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應用價值;實現路徑;社會參與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5)11-3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11.008
0 引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期間,志愿服務憑著其靈活性、公益性及廣泛性等特質,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近年來,隨著志愿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備,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及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賽續和治理效能提升注入了新的動力。然而,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依舊面臨政策支持不足、資源整合不力、服務模式單一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探索其應用價值與達成途徑。筆者期望借助分析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價值,并給出恰當的實施方式,為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引。
1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價值
1.1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志愿服務能夠促進鄉村產業的多元化與融合化發展。志愿者通過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支持鄉村發展旅游、文化創意、生態農業等新興產業,驅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經濟賦予新的動力源。同時,志愿服務也能為鄉村品牌建設添磚加瓦。志愿者通過協助鄉村發掘特有資源、設計品牌形象、開展宣傳工作,增加鄉村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附加值,由此帶動鄉村產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1.2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志愿者通過舉辦村民議事協商會、開展相關活動,激發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積極性,增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進而提升鄉村治理的民主水平。此外,志愿服務還能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志愿者以照顧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弱勢群體為核心開展活動,營造友愛互助的鄉村氛圍,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鄉村治理筑牢良好的社會根基。志愿者的參與不僅推動了基層組織的發展,還促使更多村民參與鄉村自治,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整體水平和社會穩定性。
1.3改善鄉村生態環境
志愿服務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志愿者可借助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使其樹立生態保護理念。志愿者積極參與鄉村環境治理行動,開展植樹造林、河道清理、垃圾分類等活動,可直接改善鄉村的生態格局,提升鄉村的宜居水平。同時,志愿服務還能推動鄉村綠色發展。志愿者憑借推廣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等模式,協助鄉村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1]。
2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現狀
2.1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覆蓋范圍逐步擴大
當前,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領域已從傳統的教育、醫療幫扶,逐步擴展到產業扶持、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基層治理等多個維度。越來越多的志愿服務組織開始關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如幫助農民搭建電商平臺、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等。環保類志愿服務項目,如垃圾分類、河道治理等,也在多地展開實踐。
2.2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協作網絡初步形成
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已突破單一的大學生支教模式,形成了高校、企業、專業機構、退休人員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高校通過建立鄉村振興工作站,組織師生開展駐村服務;企業結合自身業務優勢,提供技術培訓、市場對接等專業支持;各類公益基金會則通過項目資助方式,培育在地化志愿組織。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搭建協作平臺。例如,多地團委牽頭成立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聯盟”,有效整合了各方資源。
2.3 服務模式持續創新,數字化賦能成效顯現
隨著技術進步,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開展方式正經歷深刻變革。“互聯網 + 志愿服務\"模式廣泛應用,線上培訓、遠程診療、云課堂等服務形式有效突破了地理限制。例如,一些科技公司開發的農業技術咨詢APP,使專家能夠實時為農戶解答種植難題;高校開展的“云支教”項目,讓優質教育資源直達偏遠地區課堂。
3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面臨的問題
3.1政策執行力不足
盡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障礙。部分基層政府對政策缺乏深入理解,未能有效落實,導致政策紅利難以充分釋放。政策監督評估機制不健全,缺乏定期檢查和動態調整,導致政策執行流于形式。不同地區對政策的解讀和執行標準不一致,造成志愿服務發展的區域不平衡。
3.2資源供需錯配
許多志愿服務項目在設計時未能充分調研鄉村的真實需求,導致服務內容與農民期盼脫節。一些團隊熱衷于開展短期文化下鄉活動,但鄉村更急需的是農業技術指導或產業幫扶。資源整合平臺建設滯后,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志愿者難以精準對接需求。城鄉資源分布不均也加劇了這一問題,城市志愿服務組織資源豐富但下鄉意愿不足,而鄉村當地志愿力量又相對薄弱。
