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事件
從今年4月8日起,鐵路部門開始試點高鐵寵物托運服務,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此同時,深圳運營寵物友好巴士,不少城市打造萌寵公園,多個知名酒店在“618”之際推出寵物友好通兌套餐,過去普遍不許寵物入內的商場也多了小型貓狗的身影。這背后折射的是社會需求的多元化、消費觀的變革以及寵物經濟的崛起。
從“看家護院”到情感寄托
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寵物飼養都有悠久的歷史。但在過去,寵物長期扮演“看家護院”的角色,吃的是廉價的剩飯剩菜,穿的是簡單的背帶繩索,甚至要承擔捕捉老鼠等職能。
到了今天,寵物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承擔著不可或缺的社會角色:貓貓狗狗們不僅成了家庭成員,更成為許多年輕人的伙伴。吃飯睡覺、散步逛街、玩游戲甚至寫作業的時候,寵物都在以朋友的身份與人互動。
在“吸貓擼狗”的親密互動過程中,人與寵物產生了真實的情感紐帶,寵物也具有了擬人化的角色。
與寵物為伴
寵物地位提升的背后,有深刻的社會背景。
人是社會化動物,需要情感陪伴和慰藉。近幾十年來中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多數為獨生子女的青少年身邊,沒有可以聊天、傾訴的親密同齡人;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的擴張,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同時又有大量人口在城市間頻繁流動,許多年輕人感嘆玩伴越來越少,即使是年少時有玩伴,也會因見面機會減少、身處社會環境的不同而缺乏共同語言。
傳統人際關系的瓦解和社交網絡的重構,正在使人們陷入“原子化”境地,寵物提供的陪伴便成為許多人的精神寄托,通情達理的可愛寵物成為他們信賴的朋友。
寵物經濟的崛起
根據《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的數據,2024年我國城鎮犬貓消費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單只寵物犬和寵物貓的年均消費分別達2961元和2020元,寵物犬和寵物貓的市場規模分別達1557億元和1445億元;從2015年到2024年,我國寵物市場年均增長率達到13.3% ,遠超同期GDP的平均增速。簡單來說,中國人越來越愿意為寵物埋單,花在寵物身上的錢也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隨著養寵物從功能需求升級為情感投射,寵物消費也出現了擬人化趨勢,漢服定制、智能健康監測項圈甚至殯葬服務等過去只用于人的消費項目,開始被用在寵物身上。智能喂食器、伴寵機器人、無土貓草、西瓜貓砂盆、仙人掌貓爬架等推陳出新的寵物用品受到了養寵者的喜愛,寵物消費開始向精細化、擬人化、高端化和智能化轉型。
寵物消費不再小眾,已成為近年來少數保持飛速增長的消費領域之一。
從功能消費到情感消費
寵物經濟與近期Labubu(拉布布)丑萌潮玩大熱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消費心理的深刻變革。

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乙世代,也就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和他們的父輩在消費觀上呈現出極大的差異。作為物質豐裕的一代,Z世代不再只關注商品和服務的功能,而是要滿足情緒價值。他們不再局限于標準化的精致美學,Labubu的鋸齒牙體現出他們反叛主流的心理訴求;他們同樣不追求奢侈品所帶來的身份滿足,“喜歡就好”是他們購物的主要動機。
對于今天的年輕養寵者來說,為寵物購買各種他們甚至不舍得用于自己身上的商品和服務,并不是為了滿足寵物的基本需求,而是出于他們在和寵物的日常相處中所產生的真摯情感。更具體地說,寵物消費是一種擬人化消費:消費者視寵物如人一樣具有實在的情感、體驗、審美需要以及清潔要求,并以此為基礎為寵物購買商品和服務。
情感與市場交織在一起,正在不斷創造新的產品和需求。例如,預防性的寵物健康管理代替了傳統的寵物治療,有機化飲食取代了傳統的貓糧狗糧。同時,為了迎合這種情感消費,市場不僅推動了寵物產業鏈,還衍生出了新的商業形態,例如寵物健康管理、寵物水療和寵物基因檢測。寵物經濟是情感和資本共同推動的產物。
打造寵物友好型社會
蓬勃的寵物經濟,正在釋放消費潛力、激活多元經濟動能,持續為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而構建寵物友好型社會,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這既要求我們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消除寵物在公共空間給人們帶來的安全隱患,也需要我們尊重人與寵物的情感聯結,擁抱社會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