僅在農業收購環節發揮有限作用[7]。同時,農村產業化經營發展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也十分有限,經濟支撐力較為薄弱。
(3)農業信貸利息較高,沒有可承擔主體。考慮到農業信貸的高風險問題,黑龍江省農業信貸利息普遍相對較高。農戶在投資信貸中必須向金融機構作出一定的保證,然而農村區域內沒有可以保證主體,農戶的自我保障力量也相對薄弱,使得在農村區域投資信貸的過程中非常困難[8]。同時,農村地區保險覆蓋率較低且風險分散能力有限,導致農村信貸投資風險較高,增加了信貸投放的難度。此外,很多農村地區資金儲蓄向外流轉,農村借貸資金困難的問題尤為突出,農民所得信貸資金往往無法有效解決實際的資金需要。
3 黑龍江農村區域的普惠性金融服務發展提升策略
(1)優化農業金融組織架構,要著眼于黑龍江省內農業困難群眾的金融需求,深度優化現有農村金融機構,強化其服務能力 [9]。一方面,積極引導大型鄉村商業銀行回歸鄉村,為農村商業銀行在鄉村的成長壯大提供助力,營造適宜金融改革創新的環境;另一方面,推動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將服務觸角向農村基層延伸,確保鄉村普惠金融機構實現全面布局、全域覆蓋,讓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寸鄉村土地。
(2)優化農村金融生態,合理調整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條件。適當放寬農村地方金融市場的準入限制,聚焦地方金融與非正規機構的規范管理。對于申請在鄉村設立監管組織的地方金融機構,若條件符合給予優先審批,加快推動鄉村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指導農村各種金融組織在農業覆蓋面較少、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建立業務網點,提升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效率和覆蓋面,從而提高鄉村區域金融市場的活力。
(3)進一步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產品設計和業務創新的能力。一是積極設計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農村金融服務產品。由于當前中國農業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與農村生產經營方式存在較大差距[10]。金融機構必須主動變革,重視技術創新,努力研發出符合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業經濟需求的金融類產品。而農業金融機構也不能單純將業務重點放到小額信貸業務上,更要拓展業務區域,增強整合服務能力,積極創造更適合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理財產品。二是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刻不容緩。政府應引導大型地方商業銀行,以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以及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契機,重新錨定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主體,立足黑龍江農業區域特性,開發適配的特色金融產品,打破單一服務格局,切實滿足廣大農村居民需求。三是保險、證券、期貨等行業也需著眼農業區域金融市場的發展特質,培育契合農業需求的專業金融機構,為農村居民輸送更精準、專業、高效的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4 結語
目前黑龍江農業普惠金融機構發展已獲得了一定發展,但仍面臨著金融機構力量不足、地方金融機構作用較為薄弱、農業信貸利息水平偏高、縣級政府財政政策疲軟等困難。未來黑龍江省農業普惠金融機構的發展應聚焦于優化黑龍江農業區域普惠金融生態,全方位、深層次地完善農業普惠金融體系,大膽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的產品與業務模式,打造契合黑龍江特色的農業普惠金融機構發展機制,為全省農業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于之倩,汪月.農村普惠金融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時代經貿,2021,18(9):35-40.
[2] 王娜,吳斯琪.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現狀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7):21-22.
[3] 金夢迪.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研究[J].商情,2017(2):29+34.
[4] 蘇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吳斌.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金融,2020(3):
47-49.
[5] 岳慧詩,鄒新陽.農村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5):225-228.
[6] 周超,劉佳寶,趙穎,等.京津冀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分析[J].消費導刊,2020(11):158+160.
[7] 宋佳,王靜.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差異與影響因素研究[J].華北金融,2019(7):67-73.
[8] 蔡時杰.農村銀行業結構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研究[J].新營銷,2019(7):16-17.
[9] 李丹怡,趙海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8):83-85.
[10] 中國人民銀行遼源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以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5(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