3.3服務專業性欠缺
當前,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專業性不足制約了其實際效果。許多志愿服務團隊由學生或社會愛心人士組成,雖然熱情高漲,但缺乏農業農村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產業幫扶中,志愿者可能無法提供切實可行的市場分析或技術指導;在教育支持方面,短期支教難以形成持續影響力。服務項目設計往往呈碎片化,具有臨時性,缺乏系統規劃和長期跟蹤,導致資源投人與產出不成正比。
3.4社會認知度低
部分基層干部和村民對志愿服務存在誤解,將其視為“走過場\"或“免費勞動力”,未能認識到其對鄉村發展的戰略價值。傳統觀念也構成障礙,部分農民更依賴政府幫扶,對志愿者提供的服務持觀望態度。志愿服務組織自身宣傳能力不足,缺乏系統化的品牌建設和故事傳播,難以在社會上形成廣泛共鳴。
3.5 激勵保障薄弱
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直接影響志愿者的持續參與熱情。在精神激勵方面,表彰獎勵多集中于典型人物,普通志愿者的貢獻未能得到充分認可。物質保障也相對欠缺,交通、食宿等基本補貼標準不一,部分偏遠地區服務甚至需要志愿者自擔成本。安全風險保障也是突出短板,許多志愿服務項目未為志愿者提供意外保險,增加了參與者的后顧之憂。
4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路徑
4.1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
國家層面可出臺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的專項政策文件,明確志愿服務的定位、目標、任務及支持手段,為各地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政策支撐。政策文件要囊括志愿服務的組織統籌、資金支持、激勵手段、監督檢查等方面,保障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有規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可制定實施《關于推動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界定志愿服務在鄉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等方面的關鍵任務和支持舉措。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特色,制定恰當的實施細則與配套政策。例如,可構建志愿服務項目清單,明確優先幫扶的項目;預留專門經費,用于扶持志愿服務組織運作及項目開展;創立志愿服務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體系,促成志愿服務與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方面的深度交融。應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法規體系,界定志愿者、志愿組織及受益對象的權利和義務,推動志愿服務規范且持續地發展。例如,可對《志愿服務條例》進行修訂,增加志愿服務推動鄉村振興的相關條款,為志愿服務筑牢法律根基。采取夯實頂層設計和完備政策細則等措施,可為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營造有利的制度格局。同時,必須構建政策落實的監督辦法,定期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反饋,以保障政策有效落地實施[2]。
4.2搭建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力量
建設服務平臺及整合資源力量是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的關鍵途徑,要設立全國性的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志愿服務供需信息的精準對接與高效匹配。平臺應具備志愿服務項目發布、志愿者招募、資源對接、經驗分享等功能,為志愿服務組織與志愿者提供便捷的服務途徑。例如,平臺可開設鄉村振興板塊,發布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通告,吸引更多志愿者參與。平臺可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志愿服務的智能匹配及精準推送,提升服務效果。必須推動志愿服務組織的培育發展,政府可借助采購服務、項目資助等形式促進其成長;同時,動員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投身志愿活動,形成多樣化的志愿服務力量。例如,可設立志愿服務組織孵化基地,為初創時期的志愿服務組織提供辦公場地、資金支撐、能力優化等服務,助力其快速發展,還需要推進資源整合,促使志愿服務與政府、社會、市場資源高效結合。例如,可籌備組建鄉村振興志愿服務聯盟,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諸方資源,凝聚各方才智推動鄉村振興。
4.3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能
創新服務模式和增進服務質量是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應探索“互聯網 + 志愿服務”模式,采用互聯網技術拓寬志愿服務的范圍和途徑。例如,可開啟線上研討、遠程答疑、云課程等服務,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志愿者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線上培訓可為鄉村干部和農民提供農業技術、電商運營、文化創意等方面的知識;遠程咨詢可邀請專家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即時性指導;云課堂可為鄉村兒童輸送優質教育資源。應引導志愿服務向專業化、精準化方向發展,針對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多樣需求,組建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團隊,提供靶向性服務。例如,可成立農業科技、環保與文化志愿團隊,為鄉村提供針對性的援助。農業科技志愿服務隊可為農民提供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技術指導;環保志愿服務隊可開展垃圾分揀分類、河道清理、生態保護等行動;文化志愿服務隊可策劃文藝演出、文化培訓、非遺傳承等活動。還應關注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助力志愿服務由短期活動向長期項目轉變。例如,可制定階段性的志愿服務項目,建立志愿者與鄉村的長期情感紐帶,確保服務在連續性與有效性上達標[3]
