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別”,像是命運輕輕敲響的鐘聲,提醒著我們時光的流轉和生命的無常。
離別,有時輕如鴻毛,有時卻重如干鈞。畢業季,那些與老師和同學共度的歡樂時光、共同奮斗的日子在離別的瞬間化作無盡的眷戀;目送久別重逢的朋友踏上未知的遠途心中滿是不舍與對“再見”的期待;或即將與親密的家人短暫分開,那些離別前的擁抱、含淚的微笑,成為我們記憶中分外珍貴的畫面。
這一次,在“離別”的主題中,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期欄目主持
李璐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建鄴區語文學科帶頭人、領銜教師。

“離別”是人生中的必修課。若要寫好“離別”,最關鍵的是刻畫那些承載情感的離別細節。通過筆下的一個眼神、一次回望、一句叮哼,自然地傳遞不舍與眷戀、祝福與期許、堅強與成長……讓我們一同走進三位名家筆下的“離別”世界,學習他們是如何用文字表達別離之情的。
鐘聲響了,第一堂課是語文。以前我上語文課總是懶洋洋提不起勁,奇怪,今天我翻開語文書,別有一番滋味,我的腦子也不再胡思亂想,全神貫注地聽張先生授課。我為什么會忽然喜歡上語文課,覺得張先生每一句話都那么動聽?這一堂課好像過得特別快,一下子就聽到了下課鐘聲。
何紫《別了,語文課》
文章開門見山,細膩刻畫了“我”對語文課態度的轉變,“懶洋洋”與“全神貫注”鮮明對比,頗具情感張力,這種轉變并非語文課本身的突然改變,而是“我”得知即將轉學后,內心被猛烈觸動的結果。何紫巧妙抓住感官體驗進行描寫,原本普通的語文書“別有一番滋味”,張先生的話變得“那么動聽”,一堂語文課也“過得特別快”,這一系列反常的感受,讓情感轉變具象化。在何紫筆下,離別如同一位無聲的啟蒙老師,讓“我”在即將失去時感受到語文課的珍貴。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珊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朱自清《背影》
這一片段如同電影畫面一般:父親在車站為遠行的兒子買橘子。作者將深沉的父子之情寄托于日常的行為與視覺的意象之中?!暗刈摺薄奥缴怼薄皟赡_往上縮”“身子向左微傾”等一系列動作,真實還原生活中的細節,讓我們清楚看到父親的動作有多么吃力、困難,卻依舊用最樸素的姿態,踐行最深沉的關懷。兒子則將對父親的心疼與不舍,化作默默的注視、掩飾的眼淚和最終情感的決堤。一個爬月臺的瞬間,以小見大,讓平凡的動作承載了千鈞的情感力量,“背影”也成為表達父愛的符號。離別時刻,最深沉的愛,往往無需言說,一串動作,一個背影,便足以讓人淚流滿面。
海上起了微波,一層一層的細浪,受到了殘陽的返照,一時光輝起來,諷諷的涼意,逼入人的心脾。清淡的天空,好像是離人的淚眼,周圍邊上,只帶著一道紅圈。是薄寒淺冷的時候,是泣別傷離的日暮。揚子江頭,數聲風笛,我又上了這天涯漂泊的輪船。
郁達夫《海上通信》
郁達夫巧妙運用環境描寫,選取海上、殘陽、天空等景物,勾勒出一幅凄美的離別圖景。殘陽下泛著光輝的細浪,既展現出傍晚時分的絢爛,又暗含美好易逝的惆帳,為離別奠定傷感基調?!扒宓奶炜?,好像是離人的淚眼,周圍邊上,只帶著一道紅圈”,堪稱點晴之筆,郁達夫運用獨特的比喻,將天空比作離人的淚眼,“清淡”呼應淚水的朦朧,“紅圈”既似殘陽余暉,又如同哭紅的眼眶,讓人深感離別時的悲傷,展現出文字強大的感染力與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