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5)11-72-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11.016
0 引言
山區是以山地為依托、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多民族的共同家園、現代化建設的潛力區[。中國是世界山地大國,廣義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2]。目前,山區在要素成本、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日趨凸顯[3]。湖北省山地面積廣闊,中海拔區域的陸地國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 15.72% ,主要分布在恩施王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十堰市、宜昌市等地[4。恩施州是湖北首個全域脫貧的地區,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增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社會治理水平顯著顯著提高,山區人民全面進入小康生活。恩施州50% 以上的土地位于中海拔區域,可開發利用率高。當前正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的過渡期,恩施州通過發展山地經濟,挖掘發展潛力,逐步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建設,樹立山地經濟現代化典范。該研究對恩施州山地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期促進恩施州山地經濟發展。
1恩施州山地經濟發展現狀
1.1 經濟發展水平
1.1.1 縣域經濟實力增強
根據湖北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見表1),2018年,恩施州實現生產總值870.95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918元;2023年,恩施州實現生產總值1481.29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248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長 32.26% 、年均增長 5.78% ;2018年,恩施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524元;2023年,恩施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571元,比2018年增長 47.95% ,年均增長 8.17% 。
1.1.2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恩施州根據當地資源稟賦,重點發展旅游產業、富硒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一是圍繞當地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2023年恩施州旅行社總數較2019年增加177個,旅游產值逐年增加,2023年累計接待游客人數85905698人,累計旅游業綜合收入6260342萬元,比2019年增長 18.02% 。二是大力發展富硒產業。恩施州積極培育硒食品精深加工業,實施“硒+X\"戰略,形成以富硒種養業為核心,涵蓋硒食品加工、生物醫藥制造、健康養生等特色產業集群。恩施州規模以上硒食品加工企業有151家,硒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超23.33萬 hm2 硒產業年產值為440億元,約占全省硒產業總產值的 70%[5] 。三是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恩施州將“華中藥庫\"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恩施州藥材資源種類約占湖北省 76% 、約占全國 20%[6] 。截至2023年,恩施州共種植 100 444.8hm2 的中藥材。恩施州生物醫藥年產值突破40億元,基本形成涵蓋藥材種植、藥品制造、醫藥保健的產業集群。“十四五\"時期,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主要指標見表2。
1.2 恩施州山地主要資源
1.2.1 森林資源
恩施州森林資源豐富,被譽為“鄂西林海”,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恩施州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長江中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供給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恩施州森林植被覆蓋率為 70.04% ,域內生物種類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在維系長江流域生態平衡、調節區域氣候、涵養水源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戰略意義,是構成我國南方生態安全的基石[7]。恩施州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從2019年的65.6% 上升到2023年 67.79% ,森林資源存量也在穩步上升。恩施州依托高森林覆蓋率、清新空氣和獨特的自然景觀,打造了一批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景區,充分挖掘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將豐富的森林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推動當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2.2 旅游資源
恩施州擁有6個省級旅游名鎮、16個省級旅游名村。為促進旅游資源有效轉化,恩施州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其中,恩施市與利川市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卓越的全域旅游發展實踐,成功獲評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蘇馬蕩、坪壩營、小西湖、野三關等四大度假區及恩施二官寨傳統村落、咸豐麻柳溪特色村寨、鶴峰走馬坪生態片區等區域,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資源,構建集生態康養、休閑度假、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健康養生空間,成為游客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恩施州成立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領導小組,圍繞產業戰略布局與高質量發展目標,先后出臺《恩施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經濟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并按照“統一規劃,政府引導,嚴格標準,分戶實施”的原則,通過完善監管制度、優化管理流程、強化執法監督等舉措,全面提升旅游行業的治理效能,推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規范化、可持續化發展[8]。
1.2.3 富硒資源