4.4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強化宣傳引導且營造良好氛圍是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廣泛宣傳志愿服務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及典型事例。例如,可借助網絡、報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揚志愿服務的先進事跡與成功經驗,提升社會對志愿服務的知曉度與接納度。傳統媒體可借助專題報道、紀錄片等形式,深度挖掘志愿者溫馨故事;新媒體可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方式,鮮活呈現志愿服務的成果。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增強志愿服務的引導力與影響力。例如,可舉辦志愿服務主題的特色論壇、展覽、征文比賽等活動,使更多人重視并參與志愿服務。主題論壇可邀請專家學者、志愿者代表、鄉村干部等共同探討志愿服務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徑;展覽可展示志愿服務的成果與風采;征文比賽可收集志愿者的故事心得。加大志愿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把志愿服務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例如,可以在學校、社區、企業等地點開展志愿精神倡導活動,喚起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4]
4.5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參與熱情
完善激勵機制與激發參與熱情是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動力。應建立多元化的志愿者獎勵體系,涵蓋精神層面激勵與物質獎賞。例如,可設立志愿服務獎項,表彰為鄉村振興做出突出貢獻的志愿者和組織;同時可為志愿者給予交通補貼、餐飲補助、保險保障等物質獎勵,降低志愿者的參與成本。志愿服務獎項可設立“鄉村振興志愿服務之星”“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等稱號,同時采用舉行頒獎典禮、媒體報道等形式加以宣傳,促進志愿服務與個人發展相匹配,增強志愿服務的吸引力。例如,可為投身鄉村振興的志愿者提供培訓機會、實習證明、就業推薦等支撐,幫助志愿者提高本領,以擴大發展空間。培訓機會可涵蓋農業技術、電商運營、文化創意等課程形式;實習證明可作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會實踐的憑證;就業推薦可為志愿者賦予優先就業的優勢。應摸索志愿服務積分制度,把志愿服務與社會信用體系掛鉤。例如,可為志愿者積累服務積分,積分可兌換公共服務、限量優惠等權益,增強志愿者的自豪感[5]。
5結束語
志愿服務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能有效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提高鄉村治理效能、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繁榮鄉村文化市場。采取加大頂層設計、搭建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加大宣傳普及、健全激勵機制等手段,可充分釋放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未來應進一步充實志愿服務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匯聚社會資源,構建服務新模式,營造實干氛圍,激發社會各界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志愿服務與鄉村振興深度匯合。未來,仍須強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持續總結志愿服務帶動鄉村振興的經驗及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嵇怡,楊帆,王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林高職服務型學生黨支部建設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5,41(2):73-75.
[2張俊強,龔酉.鄉村振興視域下高職院校提升“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路徑研究:以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5,53(3):279-282.
[3]劉海龍.涉農高職院校開展農村志愿服務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新西部,2024(12):221-223.
[4解晉偉.鄉村振興背景下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的路徑:以山西省Y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24):193-196.
[5]馬乾.構建“三個一”工作模式在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實踐中挺膺擔當[J].中國共青團,2023(21):15.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Volunteer ServiceinRuralRevitalizationPractice
QU Lulu
PartySchoolofCPCYingkouMunicipalCommittee,Yingkou1150OO,China
Abstract:As a key mechanism for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volunteer service holds significant practical value.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driving rural industrial clusters,enhancing the rural governance level,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It propos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solid top-level design,building service platforms,innovating service models,strengthening public awareness,improving incentives and other path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volunteer servic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that improving policies and systems,integrating resources, enhancing service quality and encouraging broader engagement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a practical wa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olunteer service;application value; realization path; social partici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