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到來了,我們還要不要讀書?毫無疑問,要讀書。因為在可見的未來,AI并不能完全代替人腦。
我們應該怎樣讀書?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借助AI,讓它深度參與文章檢索和閱讀的全過程。把一本上百頁的書籍喂給AI,它能分分鐘幫我們梳理出核心內容,可以大幅度提高閱讀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人怎能不愛?但你有沒有想過,求快,有時可以,有時卻不今遷以閱詩夕藝” ,□的可以,有時卻不合適。
以閱讀名著《紅樓夢》為例,我們把它喂給AI,讓AI幫我們歸納梳理出文學常識、情節理解、人物形象、藝術特色、主題思想并非難事,但不要誤以為看了這些“脫水”后的“干貨”就是讀過了《紅樓夢》。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時曾言:“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文學經典的魅力,在于多元的可解讀性,如果只滿足于了解梗概,以為知曉梗概就是讀過了名著,那是天大的誤解,也是對名著的浪費。
讀詩也是同樣的道理,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為例,把這首詩喂給AI,它能幫我們解釋其中的關鍵詞語、翻譯詩句大意、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但不要以為看完這些就讀懂了這首詩。經典詩歌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和個人的閱讀、經歷發生碰撞,碰撞后會產生共鳴,這種共鳴任何解讀都無法替代。“辛苦遭逢起一經”的淺層意思不難理解,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豐富的閱歷,很難體會緣何文天祥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何會把一生的辛苦遭際歸結為考中了科舉。這樣獨特的閱讀感受,是AI無法帶給我們的。
也許你會說,如果AI不適合輔助閱讀名著、詩歌這些帶有主觀情感的文學作品,那偏客觀受,是AI無法帶給我們的。 的學術文章可不可以?能否借助它快速把握學術文章的核心結論?這樣做并非不可,但不要認為記住了結論就算讀過了書。科學的研究,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經典學術文章要靜下心來好好研讀、認真揣摩,思考其中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采用的是總結歸納的方法還是演繹推理的方法。只有結合具體例子來揣摩,頭腦才能更清明,更懂得如何思考和學習。
AI時代,一切好像都被按下了加速鍵,人心也隨之越來越浮躁。然而,并不是什么事都越快越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實踐。AI來了,我們的生活的確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經典中蘊含的很多道理不會過時,需要我們結合新時代、新變化做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就讀書來說,不應忘記培根在《論讀書》中所言:“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讀書,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題材一般或價值不高的書,可以借助AI取其所作摘要,好書則不適用,否則會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
作者系中學一線教師、減法教育踐行者