恩施州含硒土壤面積為2.3萬 km2 ,占全州總面積的 95% 以上。其中,富硒土壤占恩施州總面積的53.31% ,低硒土壤占 4.40%[9] 。恩施州富硒土壤分布廣,以恩施市、建始縣、宣恩縣、巴東縣為主。恩施州硒元素賦存的地表出露面積超 2400km2 ,含硒量在 300mg/kg 左右。高硒資源稟賦不僅是構成重要礦物肥料的資源庫,更是開展富硒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核心物質基礎,為發展特色富硒產業體系提供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其資源儲量與品質特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等領域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10]。恩施州政府重視硒資源的開發保護工作,出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實施細則》,規范硒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促進硒產業發展。
2恩施州山地經濟發展瓶頸
2.1受自然氣候影響,存在季節性發展差異
山地旅游對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山區可依托當地自然生態風貌、農業勞動、居民日常生活和民族傳統文化風俗等開發旅游項目。但由于自然生態景觀常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因此山區旅游呈顯著的季節性,對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以恩施州為例,當地政府依托恩施大峽谷、屏山峽谷、蝴蝶崖等自然景觀資源及恩施土司城人文景觀,大力發展特色山區旅游業,但受氣候影響,當地有明顯的旅游淡旺季。
2.2 可開發土地面積受限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全國耕地保護任務目標為18.65億畝,保持到2035年不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我國嚴格實施\"18億畝耕地紅線”政策,旨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政策明確規定農業用地不得隨意轉化為建設用地,要有效遏制耕地流失現象,保障國家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但山區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相對少,對地方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壓力。例如,恩施州境內絕大部分是山地,海拔最高處為 3032m ,最低處為 67m ,平均海拔為 1000m 。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受土地規劃制約,當地陷入用地難的困境,用地供應緊張,導致經濟發展水平低。
2.3對資源和市場認識不足,開發利用低
山區獨特又豐富得自然和人文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和發展潛力,但對資源與市場認識不足是當前山區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水資源等。然而,對這些資源認識不足導致對其開發利用程度低下,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價值。對山區資源認識不足表現為對其種類、分布、儲量及開發利用潛力等方面缺乏深人了解和研究,導致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規劃性,往往出現盲目開發、過度開采等問題,不僅浪費資源,還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此外,對市場認識不足也是制約山區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山區資源開發利用需要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但信息不對稱、市場預測不準確、生產要素受限制、產品管理機制不完備、基礎設施落后等會導致資源開發與市場需求脫節,使得山區資源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無法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例如,恩施州X村生產的\"六月雪梨\"因品質好而在當地出名,但在市場上并未形成品牌,假冒的“六月雪梨\"層出不窮,出現以次充好、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
2.4村干部后備隊伍“青黃不接”,鄉村人才匱乏
城鄉發展不平衡導致很多年輕人在家鄉尋找不到發展機會,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大城市,且其在城市中能獲得更多收人,回鄉發展的意愿降低。這加劇了鄉村人才流失,導致黨員隊伍老化、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偏大、班子成員個人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村級后備干部選培出現“斷層”,村內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以致“青黃不接”。此外,當前山區教育條件相對比較差,教育資源投人不足,教學水平相對較低,很多山村沒有學校,家長需要將孩子送到鄰村或鄰近縣城讀書,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人口流失。受限于地理區位、自然環境及歷史發展等因素,我國山區普遍存在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薄弱、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受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等結構性問題,當地優秀人才留不住,外地優秀人才引進困難、留住更難的問題十分突出。以恩施州X村為例,X村青壯年人群大部分都外出務工,村“領頭雁”不強;村黨組織成員年齡較大,均在45歲以上,學歷文化較低,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差,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5村民仍舊存在\"等、靠、要\"思想,主人翁意識低
在脫貧攻堅戰中,地方政府、扶貧組織、駐村十部等外部幫扶力量的主體責任日益凸顯,貧困人口被動參與脫貧攻堅,依靠外部幫扶力量脫貧。長此以往,貧困群體易形成認知偏差,將扶貧項目單純視作外部援助主體的行政任務,在心理層面將自身定位為脫貧攻堅事業的被動接受者與邊緣角色,產生“局外人”的疏離感,弱化其作為脫貧實踐核心主體的責任意識與參與積極性,認為自己屬于“旁觀者”“接濟者”,使其在脫貧進程中處于被動接受資源分配的從屬地位,而非主動融入、協同推進脫貧工作的行動主體[12]。至于村莊有任何新項目落地抑或引進新產業,“旁觀者\"認為是政府或村干部一廂情愿的主意,對項目實施表現出冷漠或無所謂態度,導致村里出現“貧富半邊天\"的現象。在脫貧攻堅階段,政策和資金支持較多,很多村民“享受\"政府幫扶,思想已經懶惰,不積極謀求致富出路,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內生發展動力,參與村中事務的積極性不強,自我服務意識薄弱。在山區發展過程中,如果村民不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單純依靠外部幫扶力量“輸血”,那么鄉村會日漸凋蔽。
3破解恩施州山地經濟發展瓶頸的措施
3.1統籌山地全局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3]。恩施州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立足山區生態資源,統籌發展要素,發揮山區后發優勢,樹立“明確思路、規劃先行、科學指導”發展方針,統籌山區城鄉規劃體系。
3.1.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新綠色發展模式
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建立健全責任體系。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制定責任清單,并納入績效考核,形成明責、考責、問責的閉環機制。進一步推進生態修復與治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長江、清江等重點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在綠色產業體系方面,依托恩施州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產業,突破性發展富硒和康養產業,擴大特色農產品基地的規模,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形成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在休閑產業方面,依托當地特色傳統村落和民俗文化的人文資源及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等特色優勢生態旅游資源,引導和支持當地發展具有特色的休閑養老醫療服務等特色新興產業,推動美麗山區建設。
3.1.2培訓市場主體,發展集體經濟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能增加農戶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的作用。一是鞏固和擴大村級集體經濟建設,要發揮市場關鍵作用,以市場為導向,關注市場動態,充分發揮當地特色產業的引領效應,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供給側與供需側有效對接;二是引進先進管理人才,完善村集體經濟人才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鄉賢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對人才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
3.1.3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高標準農田的土地平整、集中連片、配套設施完善,與現代化農業生產相匹配,能做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有效破解恩施州長期存在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瓶頸與生產經營分散化難題。恩施州應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水平,為農業機械化作業創造良好條件,顯著提高農機作業覆蓋率。同時,集中連片的農田布局會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集聚,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轉型,全面提升農業生產集中度與綜合生產效率[14]。《湖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2—2030年)》提出鄂西山地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引進和推廣小型化、便捷化農業機械設備,利用小型農業機械進行山區耕作,降低山區農業作業的勞動投入和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適度規模經營。與此同時,政府要在農機購置補貼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緩解農民經濟壓力,不斷增強農機實用性。此外,受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多種風險因素的干擾,農戶生產風險意識較為薄弱,需要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為種糧農民提供保障,提升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
3.1.4 通過內部培育和外部引進,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將內部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進相結合,充分調動各社會主體及其社會資源,可對鄉村人才隊伍擴充、鄉村人才結構優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派一批精英干部到基層一線進行磨礪,如畢業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企業家,擇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第一書記。完善鄉村創新型人才引才機制,增加對涉農創新型人才的財政支持,加強與高等學府、科研院所的合作和溝通,引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團隊等,使其參加鄉村建設。為優化人才生態系統,構建有利于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應從政策保障、資源配套、發展平臺建設等維度協同發力。具體而言,通過完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強化制度性支持;同步推進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搭建多元化發展平臺,拓寬人才成長空間,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同時,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妥善解決人才關切的問題,消除其后顧之憂,最大程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從而實現人才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價值轉化。
3.2推動多元主體協同發展
3.2.1轉變基層政府職能,下放行政權力
在機構設置上,政府要厘清條塊關系,通過調整職能部門以適應治理需要,精簡機構中的冗余成員,在各行政區內打造陽光服務大廳等為群眾提供便利的服務機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管理觀念上,政府應積極主動進行思想方面的轉變,從原來的治理者轉變為現在的服務者。在治理方式上,政府要調動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在原有治理方式的基礎上,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同時,激發其他力量加入恩施州山地建設的積極性,為治理主體創造條件和提供服務,提高山地多元治理效能。
為確保山地經濟工作有效開展,有關機構要落實監督責任,督促落實山地經濟發展任務,加強基層組織監督力度,打通監督“最后一公里”。具體而言,要落實山地經濟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一方面,要落實目標責任制,明確主體責任,并進行點對點分配,進一步細化任務分工,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來制定差異化考核方案,保障科學性和公平性,激勵干部結合發展實際情況來開展工作,從而促進山地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山地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堅持黨的統一領導,還要加強對有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讓群眾看得見權力的運行,讓權力使用方謹慎行使自己的權力。恩施州政府拓寬村民監督政府的途徑和渠道,通過信訪、網絡等方式發揮民主監督作用。這有助于政府部門發現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做出改變,推進鄉鎮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責。
3.2.2 創新村工作方式,提高自治能力和水平
山區鄉村村“兩委\"要創新組織方式,改變過去單一的管理方式,引導村民、企業和新鄉賢有序參與到山地經濟建設中。村民委員會要履行自治與服務職能,把村民委員會、企業與民間組織等主體組織起來,共同開展村務活動。此外,要加強村務監督,激活監督“末梢神經”。山區鄉村要加大村務公開范圍,所有與鄉村生活、集體利益和普通老百姓利益有關的村務都應該公開。通過村務公開,村民可了解村內事項,也可對村“兩委”工作情況進行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同時,對村務公開方式進行改進,既要利用傳統的布告欄,又要跟上時代步伐,尋找更多公開方式(如村務網站、村務信息群等信息平臺),要在最短時間內,以最高效方式使村民得知村內各方面情況,以便其能更好監督政府工作。
3.2.3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拓寬村民參與治理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鄉村振興當中不僅要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還要注意到廣大農民的需求,調動其參與積極性,不斷增強其生活幸福感和榮譽感。農民群眾要廣泛、自主參與到山地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來。村委會應通過宣傳教育來增強農民群眾主人翁意識,提高其對相關政策的學習主動性,借由知識來提升其參與政治生活與監督政府的能力,激發村民參與山地高質量的內生動力。基層政府應拓寬村民參與治理的渠道,激發治理內生動力。暢通村民參與渠道,有利于改變基層治理手段單一、資源匱乏的狀況,進一步拓展群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是加強鄉村組織建設,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需求。村干部要引導村民參與鄉村建設,如民宿旅游改造、村文化館建設等項目,發揮村民在創新鄉村治理、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村民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參與討論、投票、監督等活動,從而不斷提高治理效能。
參考文獻:
[1]文安邦,湯青,歐陽朝軍,等.中國山地保護與山區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3):376-384.
[2]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山地研究與山區發展報告[EB/OL(2022-12-28)2025-04-01].https://www.cas.cn/jh/202212/W020221227354703212354.pdf.
[3]顧益康.浙江省山區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7):11-18.
[4]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地形地貌(全省海拔分級、坡度分級及地貌類型的面積構成和空間分布)[EB/OL].(2017-10-25)[2025-04-01].https://zrzyt.hubei.gov.cn/bmdt/ztzl/hbsdycqgdlgqpcgb/gbfb/201910/t20191031_209613.shtml.
[5]湖北省人民政府.恩施州“建設四大產業集群,推動恩施綠色發展”新聞發布會[EB/OL].(2018-07-12)[2025-04-01].https://www.hubei.gov.cn/hbfb/xwfbh/201912/t201912061714697.shtml.
[6]倪妮,何蓉.恩施州中醫藥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9):31-35.
[7]向新,周瑜.恩施州森林資源現狀及其經營策略[J].湖北林業科技,2023,52(6):51-54
[8]柏振忠,張葉晶,李亮.湖北武陵山區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理論月刊,2013(8):168-171.
[9]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硒科普52問》:29.恩施州土壤中含硒和富硒的現狀?[EB/OL].(2019-12-19)[2025-04-01].https://gjfx.whpu.edu.cn/info/1718/1331.htm.
[10]高顯鈞.富硒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11]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J].中國產經,2023(3):48-51.
[12]楊永偉,陸漢文.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缺乏的類型學考察[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6):128-136.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翁洪超.恩施州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評價及發展路徑研究D.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大學,2022.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Economy under theVision of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LISiyuan1WUJianhua2MADefu1 1.Instituteof Sociology,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uhan43oo61,China; 2.LichuanMunicipalBureauofCultureand Tourism,Lizhou4454Oo,China
Abstract: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relies on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climate,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and profound ethniccultural heritage to vigorously develop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Through a series of innovative measures,the state government has promote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economy,thus achieving significant growth in total economic output value.The mountainous economy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as been hindered by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onditions and talent shortag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by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s mountainous areas,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multiple entities,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mong the mountainous economy.
Key words: mountainous areas; mountainous economy;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